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
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患兒的腦電圖改變及其作用
劉敬
目的 分析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患兒的腦電圖(EEG)改變及其作用。方法 選取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同期入院的8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對患兒疾病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臨床分類,并對所有患兒進行EEG掃描檢查,記錄患兒在清醒期和自然睡眠狀態時的EEG。結果 實驗組異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臨床分級越嚴重,EEG的異常率越高,二者之間相關性良好(r=0.756,P<0.05)。結論 EEG作為一種非入侵性檢測手段具有諸多優勢,在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早期診斷中仍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手足口病;腦炎;腦電圖;臨床價值
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度較高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種腸道病毒引發,發病高峰期為夏季和初秋時節[1]。兒童屬于該疾病高發人群,發病時幼兒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會出現皰疹,少數患兒會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2]。如果患兒疾病得不到及時醫治可能導致死亡。臨床早期診斷治療對患兒的康復至關重要。腦電圖(EEG)是一種重要的現代臨床腦科疾病診斷工具,可以通過電極記錄腦細胞群自發性、節律性的電活動。我們選取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兒進行EEG掃描檢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患兒年齡為5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4.1歲,其中<1歲8例,占11.43%;1~3歲42例,占60.00%;4~6歲20例,占28.57%?;純航涍^診斷均符合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相關臨床癥狀[2]。根據診療指南中對疾病輕重的劃分,將患兒的疾病分類為輕度、中度和重度3類。其中輕度主要癥狀包括嗜睡、精神差、易驚等,41例,占58.57%;中度的主要癥狀包括頭痛、嘔吐、肢體抖動等,共14例,占20.00%;重度的主要癥狀包括肢體乏力或遲緩性麻痹、驚厥等,共12例,占17.14%。選取同期入院的8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進行EEG掃描檢查。儀器使用日本生產的光電EEG掃描儀。根據國際10/20系統安裝電極,使用參考導聯和雙極導聯展開常規記錄,每次記錄時間要大于30min,記錄患兒在清醒期和自然睡眠狀態時的EEG。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處理所有數據。正態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EEG正常9例,背景活動異常42例,局部性異常19例,總異常率為87.14%;健康對照組的EEG正常78例,背景活動異常2例,局部性異常0例,總異常率為2.50%。2組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70例實驗組患兒根據臨床小兒手足口病指南進行分類,正常3例,占4.29%;輕度異常共41例,占58.57%;中度異常共14例,占20.00%;重度異常共12例,占17.14%。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臨床分級越嚴重,EEG的異常率越高,二者之間相關性良好(r=0.756,P<0.05)。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腦電圖對比結果[n(%)]
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度較高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由多種腸道病毒引發,發病高峰期為夏季和初秋時節。兒童屬于該疾病高發人群,發病時會引發幼兒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的皰疹, 少數患兒會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3]。如果患兒疾病得不到及時醫治可能導致死亡[4]。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約有20多種,以柯薩奇病毒CA16和腸道病毒EV71最為常見。5歲以下的幼兒發病率很高,發病早期的主要癥狀包括嗜睡、嘔吐、萎靡不振等,當患兒病情嚴重時可能出現四肢無力、驚厥等癥狀,發病后幼兒也可能出現腦膜腦炎、心肌炎和肺炎等嚴重的并發癥[5]。因此臨床早期診斷治療對患兒的康復至關重要。
EEG是一種重要的現代臨床腦科疾病診斷工具,可以通過電極記錄腦細胞群自發性、節律性的電活動。對于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患兒而言,其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神經系統腦灰質和白質血管周圍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出血,也可以導致局限性神經細胞壞死、膠質反應性增生等情況的發生。這些腦實質的損壞和變性會導致患兒腦功能出現減退現象,這也是使用EEG檢測的病理基礎[6]。因為腦部的病理性改變主要為腦組織炎癥和神經纖維脫髓鞘的改變,這些改變都會引發腦細胞電位差出現異常,進而反映在EEG腦電圖中。常見的EEG腦電圖異常包括波率異常,如慢波增多;波形異常,如出現尖波等;波幅異常,如振幅過高或過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腦電圖的異常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并且異常率隨臨床分級的嚴重而呈現升高的趨勢。說明使用EEG作為臨床檢測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診斷輔助工具具有可行性。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到EEG無法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和炎癥提供更多病源學方面的證據,因而無法單純根據其非特異性的異常做出最終診斷結論,但是EEG的改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腦組織的受損程度[7]。其他檢測手段如腰椎穿刺檢查雖然可以提供病源學方面證據,但屬于創傷性檢查因而臨床一般不推薦使用[8]。因此,EEG作為一種非入侵性檢測手段具有諸多優勢,EEG特殊的異常如局灶性背景節律慢等對提示診斷腦炎也有早期使用價值,在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早期診斷中仍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1] 湯映雯.腦電圖在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20(21):4347-4348.
[2] 朱曉華,孔峰.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的EEG診斷及對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23):1259-1260.
[3] 劉睿騫.手足口病合并腦干腦炎早期治療探討[J].當代醫學,2014, 20(20):92.
[4] 劉均喜,劉軍,陳豪邁,等.腦電圖和磁共振成像在手足口病并發腦炎中的應用評價[J].實用預防醫學,2011,4(11):688-690.
[5] 劉均喜,劉舉,蔣林.EEG、MRI和CSF在手足口病并發腦炎中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11,14(34):45-46.
[6] 鄭艷艷.手足口病并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醫病機探討[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12-13.
[7] 劉燕敏.小兒手足口病并發腦炎患兒的腦電圖改變及其意義[J].中國全科醫學,2010,14(20):402-403.
[8] 馬秀娟,葉紅蓮,玄璿.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表現與腦電圖特點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5):103-1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8.007
湖南 423000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