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是一個實踐性、生活性很強的表演藝術門類,其生命力來自于市場的不斷認可、不斷開拓。如果沒有市場,音樂表演藝術就只能是“溫室中的花朵”,難以形成規模,不能接到“地氣”,也就不可能不斷向前發展,不斷贏得群眾認可。本文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表演市場發展的歷程,對未來音樂表演專業發展市場的前景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開拓、壯大市場的意見。
【關鍵詞】 音樂表演;發展市場;發展歷程;未來前景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自改革開放以來,音樂行業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先鋒,一直在不斷地變革、不斷地發展和壯大。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我國音樂演出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并且仍在不斷發展、壯大。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提升作出了更為深刻的決定,必將促進音樂演出市場的新一輪大發展、大繁榮。有人預言,音樂演出表演市場可能會替代傳統的唱片業,成為未來音樂產業的支柱。當前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音樂表演也將迎來關鍵的新發展時期,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在新的形勢下,音樂表演如何改變傳統思想觀念,積極主動地走向市場、占領市場、引領市場,如何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不斷提升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不斷開拓更美好的市場前景,很值得我們作一番探討和研究。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表演市場發展歷程
1979年,我國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境外各種音樂風潮隨之涌入,各種表演風格吸引了國內人們好奇的目光。特別是隨著各種音像設備、載體,如收錄機、卡片機、CD機、隨身聽、MP3、MP4、唱片、CD、VCD等的流行,產生了眾多音樂明星,刺激了國內音樂表演市場的最初興起。20世紀末8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初見成效,國內經濟進入了極具擴張膨脹的一個階段,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他們對文化生活特別是音樂藝術欣賞產生了更多的需求。隨著各種專業表演團體僵化體制的日漸松動,表演人員“走穴”成風,表演市場暗流涌動。對于大部分的老歌手和最早進入表演行業的“穴頭”們來說,80年代他們天天都在上演著“原始的狂歡”,他們剛剛掙脫體制的束縛,辛苦奔波、快樂掙錢,有的迅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在這一大潮的刺激下,音樂表演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據有的“穴頭”回憶說,當時表演什么就火爆什么,基本每場都賺錢,只要安排不是很密集的表演演出,場場都是人山人海。在看到繁榮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時期的“繁榮”只是原始的,表演市場雜亂無序,都是純粹的商業演出,充斥著原始狀態的生命力和騷亂感。
進入90年代,港臺和海外藝人在80年代通過地下流入的音像制品贏得的超高人氣的支持下,紛紛“真人真聲”入境演出,音樂表演市場經歷了新一輪的火爆發展,各種“追星族”到處可見,依舊充滿各種拙劣、泡沫繁榮的拼盤式商業演出。但同時,音樂表演市場也開始逐漸往結構相對合理的方向發展,在90年代后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國內搖滾樂異軍突起、蓬勃發展,全國到處都有搖滾樂隊,每天都在舉辦搖滾專場。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到90年代后期,盜版現象不斷盛行,并變得十分嚴重,幾乎完全擊垮了正版出版行業,出現了“正規軍”斗不過“山寨隊”的中國式音樂出版市場景象。這個階段的表演演出市場仍保持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并且也逐漸趨向有序方向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盜版行業也被“網絡侵權”所取代。然而,這一切都不影響國內音樂表演市場的急劇升溫,并孕育形成了兩大體系的音樂表演市場:一種是高端的體育館演唱會,主要特征是大明星、大手筆、大制作,互動交流場面大、氣勢恢宏;另一種是處于金字塔底端的演藝廣場及娛樂表演演出夜場,典型的景象是,非專業的燈光、音響搭配雜亂,受眾成堆聚集,一切都顯得很“草根”、“非主流”。據有關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音樂表演團體演出場數達49萬場,觀眾人數達4.61億人次,演出收入約為11億元(演出收入指全國文化部門音樂表演團體的收入情況);2007年開始,演出場數、觀眾人數和演出收入跟著迅速增加;2009年,全國音樂表演團體演出場數達120.1萬場次,國內演出觀眾人數達8.17億人次,表演演出收入約28.8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加了1.45倍、77.2%和1.62倍。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音樂演出市場保持了積極向上發展的良好勢頭。以北京為例,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對本市94家經營性表演演出劇場統計,2011年北京市演出場次共計21075場,比2010年同期增長10.37%;觀眾人數共計1026萬人次,與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演出收入共計14.05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28.9。(1)
