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張潤清 李娟 田美煥
摘 要:為了科學地分析和評價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遵循構建農村文化產業評價體系的原則對農村文化產業構建三級評價指標,包括總指標、五個一級指標和十七個二級指標,并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體系的模型,得到各個指標相對總指標重要性的權重。輸入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數據可得到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并對其做出評價。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028-03
引言
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和文化服務等精神產品的產業,包括圖書報刊業、媒體信息業、表演藝術業、文化旅游業等等,既有經濟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是最具持續發展力的產業。中國農村幅員遼闊,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將更多的農村文化資源納入文化產業范疇對發展文化產業有重要推動作用,還可以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密切城鄉聯系,增進城鄉交流合作,對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茖W地分析和評價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是全面了解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而提出有效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基礎。
一、構建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用來評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進而制訂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的一整套指標體系,作為一種工具,該指標體系的研究范圍放在與農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直接相關或密切相關的具有農村特色的鄉村旅游業、手工藝品制作業、民間文化藝術業、廣播影視業、印刷業、音響業、文化事業等。當然,隨著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管理模式的變化,農村文化產業統計所界定的內容也將會不斷地變化和拓展。要科學地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必須運用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定量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有機的大系統,要從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目標出發,抓住重點,不重不漏。(2)可度量原則:指標應易于定量評價,盡量選用確定性指標,多用分析評價指標,少用描述性指標。必須選用模糊性指標時,應盡量選擇易于定量評價者。(3)客觀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應有利于減少評估人員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易于客觀評價。(4)可比性原則:選擇涵義明確,口徑一致的評價指標,建立動態可比和橫向可比評價系統。(5)可操作性:在設計指標時應盡可能利用可量化、容易得到的統計數據,以保證評價的可操作性。
二、農村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一)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
通過以上理論分析構建要研究區域的農村文化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由總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個層次構成(見下頁表1)。
(二)評價指標的說明
總量指標是反映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增加值、總就業和新增固定資產等占該地區比重的總體指標,它反映了農村文化產業在財、人、物方面的最基本概況。政府投入指標從政府部門建設文化產業機構,配置從業人員以及財政支出等方面反映地方政府對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支持的指標,政府投入是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市場需求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地區是否具有文化消費能力的指標。后兩項指標反映農村的文化消費情況以及文化消費在農民總支出中所占比重,反映文化在農民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產業績效是主要衡量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就效益的指標,反映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其中固定資產產出率用文化產業增加值與新增固定資產之比得出。社會效益反映當地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產生的效果以及農民對文化產業的態度。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
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影響農村文化產業的因素進行排序和敏感性分析,為所研究地區的文化產業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一)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以農村文化產業總指標為目標層、一級指標為準則層、二級指標為方案層建立遞階層次結構。遞階結構由上到下存在支配關系(如圖1所示):
(二)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咨詢有關專家對產業總量規模、政府投入、市場需求、產業績效、社會效益等指標反復兩兩比較,根據重要程度構造六個數值判斷矩陣,這六個判斷矩陣分別是相對于總指標,各一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的比較矩陣A—B;相對于產量總規模指標,各三級指標相對重要程度比較矩陣B1—C;同理構造其他矩陣:B2—C、B3—C、B4—C、B5—C。其中A—B為一級矩陣,其他矩陣為二級矩陣。以A—B為例,判斷矩陣的形式(如表2所示)。
其中aij為指標i相對j的重要程度,通常使用1~9的比例標度。各標度含義如下:
1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同樣重要。
3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稍微重要/有優勢。
5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比較重要/有優勢。
7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十分重要/有優勢。
9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絕對重要/有優勢。
2、4、6、8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且aji=1/aij。
(三)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它的特征向量W,將W標準化后得出某級別指標相對于上一級別指標中某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即排序,其分量Wi為相應指標排序的權值。運用AHP軟件計算A—B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標的相對總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4867,
0.0720,0.1324,0.2648,0.0441 。為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需要計算它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CI稱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為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還需要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于1~10階判斷矩陣,RI值(如表3所示)。
