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祥
甘肅省隴南一中
對高中政治新課改的再認識
楊兆祥
甘肅省隴南一中
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組成部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隨著我國現階段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影響,國家和社會對人的培養規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也隨著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傳承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教育目的的題中之意,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任務。
1.在繼承中創新。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風氣,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出現的新問題,言必行改革,認為一改就靈,一改就好,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恰當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系。所以新課程改革必須繼承以往教育教學中傳統的優秀的東西,搞清楚哪些要改,哪些不能改,把過去好的傳統做得更好,把落后的過時的東西加以改進,以符合時代的需要。例如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兩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灌輸性”原則,這是多年以來被教育教學的實踐證明的最具有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理念和準則,不僅不能改,而且要結合時代內容,把它發揚光大。再如傳統教學中的接受性學習和現代教學中的發現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那一種方式更好,不要一提及新課程改革就是探究性學習,其他一概否定,而是要對他們各自的優缺點進行全面的認識,比較、研究,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做到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準確性,既百花齊放又有的放矢。
2.遵循教育和教學的基本規律。
新課程改革是廣大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必須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為前提,必須明確課程內容的改革就是尊重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要求,從教材的名稱上看必修課四冊分別為《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與生活》,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這正是尊重教育規律在課程內容上的反映。現在突出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更進一步地適應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這是我們以往教育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必須認真研究當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他們知識經驗、思維、能力、心理過程和心理品質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而做到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其次,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新課程改革在教和學的關系上,要充分重視“學”,教為學服務,學是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方式、學法指導等的選擇,最終都要落實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歸宿上。因此,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研究,既要繼承好接受性學習的優點,又要扎實推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培養創造型人才打好基礎。
3.學習與借鑒。
觀念指導行為,教育者受先要要教育。首先要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產生的歷史背景、現實需要、指導思想、行為目標、價值選擇、方式方法以及新舊關系繼續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與了解。從整體著眼、胸懷全局,避免無的放矢和盲人摸象。其次,學習新課程改革先行者最成功的經驗和方法,他山之后、可以攻玉,“取法乎上、得其乎中”,吸取他們具有普遍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再結合本校實際,為我所用,為我們服務。同時還要吸取他們在新課改過程中失敗的教訓,少走彎路,甚至南轅北轍。
4.研究新高考、開好選修課。
高考是“指揮棒”,是檢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標尺之一。要不斷關注高考的方向,性質、考核內容,命題呈現方式等,描準方向,選準資料,找準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為了適應新高考,必須開好選修課。從目前情況看,新課程實驗區高考政治課內容主要是必修課四冊,從教材體系看,必修與選修內容緊密聯系,且選修課難度高于必修課,若學生學好了選修課,學生在認識、覺悟、情感的層次上更高、更深、更廣,對必修課內容會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對提高應試能力有巨大的幫助作用。
5.要不斷地鉆研教材。
新課程改革雖然提倡整合教學資源,但教材的作用不能忽視,它仍然是一課之本。教材是課程標準的載體,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積累經驗、情感升華,探索事物的來源之一。鉆研教材熟悉教材是教師上好課、備好課的重要環節,只有吃透教材,對教材的全面把握,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設計,學習方法等,才能熟練自如地駕馭課堂。當然這里說的熟悉教材,是對整個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和選修全部教材的熟悉,包括課程標準,教材編寫體例,每冊的課題章節,主要內容,插圖注釋、練習設計、探究題目等,就是要對教學內容做到“明了于胸、明了于手、明了于口”,這需要每位政治課教師的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通過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探索,力求在新課程改革中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走向教學藝術的自由王國。
6.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這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的最顯著特征。從實際教學情況看,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有的教師授課方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當好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和組織者。同時政治課教學必須從生活實際出發,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發展生活主要通過學生自主來完成。其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教學活動,如政治小論文比賽、專題演講、社會調查、課題研究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切實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