張瑩瑩
摘 要:肖邦在繼承古典主義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新的和聲形式及音響色彩,為十九世紀后半葉的音樂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和思維方式。本文以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為研究對象,從和聲技法角度出發(fā)對音樂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更好地認知浪漫主義和聲技法。
關鍵詞:肖邦 二十四首前奏曲 和聲技法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于1839年左右創(chuàng)作完成了《二十四首前奏曲》, 這部作品的誕生標志著前奏曲徹底擺脫了任何樂曲的束縛,真正成為一種獨立的鋼琴曲體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不僅是因為前奏曲這種體裁直接承襲于巴赫,更為重要的是,在這部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肖邦的其它體裁如練習曲、夜曲以及瑪祖卡等作品的縮影,這就使《前奏曲》成為肖邦作品的集錦,吸引了不同時期的音樂家和聽眾的關注。本文試圖從以下幾方面對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進行研究。
一、變音體系的運用
1.離調和弦
雖然離調手法對于浪漫主義音樂來說并不是新鮮的,在古典主義音樂中離調手法也很常見,但音樂發(fā)展到浪漫主義時期,由于作曲家更多地追求表現(xiàn)曖昧、浪漫與謙和的氣質,這種手法的運用就更加普遍了。在《前奏曲》中,作曲家運用了向調式中的各級副屬和弦方向的離調,如Op.28 No.3中16—18小節(jié)的D7∕S—S,No.4中8—9小節(jié)的DⅦ34∕S—S6;12 —13小節(jié)的D7∕SⅡ—SⅡ。由于屬和弦對于主和弦的傾向性與支持力在不穩(wěn)定功能和弦中是最強有力的,因此向屬方向調性的離調,在這部作品中也很常見。如Op.28 No.3 中,7—11小節(jié)的D7∕D—D; No.13中,27 —28小節(jié)的D7∕D—D以及No.10 中,7—8小節(jié)的D∕D—D等。
2.變和弦
變和弦是在保留原有調性功能屬性的基礎上,通過改變調內(nèi)的Ⅱ或Ⅳ音,以加強其聲部傾向性并產(chǎn)生新的音響效果的和弦。在古典主義時期,變和弦即已得到廣泛的運用,常被用來表達強烈的情緒與效果,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這類和弦被運用的更加頻繁。
(1)屬變和弦與重屬變和弦
屬變和弦是建立在屬功能組上的變和弦,屬變和弦在正常解決的情況下并不改變其原有功能屬性,仍為屬功能。如Op.28 No.4中1—3小節(jié),由t6—D34—DⅦ56—b5D34的和聲進行中,使D34原有的大小七和弦結構發(fā)生改變,增加了和聲的緊張度與對主音的半音傾向性。
將各類重屬和弦的調式VI級音降低半音,加強了進入屬音的傾向性,即構成重屬變和弦。“重屬系統(tǒng)的變和弦是傳統(tǒng)和聲變音體系中很重要的和聲材料,在18世紀的音樂作品中即已得到廣泛的應用,而在19世紀浪漫派作家的作品中,這類變和弦更是作為富有強烈表現(xiàn)力的和聲材料與等音變換的媒介物。”①如No.17中,26-27 小節(jié)的b3DⅦ56∕D-b5D7∕D-K46-D7-T的和聲進行和No.24中,16-19小節(jié)的b5D34∕D-K46-D-T的和聲進行,將重屬變和弦運用在終止前帶來一系列緊張的音響效果。
(2)下屬變和弦
那不勒斯和弦是下屬變和弦組中最常用的和弦之一。因最初由17 世紀那不勒斯樂派作曲家首先把降低根音的Ⅱ級大三和弦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故稱為“那不勒斯”或“拿波里”和弦, 其標記為“②sⅡ”。在這部作品中,肖邦大量地運用那不勒斯和弦,如No.12 中71-73 小節(jié),其和聲進行為tsⅥ-b1sⅡ-DⅦ6∕b1sⅡ-b1sⅡ6-K46-D-t,作曲家將原本柔和、暗淡的小三和弦結構變?yōu)槊骼实拇笕拖医Y構,使音響與色彩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二、線性和聲
“線性和弦是各個聲部或主要聲部中呈線性進行的一切和弦”。[2]由于線性結構內(nèi)部的音的縱向組合并不具有和聲功能,其和聲意義依賴于和聲框架中的基本和弦,所以,按照和弦橫向的線性結構來解釋這類和弦更方便。在這類和弦中,橫向進行更為重要,而縱向排列居于相對次要的位置。線性和聲是浪漫主義時期極富個性化的和聲技法,在《前奏曲》中,肖邦將其作為擴展傳統(tǒng)和聲的作曲技法,將其發(fā)展的淋漓盡致。
就這部作品而言,肖邦在創(chuàng)作時的線性和聲思維主要通過自然音線性和弦與半音線性和弦這兩種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此外,線性和弦出現(xiàn)在同一和弦(包括轉位形式)之間,還起到了延伸和弦功能的作用。
1.自然線性和弦