音樂表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市場由小而大、由淺而深,已經逐步形成規模,并逐步趨向成熟。特別是經歷了盜版唱片、CD大潮的沖擊、洗禮,以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絡下載手段的廣泛應用,正版實體唱片、CD等市場急劇萎縮,演出市場成為了刺激音樂消費、實現音樂投入回報的最直接方式。隨著人民生活消費水平和音樂欣賞需求的不斷提升,演出市場必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音樂表演市場的美好發展前景
從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來看,美國的文化產業產值約占GDP的五分之一,這個比例遠遠高于我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從這個方面看,我國的文化產業市場空間仍然十分廣闊,中央給予的政策支持前所未有。音樂表演市場作為文化產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有望迅速壯大、提升質量,使我國真正向音樂強國邁進。在這種大好的形勢之后,如何加快推動音樂表演行業的發展,不斷拓展音樂表演市場,筆者認為應該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引入現代化管理制度,讓表演經營主體充分競爭發展。音樂表演市場要做大做強,就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方向,建立完善現代化的管理體制,使各種音樂表演經營主體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求壯大。當前,應積極進行股份制改造,使音樂表演團體成為獨立法人,公平參與市場的競爭。特別是國營團體,更要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市場導向,將藝術性與市場性緊密結合,創造更多正面、積極而又受市場歡迎的藝術產品。
二要營造良好氛圍,鼓勵釋放激發公眾音樂表演消費需求。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音樂藝術氛圍, 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熱愛音樂、消費音樂,以音樂表演藝術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升群眾的綜合素質、情操理念,同時不斷擴大音樂表演市場的范圍。可以充分鼓勵音樂表演市場營銷,通過各種媒介,廣泛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念、創作背景、作曲、編舞、樂隊規模等元素,使人民群眾產生濃厚的興趣。要適應文化體制深入改革的大趨勢,探索加強音樂表演市場專業營銷機構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最大限度地實現音樂表演作品的營銷性收益,擴大社會影響面。
三要調動各方資源,加快推進音樂表演市場的全面繁榮。音樂表演營銷不能局限于向觀眾群的推銷或是只注重營銷對于票房的影響力,更應該將營銷的觀念擴大和運用在與政府、企業的關系互動中,有效調動各方的資源,獲得政策扶持,贏得資金投入和條件便利。比如,可以爭取企業提供經費贊助和產品,以獲得更為直接的支持,努力拓寬市場;也可以爭取一些大型的商場、超市來提供銷售渠道, 展示音樂表演信息與相關資料、出借場地進行音樂表演宣傳等。有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內部的許多資源,往往也可以供音樂表演團體使用, 比如禮堂、劇院等,它們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收益率。特別是一些傳媒性質的企業,還可以贊助廣告,通過藝媒互動協作,可以更好地互相宣傳,幫助對方贏得受眾,擴大市場。
注釋:
(1)本文音樂市場數據引自《中國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李紅艷.北京演出收入去年超14億元 場次同比增長10.37%[N].北京日報,2012-01-12.
[2]徐茜.“交叉”劈新路聲樂著華章——徐行效教授聲樂理論研究、踐行與啟示[J].人民音樂,2012(11).
[3]師巖.聲樂教學主體發展與實踐導向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4]孫偉.藝術實踐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王穎.融合與實踐——芻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2).
作者簡介:林少堅,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副主任、閩臺戲劇學院副院長、講師、二級演奏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