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路線貫穿于整個社會治理的始終。本文從“善治”理論的視角分析了“善治”、群眾路線以及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內在聯系。提出應在“善治”理念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從社會治理的前提、基礎、關鍵、本質、重點、核心六個方面重構社會治理的對策。
關鍵詞:善治;群眾路線;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6-0049-05
收稿日期:2014-04-15
作者簡介:孫修真(1985—),男,山東濟南人,重慶市沙坪壩區回龍壩鎮黨委紀檢干部,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憲法、行政訴訟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在社會建設方面“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貫穿于整個社會治理的始終。本文從“善治”理論的角度闡釋了在創新社會治理過程中,應將群眾路線與創新社會治理相契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增強人民群眾民主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
一、“善治”理論概述
“善治”理論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歐盟針對政府治理失效的一種回應。從一般意義上講,是根據“善治”的英文(Good Governance)翻譯為“良好的治理”的。①
“善治”作為西方政治學中關于政治管理和社會管理的一種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善治”的原意為“良好之治”,其邏輯結構在于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基于國家通過向社會讓渡權力而獲得公民對其權威的認可與尊重,從而實現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良性互動,進而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社會治理過程。我國學者俞可平認為,“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過程”,并且善治是“公共管理中的帕累托最優”。[1]由此可知,“善治”的本質在于政府抑或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對社會事務的合作治理,體現了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協調互動、合作共治。①
“善治”理論之所以興盛不衰,說明“善治”具有堅實的基礎與良好的價值訴求。從本質上講,“善治”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針對公權力運行范式的一種關系,強調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其過程是突出社會公眾的主體地位而表現為一種還政于民的過程。“善治”突出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強調治理的有效合作,而這種合作的關鍵在于公民對政府抑或社會對國家完全的內心確認和認同。所以,“善治”的基礎在于公民社會。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實現有效合作在于政府與公民參與政治管理的權利必須合法有效,能夠保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充分的政治自由,而這些制度的實現機制只能是民主政治和法治。[2]民主政治的拓展離不開法治精神的指導。在法治化的民主政治體制運行下,“善治”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價值追求——法治化的良性之治。
我國學者俞可平的“善治”理論主要包含十個要素:一是合法性;二是法治,任何政府官員和公民都必須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透明性,指政治信息的公開性,即每一個公民都有權獲得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四是責任性;五是回應,即公共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必須對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時和負責的反應;六是有效,即管理應當有很高的效率;七是穩定;八是參與;九是公正;十是廉潔。[3]可見,善治的邏輯主線和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民本思想,注重公眾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構建政府與民間組織、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對社會公共事務的一種新穎的合作治理關系。
二、群眾路線、“善治”、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內在聯系
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黨的群眾路線既是黨的生命線,又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概括而言,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兩個一切,一個‘來和一個‘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也是“善治”理念下社會治理的目的與依靠的力量。“善治”要求政府與公眾在對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過程中形成有效合作,其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堅持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目的也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領導群眾的工作方法,體現了“善治”理念。“善治”理論的兩大基石乃是民主政治與法治。堅持群眾路線是民主的根基。提倡民主,重視合作,發揚民主治理、公眾參與是群眾路線與善治理念融為一體的契合點。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治理意識,創建人民群眾參與治理載體,堅持民主參與、協商治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堅持群眾路線與踐行“善治”的內在邏輯主線。“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是群眾路線的價值目標。目標的一致性、依靠力量的共有性、參與方式的契合性、合作治理的互動性,乃是群眾路線與“善治”二者的內在共性。基于“善治”與群眾路線的內在邏輯,服務于創新社會治理,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自我意識與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參與精神,推進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民主協商、合作治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善治”視角下,社會治理與群眾路線的關系密不可分。“從群眾中來”就是講社會治理的目標定位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到群眾中去”就是講社會治理的政策執行、評估和修正由人民群眾來評判;“一切為了群眾”就是說社會治理的價值追求與歸宿;“一切依靠群眾”就是說社會治理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推動社會治理,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是社會治理的不竭動力。[4]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強調“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關鍵在于在“善治”理念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樹立“善治”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發展民主治理,強化公眾參與,促進多元協調,加強互動合作,健全群眾參與機制,將黨的群眾路線貫穿于社會治理的始終。
三、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對策
在社會利益多元、思想觀念多變、社會矛盾凸顯、民眾期望值增高的新形勢下,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①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的要求。當前,應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創新思維,更新治理理念,重構創新社會治理的路徑。
(一)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前提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突出治理與服務的有機結合。明確群眾利益至上,堅持民生導向,尊重群眾、服務群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凝心聚力形成社會治理合力,將治理與服務融為一體。二是實現角色轉變,由“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轉型,推崇“善治”。多中心治理理論表明,社會治理體制的有效性取決于政府、社會、市場和公民個體等多元主體所擁有資源的整合程度。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管理,政府失靈需要社會的“救贖”和公民的參與,而社會失靈則又需要政府監管。[5]由此可見,社會治理就是要加強政府和公眾對社會事務的合作管理,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充分發揮各治理主體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實現社會“善治”。
