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偉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對比
王永偉
目的 評價老年骨科患者應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不同效果進行對比。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實施治療的58例老年骨科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對比分析其應用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的MAP、HR、SpO2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后1 d和7 d的MM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POCD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骨科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可以降低對患者的精神影響。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骨科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年齡較大,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會受到手術麻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認知功能影響也不同。本文選取我院58例老年骨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比較了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實施治療的58例老年骨科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在65~84歲,平均年齡為(73±5)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4例,年齡在65~87歲,平均年齡為(7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麻醉前0.5 h給予肌內注射0.5 mg阿托品,進入手術室后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將其上肢靜脈通路開放,并給予其靜脈滴注乳酸林格氏液,速度為10 ml/min。對照組給予患者依次靜脈注射0.04 mg/kg咪達唑侖+5 μg/kg芬太尼+0.3 mg/kg依托咪酯+0.1 mg/kg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3 min后進行氣管插管,然后將麻醉呼吸機連上進行機械通氣。觀察組患者在L1~2之間進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取平臥位,給予患者經硬-膜外導管注入3 ml 2%利多卡因試驗劑量,觀察5~10 min若無蛛網膜下腔阻滯征象,可每隔5分鐘注入3~5 ml羅利合劑,直至阻滯范圍能滿足手術要求為止。術中若患者的血壓在120/8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則將輸液速度加快,必要情況下給予患者靜脈注射麻黃堿,每次6 mg;若患者的心率在50次/min以下,則給予其靜脈注射阿托品,每次0.5 mg。兩組患者手術檢測項目MAP、HR、SpO2基礎值。
1.3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診斷標準 手術前1 d和手術之后第1、7 d對兩組患者進行MMSE評分,分數在0~30分;依據患者的受教育水平,認知功能缺損:文盲<17分;小學<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認知功能下降:術后評分比術前低至少2分。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20.0分析處理上述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檢測項目基礎值對比 兩組患者的MAP、HR、SpO2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各檢測項目基礎值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各檢測項目基礎值比較(±s)
組別 例數 MAP(mmHg) HR(次/min) SpO2(%)對照組 29 78±11 81±8 98.7±1.2觀察組 29 78±10 80±8 98.6±1.4
2.2 MMSE評分及POCD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MMSE評分均明顯較術前低,術后7 d明顯比術后1 d高,觀察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MMSE評分均明顯較對照組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POCD的發生率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術后1 d和7 d的POCD發生8例和6例;觀察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POCD發生3例和2例。
老年人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機體功能逐漸減退,一旦發生骨折損傷常需要手術治療,需要麻醉配合,現在交通事故多發、跌打損傷常見、骨折等發生率高,需要手術治療,也需要麻醉配合,但麻醉是通過神經組織藥物作用于神經,使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發生阻滯,改變腦血流量和供氧能力,所以長時間應用會對神經功能恢復,尤其是對聽力、語言、視覺的恢復有一定影響,尤其老年患者麻醉后恢復更慢。由于麻醉的操作不慎會損傷神經,造成輕度的如精神錯亂、記憶減退、焦慮恐懼緊張、社交障礙等神經系統后遺癥,患者在麻醉后自理能力降低,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質量,為減少麻醉損傷,增強術后恢復找到更適合的方法,進行兩種麻醉方式的術后認知功能實驗是極為有必要的。
大腦是麻醉藥物作用的靶器官,以往認為患者的大腦功能會在麻醉后體內麻醉藥物代謝完畢后恢復到麻醉前狀態[1],但最新臨床研究表明,由于和正常相比,腦血流減少,大腦代謝異常,因此麻醉會長期或永久性損害患者的中樞神經元及神經系統[2]。大多數臨床學者認為,老年骨科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會在麻醉藥物的作用下缺損。由于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的腦血流、腦代謝等生理功能具有不同的影響,因此二者對患者術后的認知功能的影響也可能不同。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MMSE評分均明顯比術前低,術后7 d明顯比術后1 d高,觀察組患者術后1 d和7 d的MMSE評分均明顯比對照組高,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 d和7 d POCD的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術后1 d和7 d POCD發生8例和6例;觀察組患者術后1 d和7 d POCD發生3例和2例。充分說明了硬-膜外麻醉較全身麻醉可以降低老年骨科患者的精神影響。
[1] 蔡偉華,張良清,李志藝.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 168-169.
[2] 岳永猛,王泉云,譚興中,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四川醫學,2013,34(7):632-633.
R614.2
A
1673-5846(2014)07-0247-02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