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龍 王 輝
中晚期肝癌綜合介入治療的效果研究
康志龍 王 輝
目的 評價綜合介入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通過抽簽的方法劃分為兩組。觀察組進行TACE+RFA治療,對照組通過TACE進行治療,將兩組患者手術后腫瘤縮小率、甲胎蛋白下降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腫瘤縮小率、甲胎蛋白降低50%的比例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TACE+RFA能夠有效治療中晚期肝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治療中晚期肝癌的有效綜合介入治療方法。
中晚期肝癌;綜合介入;腫瘤縮小率
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晚期肝癌尤其是不能進行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給患者的身體和精神帶來了極大的損害,使其生活質量較差、生存時間較短[1]。近年來,醫學界對中晚期肝癌開展了TACE、RFA等多種介入治療新技術[2]。本研究將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中晚期肝癌治療的5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和分析綜合介入治療在中晚期肝癌治療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8例患者均為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進行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患者,均符合中晚期肝癌的診斷標準,通過診斷患者均為不能通過手術切除進行治療。采用抽簽的方法把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29例中,男21例,女8例,年齡在37~76歲,平均年齡(51±12)歲。對照組29例中,男22例,女7例,年齡在36~76歲,平均年齡(50±12)歲。經診斷,兩組患者均無嚴重的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介入微創手術禁忌。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AFT陽性率、肝功能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TACE治療,局部麻醉后,穿刺股動脈,插管到腹腔動脈了解腫瘤的供血狀況,選擇腫瘤的供血動脈,然后注射化療藥物,并輔以常規抗感染、止痛和營養治療。每4~6周重復進行TACE治療,每例患者治療2~4次。
1.2.2 觀察組 采用TACE+RFA治療,TACE治療后效果不明顯且患者年齡≥50歲,腫瘤直徑≤5 cm,在手術后1周~1個月內,根據肝內病灶的位置,在CT定位下,確定穿刺方向、穿刺針數和進針點。局部麻醉穿刺點后,射頻針打開到傘狀開始消融,將溫度升高至90~100 ℃,并維持15 min。消融完成后實施針道消融,使消融區完全覆蓋腫瘤。手術中可以根據阻抗狀況和溫度通過消融針測孔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以降溫。輔以常規抗感染、止痛和營養治療。
1.3 療效評價 觀察手術后患者腫瘤縮小率、甲胎蛋白降低50%的比例以評估治療效果。參照《肝癌綜合性介入治療規范》的相關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腫瘤病變基本消失或者腫瘤病灶的最大垂直橫徑與最大直徑的乘積縮小50%且維持在4周以上為有效縮小。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數據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腫瘤縮小率和甲胎蛋白變化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腫瘤縮小率為93.1%,對照組的腫瘤縮小率為65.5%,兩組腫瘤縮小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個月,觀察組甲胎蛋白下降50%的比例為86.2%,對照組甲胎蛋白下降50%的比例為44.8%,兩組甲胎蛋白下降50%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縮小率和甲胎蛋白變化比較[(%)n]
TACE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治療中常用的技術[3]。TACE通過栓塞動脈而使腫瘤缺血以抑制其增殖,降低對肝臟功能的損害,以延長患者的生命。但是,TACE是一種姑息的治療方法,并不能根治絕大多數腫瘤。RFA與放療、藥物治療相比,能夠有效抑制腫瘤增殖,控制頑固性癌痛病癥。
TACE+RFA綜合介入治療中晚期肝癌可以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TACE通過栓塞動脈,減少對腫瘤的血液供應,RFA的高熱能又可加強化療藥物對腫瘤的藥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抑制腫瘤生長,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長。研究結果表明,TACE+RFA能夠有效治療中晚期肝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治療中晚期肝癌的有效綜合介入治療方法。
[1] 吳學民,費代良,梁金榮.肝癌介入治療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2008(7):6-7.
[2] 張輝,莫日根.TACE聯合CT導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肝癌[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9):702-704.
[3] 徐宏.肝癌介入治療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289-290.
R735.7
A
1673-5846(2014)07-0273-02
新樂市醫院,河北石家莊 0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