當CR=<0.10時,即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使之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整理得A—B矩陣的CR等于0.0050,一致性通過檢驗。
同理可得到各二級矩陣的通過一致性檢驗的權重計算結果,匯總最后結果得到表4。
(四)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層次總排序
對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運用AHP軟件進行層次總排序,C1到C17各指標所占的權重依次為0.2209,0.1354,0.0368,
0.020,0.0736,0.0128,0.0061,0.0531,0.0249,0.0967,0.0107,0.1716,0.0323,0.0608,0.0301,0.0104,0.0036??梢钥闯鯟1,C12,C2,C10,C5 等對應的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占該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該地區農村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農村文化產業增加值占該地區增加值的比重、該地區農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占該地區第三產業總產值比重等指標占有較大的比重,總指標對它們的敏感性較強。
四、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的實用價值
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有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需要將所有的指標進行轉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綜合評價步驟如下:(1)查找統計年鑒、相關資料以及實地調查,根據定量指標公式含義初步匯總計算原始定量數據;(2)選擇極值法對所有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數據 =(原始數據-極小值)/(極大值-極小值);(3)最后加權平均得出一級指標即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分值,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輸入某地具體數據,可以判斷該地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在評價時,不僅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還能進行縱向比較。縱向比較反映該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在時間上的動態,說明進步速成率;橫向比較反映某地區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與其他地區農村之間的差別,以說明文化產業發展態勢的總體實施狀況和水平,進而針對不同地區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endprint
摘 要:為了科學地分析和評價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遵循構建農村文化產業評價體系的原則對農村文化產業構建三級評價指標,包括總指標、五個一級指標和十七個二級指標,并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體系的模型,得到各個指標相對總指標重要性的權重。輸入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數據可得到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并對其做出評價。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028-03
引言
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和文化服務等精神產品的產業,包括圖書報刊業、媒體信息業、表演藝術業、文化旅游業等等,既有經濟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是最具持續發展力的產業。中國農村幅員遼闊,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將更多的農村文化資源納入文化產業范疇對發展文化產業有重要推動作用,還可以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密切城鄉聯系,增進城鄉交流合作,對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茖W地分析和評價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是全面了解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而提出有效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基礎。
一、構建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用來評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進而制訂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的一整套指標體系,作為一種工具,該指標體系的研究范圍放在與農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直接相關或密切相關的具有農村特色的鄉村旅游業、手工藝品制作業、民間文化藝術業、廣播影視業、印刷業、音響業、文化事業等。當然,隨著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管理模式的變化,農村文化產業統計所界定的內容也將會不斷地變化和拓展。要科學地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必須運用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定量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有機的大系統,要從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目標出發,抓住重點,不重不漏。(2)可度量原則:指標應易于定量評價,盡量選用確定性指標,多用分析評價指標,少用描述性指標。必須選用模糊性指標時,應盡量選擇易于定量評價者。(3)客觀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應有利于減少評估人員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易于客觀評價。(4)可比性原則:選擇涵義明確,口徑一致的評價指標,建立動態可比和橫向可比評價系統。(5)可操作性:在設計指標時應盡可能利用可量化、容易得到的統計數據,以保證評價的可操作性。
二、農村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一)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
通過以上理論分析構建要研究區域的農村文化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由總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個層次構成(見下頁表1)。
(二)評價指標的說明
總量指標是反映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增加值、總就業和新增固定資產等占該地區比重的總體指標,它反映了農村文化產業在財、人、物方面的最基本概況。政府投入指標從政府部門建設文化產業機構,配置從業人員以及財政支出等方面反映地方政府對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支持的指標,政府投入是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市場需求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地區是否具有文化消費能力的指標。后兩項指標反映農村的文化消費情況以及文化消費在農民總支出中所占比重,反映文化在農民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產業績效是主要衡量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就效益的指標,反映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其中固定資產產出率用文化產業增加值與新增固定資產之比得出。社會效益反映當地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產生的效果以及農民對文化產業的態度。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