這類和弦以經(jīng)過音的形式出現(xiàn)在節(jié)拍的弱位,并由前一和弦延伸到后一和弦的相同聲部中,前后和弦可以是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和弦。例1是帶有延伸功能的自然經(jīng)過音線性和弦,60-62小節(jié)可以看作是停在#c小調的屬功能上,旋律聲部構成#B-#C-#D-E-#D-#C的橫向線條起到了延伸屬功能的作用,內(nèi)聲部為屬持續(xù)音,61小節(jié)第一拍的bC音可看作是前一小節(jié)延留過來的和弦外音,62小節(jié)主和弦上的#D音同前面一樣是上一小節(jié)延留過來的和弦外音。
2.半音線性和弦
例2是帶有延伸作用的半音線性和弦。樂曲由bb小調的屬九和弦開始,旋律聲部為bg-f-e-be-bd-c的半音線性進行被填充在D9-t的和聲進行中,不僅豐富了旋律聲部,還延遲了主和弦的出現(xiàn),起到了延伸屬功能的作用。
線性和聲的使用不僅可以加強和聲的緊張度、豐富和聲色彩,還可以削弱和弦之間的功能關系,增添和聲的模糊性與多義性。此外,各個聲部或主要聲部中呈線性進行的和弦在線性思維的影響下出現(xiàn),起到延伸和聲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了發(fā)展音樂的目的。如No.1中,第4-7小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線性和聲的一種—半音線性和聲。這種進行類似半音模進,但是從作品的和聲、調式調性以及旋律聲部與低音聲部來看,它并不屬于模進。低音聲部呈橫向發(fā)展,線性和聲使音樂呈“階梯”式進行,起到了推進音樂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三、轉調手法
轉調是音樂作品中和聲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單一的調性只被用在音樂作品的某一部分,肖邦的《前奏曲》雖都是小型曲式,但其運用轉調的手法并不單一而且及其的豐富。
1.轉向近關系調
利用兩調之間的自然音和弦作為共同和弦轉調,能夠轉至相差一個或兩個升降號的近關系調。利用調內(nèi)自然音和弦作為共同和弦的轉調手法,在這部作品中隨處可見。例3為c小調轉向bA大調的譜例,通過c小調的Ⅵ級和弦作為中介和弦等于bA大調的主和弦進行轉調。另外,在No.13中的第5—6小節(jié),通過b F大調的主和弦作為中介和弦等于bC大調的下屬和弦也是通過自然音和弦作為中介和弦進行的轉調。
2.轉向遠關系調
(1)通過和聲調式與自然調式的交替加速轉調
利用兩調之間的和聲調式與自然調式和弦的功能轉換關系進行轉調。通過和聲大調的小下屬和弦作為中介和弦等于自然大調的Ⅱ、Ⅲ、Ⅵ級和弦或是小調的Ⅰ、Ⅳ、Ⅴ級和弦轉至相差三到五個升降號的遠關系調;反之,通過和聲小調的大屬和弦也可以轉至相差三到五個升降號的遠關系調。如No.9中的第 9 小節(jié),通過E 大調的s作為中介和弦等于F 大調的DTⅢ級和弦轉到新調上,并接以新調的終止式,完成轉調過程。
(2)通過調式交替加速轉調
利用兩調間調式交替和弦與自然調式和弦的功能轉換關系轉調(在大調中,色彩最鮮明的調式交替和弦為bⅥ和bⅢ)。通過大調中bVI級大三和弦作為中介和弦等于某一大調的Ⅰ、Ⅳ或Ⅴ級三和弦、某一自然小調的Ⅲ、Ⅵ、Ⅶ級三和弦或和聲小調中的和弦轉入新調。這種轉調手法可以使大小調中的同級和弦相互替代使用,既發(fā)生了色彩性的音響變化又不改變和弦的功能性。如No.5中第20- 25小節(jié),調性為D 大調,和聲進行為D7-T-TSVI-s- D7-t,其中t作為中介和弦等于a小調的s,接以新調的終止式,完成轉調。
(3)通過那不勒斯和弦加速轉調
由于那不勒斯和弦在創(chuàng)作中的廣泛應用,形成了由b1sⅡ-D7—T/t構成的正格進行的規(guī)律。將這種和聲進行應用到轉調中,形成一種特殊的轉調手法,起到了加速轉調的作用。如例4中,通過C大調的t6作為中介和弦等于b小調的b1sⅡ6,這種轉調手法可以轉至相差六個調號以內(nèi)的調,起到加速轉調的作用。
(4)等音轉調
將兩調中共同和弦的一個或者幾個音作等音變換,使和弦的結構發(fā)生變化, 改變其傾向性和所屬調性從而引入新調。這種轉調手法主要是通過屬七和弦、減七和弦或增三和弦的等音和弦進行轉調。例3為通過屬七和弦進行轉調的譜例,將第三小節(jié)?A大調的D7∕DTⅢ作為中介和弦等于F大調的D7∕D和弦,接以新調的終止式,完成轉調。
肖邦的《前奏曲》中幾乎涵蓋了傳統(tǒng)和聲中的所有轉調技法。無論是通過自然音和弦、調式交替和弦或是那不勒斯和弦以及等音轉調等手法的運用,都使調性變得更加模糊,色彩更加豐富。
《二十四前奏曲》是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縮影,這部作品中的和聲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和聲技法,同時也體現(xiàn)了肖邦富于個性化的和聲語言。在《前奏曲》中,肖邦對半音材料加以靈活的運用,通過線性和聲等手法推動音樂的發(fā)展,從而產(chǎn)生新的音響效果。此外,肖邦在這部作品中更加注重和聲色彩的表現(xiàn)力,通過調式交替等手法使大小調之間相互滲透,使和聲的功能體系逐步瓦解,調性逐漸模糊,而色彩性卻變得更強。通過對《二十四前奏曲》和聲技法的研究,為我們更好地了解肖邦的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第263頁
②馮薇﹒論肖邦鋼琴《前奏曲》與《夜曲》中的線性結構和聲[J]﹒音樂探索﹒2006(增刊).
參考文獻:
[1]吳式鍇.和聲藝術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胥必海.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