(二)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
一是堅持民生導向,構建群眾基本利益保障機制。從民生入手,堅持源頭治理,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民做實事。二是樹立群眾為先的觀念,建立健全群眾參與治理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群眾參與協調機制和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健全公共決策民意調查、社會聽證、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反饋回應等制度,使政府社會治理的政策和行為真正符合民意和利益需求。三是建立健全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預警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形成的社會大調解機制的作用。四是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不斷完善統一規范、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創新社會治安防控立體化建設。
(三)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關鍵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新社會治理的關鍵在于主體多元,有效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不僅限于政府,黨和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社區(村民自治)等都是社會治理的主體和資源。因此,要逐漸改變政府一元治理主體的模式,重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由“總體性社會”向“結構性社會”轉變,推動政府向社會授權、為公眾增權,培育社會公眾等多元主體的“主體意識”和“公共精神”,①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轉變政府職能,鼓勵公眾參與。在社會治理參與和互動中,強化公眾對“公共議題”的認同,在社會公眾“‘感覺到共同情況和后果”的基礎上完成“自我類化”,形成新的心理群體,從而最終達到“群體凝聚”,得到“我們感”而凝聚成推動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共同體。[6]改變過去單向垂直、等級化運作的國家社會治理模式,向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多元參與、法治保障體制下“自下而上”的協同參與、共同治理的新格局轉變。
(四)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本質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群眾利益至上原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社會服務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轉變,積極構建“公民本位”的公共服務模式。堅持以民生為重,不斷完善收入分配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積極發展養老事業,大力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注重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切實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多聽民之意,多謀民之利,多解民之憂,真正做到心系群眾,為民服務。
(五)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重點
治理方式多樣,突出人性治理乃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所在。一是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方式的創新。探索運用權利協商式、激勵導向式、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治理方式,搭建平等、暢通、有序的溝通平臺。加強正面激勵機制建設,吸引、鼓勵社會多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二是深化社區治理體制改革,構建多級服務網絡,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充分整合社會各領域資源,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平臺,為社會提供供需信息、過程優化與跟蹤等服務,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服務成本。[7]三是增進政府與社會公眾信息交流,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建設電子政務工程,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化產業發展,積極構建集約、共建、共享的社會管理信息化服務體系,推動網上社會服務,優化社會治理流程,便于公眾通過網絡享受社會服務。同時,加強社會輿情建設,關注民意動向,適時疏導社會矛盾,降低并控制社會風險成本,促進社會穩定。四是加強社會網格化管理,堅持源頭治理。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導向,注重基層自治,切實維護轄區居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社會資源整合、工作力量聚合、群眾關系融合”為目的,構建“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梯次管理、逐級負責”的網格化工作格局,逐步建立精細化管理新模式,不斷探索并建立健全社區管理服務、綜治、法治、社會矛盾化解等長效工作制度,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利益的訴求。
(六)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核心
胡錦光教授認為“社會管理創新不能游離于憲法和法律之外”。[8]社會管理如此,社會治理亦如此,都不能脫離法律的約束而肆意為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的核心在于構建現代法治社會,依法治理。一是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增強法治觀念,樹立規則之治的法治思維。公民規則意識的確立是由法治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公民的規則意識體現著對法律規則的自覺服從、遵守和對法治秩序的認可。[9]一方面,社會治理創新要求培育社會成員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習慣和傳統,引領守法主義的規則之治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表率,依法行政。政府守法乃是法治主義傳統確立的關鍵,畢竟“法之不行,自上犯之”。[10]二是注重發揮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作用,實行社會治理信息全方位公開,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廣聽民意,科學決策,保障群眾的話語權;暢通反映渠道,保障群眾的監督權。[11]三是加大力度開展法律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素質。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宣傳,培養人民群眾的法治思維,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素養,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懂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逐步構建完善的社會治理法律體系。
創新社會治理,優化社會關系,實現“善治”的關鍵在于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善治”理論指導下,創新社會治理,離不開群眾路線,需要積極培育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增強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公共精神”,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能力,規范其參與行為,健全人民群眾利益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鼓勵多元治理主體在良性互動中達成共識,達致“善治”下的社會治理。
【參考文獻】
[1] 何哲.善治概念的核心分析——一種經濟方法的比較觀點[J].理論與改革,2011,(05):21.
[2]馬明春.善治的合法性研究[D].吉首大學碩士論文,2010.
[3]俞可平.善治的十個要素[J].求知,2008,(12):47.
[4]孟蘭蘭.精研群眾史觀,實踐群眾路線——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群眾史觀與群眾路線教育新實踐”研討會綜述[J].嶺南學刊,2013,(05):17.
[5]張開元,張興杰.社會管理體制的困境及其未來框架建構[J].江海學刊,2012,(01):121.
[6]陳立旭.論社會管理創新的文化精神基礎[J].浙江學刊,2012,(01):13.
[7]劉瓊蓮.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制與機制若干問題的學理性思考[J].教學與研究,2012,(09):45.
[8]胡錦光.2010年中國十大憲法事例評析[M].法律出版社,2011.
[9]蔣傳光.法治思維: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思維模式[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14.
[10]范進學.法學視野下的“創新社會管理”分析[J].政治與法律,2012,(04):8.
[11]沈躍春.在創新社會治理中貫徹群眾路線[EB/OL].合肥在線,http://www.hf365.com/,2014-02-20.
(責任編輯: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