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影響農村文化產業的因素進行排序和敏感性分析,為所研究地區的文化產業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一)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以農村文化產業總指標為目標層、一級指標為準則層、二級指標為方案層建立遞階層次結構。遞階結構由上到下存在支配關系(如圖1所示):
(二)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咨詢有關專家對產業總量規模、政府投入、市場需求、產業績效、社會效益等指標反復兩兩比較,根據重要程度構造六個數值判斷矩陣,這六個判斷矩陣分別是相對于總指標,各一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的比較矩陣A—B;相對于產量總規模指標,各三級指標相對重要程度比較矩陣B1—C;同理構造其他矩陣:B2—C、B3—C、B4—C、B5—C。其中A—B為一級矩陣,其他矩陣為二級矩陣。以A—B為例,判斷矩陣的形式(如表2所示)。
其中aij為指標i相對j的重要程度,通常使用1~9的比例標度。各標度含義如下:
1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同樣重要。
3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稍微重要/有優勢。
5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比較重要/有優勢。
7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十分重要/有優勢。
9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絕對重要/有優勢。
2、4、6、8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且aji=1/aij。
(三)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它的特征向量W,將W標準化后得出某級別指標相對于上一級別指標中某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即排序,其分量Wi為相應指標排序的權值。運用AHP軟件計算A—B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標的相對總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4867,
0.0720,0.1324,0.2648,0.0441 。為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需要計算它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CI稱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為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還需要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于1~10階判斷矩陣,RI值(如表3所示)。
當CR=<0.10時,即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使之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整理得A—B矩陣的CR等于0.0050,一致性通過檢驗。
同理可得到各二級矩陣的通過一致性檢驗的權重計算結果,匯總最后結果得到表4。
(四)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層次總排序
對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運用AHP軟件進行層次總排序,C1到C17各指標所占的權重依次為0.2209,0.1354,0.0368,
0.020,0.0736,0.0128,0.0061,0.0531,0.0249,0.0967,0.0107,0.1716,0.0323,0.0608,0.0301,0.0104,0.0036。可以看出C1,C12,C2,C10,C5 等對應的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占該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該地區農村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農村文化產業增加值占該地區增加值的比重、該地區農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占該地區第三產業總產值比重等指標占有較大的比重,總指標對它們的敏感性較強。
四、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的實用價值
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有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需要將所有的指標進行轉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綜合評價步驟如下:(1)查找統計年鑒、相關資料以及實地調查,根據定量指標公式含義初步匯總計算原始定量數據;(2)選擇極值法對所有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數據 =(原始數據-極小值)/(極大值-極小值);(3)最后加權平均得出一級指標即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分值,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輸入某地具體數據,可以判斷該地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在評價時,不僅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還能進行縱向比較??v向比較反映該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在時間上的動態,說明進步速成率;橫向比較反映某地區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與其他地區農村之間的差別,以說明文化產業發展態勢的總體實施狀況和水平,進而針對不同地區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endprint
摘 要:為了科學地分析和評價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遵循構建農村文化產業評價體系的原則對農村文化產業構建三級評價指標,包括總指標、五個一級指標和十七個二級指標,并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體系的模型,得到各個指標相對總指標重要性的權重。輸入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數據可得到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并對其做出評價。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028-03
引言
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和文化服務等精神產品的產業,包括圖書報刊業、媒體信息業、表演藝術業、文化旅游業等等,既有經濟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是最具持續發展力的產業。中國農村幅員遼闊,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將更多的農村文化資源納入文化產業范疇對發展文化產業有重要推動作用,還可以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密切城鄉聯系,增進城鄉交流合作,對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茖W地分析和評價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是全面了解各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而提出有效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基礎。
一、構建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用來評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進而制訂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的一整套指標體系,作為一種工具,該指標體系的研究范圍放在與農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直接相關或密切相關的具有農村特色的鄉村旅游業、手工藝品制作業、民間文化藝術業、廣播影視業、印刷業、音響業、文化事業等。當然,隨著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管理模式的變化,農村文化產業統計所界定的內容也將會不斷地變化和拓展。要科學地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必須運用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定量分析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有機的大系統,要從文化產業發展的總目標出發,抓住重點,不重不漏。(2)可度量原則:指標應易于定量評價,盡量選用確定性指標,多用分析評價指標,少用描述性指標。必須選用模糊性指標時,應盡量選擇易于定量評價者。(3)客觀性原則:指標的選擇應有利于減少評估人員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易于客觀評價。(4)可比性原則:選擇涵義明確,口徑一致的評價指標,建立動態可比和橫向可比評價系統。(5)可操作性:在設計指標時應盡可能利用可量化、容易得到的統計數據,以保證評價的可操作性。
