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幸福感;影響因素
一、影響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
(一)經濟收入。經濟收入作為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對于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當前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很多職業的收入逐漸增加,而教師的收入卻不高。實際工作過程中,教師的績效很難得到有效衡量,學術和效率的沖突也導致了教師收入分配的不協調,這種收入與付出的不相符,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了高職院校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不高,長久下去影響了高職院校教師的幸福感。
(二)院校因素。(1)工作條件。教師在教育領域要想提高學習能力,站穩腳跟,就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這就需要改善教師工作條件來作為前提。高職院校中是否具有良好的辦公條件,是否具有充足的圖書資料,是否具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已經成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滿意度和職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工作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專業和課程不斷增多,學生生源也在不斷增多,但是教師資源還是存在不足,這就導致了一些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任務嚴重,工作量增大。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擴招現象嚴重,院校的入學門檻比較低,生源質量也受到影響,這就增加了教師教學管理的難度,這時教師工作量大,成就感不高,也就很難體驗到幸福感。(3)管理方式。高職院校的管理方式與高職院校教師的幸福感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的教學管理氛圍可以讓教師感受到快樂幸福的感覺,也就增加了幸福感,而不科學惡性的教學管理氛圍很容易讓教師的情緒低落,對工作感覺到厭倦,工作態度也不端正,這就影響了幸福感的提高。
(三)社會因素。(1)社會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師被比喻為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在這種傳統文化觀念下,人們已經習慣于將教師的辛苦與角色自然地結合起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家長、社會對于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教師承擔的角色越來越復雜。教師在承擔巨大壓力的同時,社會地位卻不高,久而久之,教師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感。(2)社會關系。教師的工作環境是校園,人際關系主要存在于同事關系、師生關系中,人際關系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情緒,也就直接影響到了教師的幸福感。因此,社會關系成為了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四)個人因素。(1)職業興趣。高職院校教師對于教師這個行業是否熱愛,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幸福感。有些教師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覺得教師這個職業本身的工作千篇一律,沒有趣味,因此提不起興趣,僅僅為了完成任務,這就影響了教師的幸福感。相反,只有高職院校教師感覺到工作有趣、有價值,才會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幸福感也得到了提高。(2)個人其他因素。教師的性別、年齡、職稱、學歷、崗位、身體、家庭生活等因素也會成為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對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造成影響。
(五)自我實現。教師能否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別人尊重,關系到是否體驗到成功與快樂,是否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也就關系到幸福感的得失。因此,自我實現也成為了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又一因素。
二、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對策
(一)國家方面:重視高職教育,提高教師地位。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國家和社會要真正地關注高職教育,多角度地支持高職教育,提高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首先,國家和社會要加大對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高職教育的地位的提高,要從促進其發展出發,而足夠的教育經費支持是基礎前提和保障。政府部門要重新認識高職教育,將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來抓,認真分析高職教育產生的社會價值,有計劃地科學地加大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其次,國家和社會要提高高職教師的社會地位。要將高職教師納入到公務員教師體系中來,工資、退休金及相關福利待遇都應該由政府統一發放,且高職教育也具有法律保障的穩定地位和待遇,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敬,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最后,國家和社會要創造良好的高職招生環境,提高生源質量,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增加教師的幸福感。一方面,要加強對高職教育的正面宣傳力度,消除民眾心中對高職院校的誤解,另一方面,要做好高職院校與中學的鏈接工作,促進高職院校和初中學生能夠實現雙贏。此外,為了凈化招生環境,要加強對招生環節的監管,對于有償招生、中介機構參與招生等現象要堅決制止,以促進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學校方面:改善工作環境,強化晉升機制。為了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高職院校要積極從改善院校工作環境,強化晉升培訓機制來支持和幫助教師,提高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歸屬感,從而提高職業幸福感。
首先,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環境,實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在目前的一些高職院校中,存在著非常多的規章制度,然而這些規章制度并沒有真正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是為什么呢?這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教師被束縛在各種規章制度之內,為了迎合考評的需要,圍繞著考評標準打轉,沒有真正地分析和思考教學策略,沒有真正地追求工作的內在價值,這就影響了教師的內在幸福感的獲得,因而很難達到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在高職院校的管理過程中,要立足于對教師的信任與關心基礎上,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制度,簡化形式化復雜化的工作,讓教師有一定的空間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真正用心體會工作的樂趣,提高工作實效。其次,尊重關懷教師,為教師創設和諧健康的工作環境。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環境中,要營造尊重教師和關懷教師的氛圍,真正站在教師真正關心和需要發展的方向上去,促進教師更好地發展,以提高滿足感。一方面,要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對教師的成功及時評價,激勵教師不斷前進,并在領導干部和教職工之間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溝通、信任的氛圍。例如,可以定期評比優秀教師、開展教師經驗交流會等。另一方面,要真心關懷教師,不僅關心教師的福利待遇,還要關心教師的精神生活和家庭生活。例如,可以為年輕教師解決住房、婚姻、子女上學等問題,讓他們產生集體歸屬感,激發工作積極性,提高幸福感,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業余活動,建立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教師對生活的滿意度,因此提高職業幸福感。最后,搭建科研平臺,促進教師實現自我價值。教師幸福感的獲得與其自身價值的實現有很大關系,而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方面來源于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還來源于自己的科研和社會服務。因此,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立足于服務本地企業的觀點,打造在技術改造、工藝改進、設備保養、培訓等方面的良好平臺,與企業相互促進和發展。一方面,教師可以帶學生在企業中實踐,提高了教學質量,發揮了教師潛能,獲得了學生認可,提高了教師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實踐進行科研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提高自身幸福感。
(三)教師方面:追求自我價值,放平自身心態。首先,教師要全面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獲得學生尊重、領導賞識和更多發展機會,實現自我價值,增強幸福感。教師要具有崇高的個人志向和良好的學習態度,在遇到挫折時要學會自我反省,不要怨天尤人,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揚持之以恒的精神,要虛心向他人請教,才能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能力。其次,教師要放平自身的心態,要自信自強,獲得自我內心的滿足,以提高幸福感。教師要樹立陽光健康的心態:第一,要認識到教師工作的優點,如工作穩定、能照顧家庭,假期多等;第二,要正確對待攀比,要比的是自己幸福而不是比別人幸福;第三,要端正教學態度,教育不僅僅是任務是犧牲,還是享受與創造。
總之,結合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要從社會、院校和教師三個方面出發,有效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梁均紅.論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自我構建與提升[J]. 考試周刊. 2012(29)
[2] 陳海龍.引導高職院校教師提升幸福感的對策[J]. 現代企業教育. 2010(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