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媛
消費者維權時間怎么補償
● 王 媛

“去年年底買的鞋,出了問題到現在都沒個準信兒。快3個月了,總有種要不了了之的感覺。”北京的關先生對于去年年底購鞋出現的問題至今未解決表示很無奈。
2013年,網友“凌云”的翼虎車出現故障后,3個多月的維權最終使得長安召回該車型,消費者的堅持最終維護了自己的權利。不過,并不是所有消費者都像“凌云”一樣幸運,有調查顯示,過長的維權時間是阻擋消費者維權之路的根本原因之一。不少消費者也發出了疑問:“我們維權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誰來為我們維權失去的時間負責?”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郝慶豐認為,從目前來看,消費者對于時間的概念并沒有像對待索賠物那么重視。
“沒那么重視不代表不重要。時間是有價值的,并且時間的價值根本無法估量。”郝慶豐說道。他同時表示,目前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對時間進行補償的條款。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盡管商家可能給消費者進行了賠償,但其賠償的額度遠比不上時間成本。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認為,時間成本很難界定,高低多少若沒有衡量尺度則很難確定。“賣方市場的存在將普通消費者本應具備的維權意識消磨殆盡,買方在市場中的話語權極低,各項維權成本居高不下,整個消費市場各項規定仍以保護賣方為主,是造成很多消費者維權時間長或干脆不維權的原因。”他談道。
納入賠償體系中
郝慶豐認為,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這方面可能為消費者提供了維權的思路。以往出現問題時,均以“等值賠償”來進行處理,即消費者購買物品出現問題,商家再賠付消費者同款產品即可。而在新消法中,出臺了“懲罰性賠償”,目的就是使商家謹慎對待產品問題,如出現問題,將會有較為嚴格的懲罰性措施對其進行制約。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則認為,單從理論上來講,“懲罰性賠償”能夠使消費者得到較多的補償,消費者維權意識能夠逐漸培養起來。“不過,規定如此,能否有效落實才是關鍵,尤其是注意維權的時間成本問題。”他說道。另外他表示,我國有關消費者權益的各項保護舉措正在逐漸出臺完善,有關部門也在加大宣傳普及力度,期待最終效果能使所有人都滿意。
“呼吁大家都要清楚時間概念,具有時間成本的意識。切實地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實體的(所購產品)和抽象的(時間、精神成本)權利。”郝慶豐建議道。他還表示,應從上到下注重時間成本問題,將其納入賠償考量機制。
薛勝文也認為,時間成本和顯性成本的結合評判是維權成本的標準,建議消費者協會、法院等部門在處理糾紛案件時作出全面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