二、農村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一)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
通過以上理論分析構建要研究區域的農村文化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由總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個層次構成(見下頁表1)。
(二)評價指標的說明
總量指標是反映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增加值、總就業和新增固定資產等占該地區比重的總體指標,它反映了農村文化產業在財、人、物方面的最基本概況。政府投入指標從政府部門建設文化產業機構,配置從業人員以及財政支出等方面反映地方政府對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支持的指標,政府投入是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市場需求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地區是否具有文化消費能力的指標。后兩項指標反映農村的文化消費情況以及文化消費在農民總支出中所占比重,反映文化在農民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產業績效是主要衡量農村文化產業經濟就效益的指標,反映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其中固定資產產出率用文化產業增加值與新增固定資產之比得出。社會效益反映當地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產生的效果以及農民對文化產業的態度。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
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影響農村文化產業的因素進行排序和敏感性分析,為所研究地區的文化產業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一)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根據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以農村文化產業總指標為目標層、一級指標為準則層、二級指標為方案層建立遞階層次結構。遞階結構由上到下存在支配關系(如圖1所示):
(二)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咨詢有關專家對產業總量規模、政府投入、市場需求、產業績效、社會效益等指標反復兩兩比較,根據重要程度構造六個數值判斷矩陣,這六個判斷矩陣分別是相對于總指標,各一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的比較矩陣A—B;相對于產量總規模指標,各三級指標相對重要程度比較矩陣B1—C;同理構造其他矩陣:B2—C、B3—C、B4—C、B5—C。其中A—B為一級矩陣,其他矩陣為二級矩陣。以A—B為例,判斷矩陣的形式(如表2所示)。
其中aij為指標i相對j的重要程度,通常使用1~9的比例標度。各標度含義如下:
1表示兩個指標相比,同樣重要。
3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稍微重要/有優勢。
5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比較重要/有優勢。
7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十分重要/有優勢。
9表示兩個指標相比,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絕對重要/有優勢。
2、4、6、8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且aji=1/aij。
(三)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它的特征向量W,將W標準化后得出某級別指標相對于上一級別指標中某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即排序,其分量Wi為相應指標排序的權值。運用AHP軟件計算A—B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標的相對總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4867,
0.0720,0.1324,0.2648,0.0441 。為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需要計算它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CI稱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為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還需要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于1~10階判斷矩陣,RI值(如表3所示)。
當CR=<0.10時,即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使之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整理得A—B矩陣的CR等于0.0050,一致性通過檢驗。
同理可得到各二級矩陣的通過一致性檢驗的權重計算結果,匯總最后結果得到表4。
(四)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層次總排序
對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運用AHP軟件進行層次總排序,C1到C17各指標所占的權重依次為0.2209,0.1354,0.0368,
0.020,0.0736,0.0128,0.0061,0.0531,0.0249,0.0967,0.0107,0.1716,0.0323,0.0608,0.0301,0.0104,0.0036??梢钥闯鯟1,C12,C2,C10,C5 等對應的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占該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該地區農村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農村文化產業增加值占該地區增加值的比重、該地區農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農村文化產業總產值占該地區第三產業總產值比重等指標占有較大的比重,總指標對它們的敏感性較強。
四、農村文化產業評價指標的實用價值
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有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需要將所有的指標進行轉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綜合評價步驟如下:(1)查找統計年鑒、相關資料以及實地調查,根據定量指標公式含義初步匯總計算原始定量數據;(2)選擇極值法對所有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數據 =(原始數據-極小值)/(極大值-極小值);(3)最后加權平均得出一級指標即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分值,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輸入某地具體數據,可以判斷該地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在評價時,不僅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還能進行縱向比較。縱向比較反映該地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在時間上的動態,說明進步速成率;橫向比較反映某地區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與其他地區農村之間的差別,以說明文化產業發展態勢的總體實施狀況和水平,進而針對不同地區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