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偉+郭浩杰
[摘要] 目的 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選擇68例新發腦梗死患者,分為阿司匹林組(對照組)、氯吡格雷聯合阿斯匹林組(治療組),持續治療21 d,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NIHSS評分,并監測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明顯,臨床不良反應少,未見嚴重出血事件,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腦梗死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c)-0076-03
Effect analysis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FANG Li-wei GUO Hao-ji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Jil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Luoyang City, Luoyang 471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new-onset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aspirin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the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aspirin group (treatment group) and received 21 days of continuous treatment.The patients received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NIHSS evaluation and their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serum hs-CRP levels were monito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P<0.05).The pre-treatment serum hs-CRP level and the post-treatment serum hs-CRP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0.05),bu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shows significant efficacy,few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and no severe bleeding inciden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has high security.
[Key words] Aspirin;Clopidogrel;Cerebral infarction
缺血性腦卒中是目前神經內科最常見的疾病,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1]。有效預防和治療腦梗死,降低腦梗死患者的致殘率,對于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十分重要。本研究將本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阿司匹林組和氯吡格雷聯合阿斯匹林組進行對比研究,以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科收治的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41~79歲,平均65歲。均為首次發病,起病后72 h內入院,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2];有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禁忌證及年齡>80歲者除外;將68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68例患者均予以常規降顱內壓、調整血壓、腦保護劑、降脂、防治并發癥及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口服拜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產,批號:BJ13399)100 mg,1次/d和氯吡格雷(賽諾菲公司生產,批號:ZA799)75 mg,1次/d,連用21 d;對照組給予相同批號的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連用21 d。治療前及治療后,均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定期復查顱腦CT或MRI,出凝血機制,肝腎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皮膚出血、牙齦出血、鼻出血等情況。
1.3 療效評定
療程結束后,按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判定療效[2]。①基本治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正常,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100%;②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60%,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50%~90%;③好轉: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20%,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5%~49%;④無效或惡化: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20%甚至加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5%;⑤死亡。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hs-CRP檢測方法
應用日立7180免疫分析儀,采用乳膠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試劑盒由四川邁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檢測范圍0.1~320 mg/L,正常范圍<5.0 mg/L。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運用兩變量關聯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21 d后療效及hs-CRP檢測結果的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比較(mg/L,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
兩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出血現象,治療組中2例有牙齦出血現象,繼續觀察治療,未見明顯出血直至治療結束。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患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其治療方法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內科醫師探討的課題。超早期溶栓治療也許能取得理想的療效,但是由于醫療條件、患者的認識水平及醫療費用等因素的限制,仍有許多患者無法進行超早期溶栓治療。抗血小板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應用“雙抗”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已經得到許多大型研究證實,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循證醫學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3],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進展、活動的重要病理基礎[4],如何降低腦梗死亞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程度對穩固斑塊、預防血栓進展、促進血栓解聚有至關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一種多功能血細胞,在止血和病理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正常情況下,血小板在血管內以分散方式在血管內流動。當血管出現損傷時,血小板可產生環氧化酶(COX-1)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促使其產生血栓素A2(TXA2)和前列腺素,TXA2刺激血小板發生黏附、聚集誘發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兩者聯合應用,會減少抗血小板藥物抵抗的發生。血小板活性降低可預防動脈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為噻吩吡啶類抗血小板藥物,在肝臟經過細胞色素(CYP)P450生物轉化而形成活性代謝產物,該代謝產物能阻斷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使與此受體相耦連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纖維蛋白原結合位點不能暴露,間接抑制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結合,阻止血小板相互聚集[5]。氯吡格雷能選擇性、特異性干擾ADP介導的血小板活化。有研究表明[6],雖然阿司匹林不改變氯吡格雷對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但氯吡格雷能增強阿司匹林對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兩者聯用具有協同作用[7]。
血清hs-CRP可在生化基礎上闡明腦梗死發作時體內炎性介質水平的波動,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血清hs-CRP水平與腦梗死灶內炎癥程度相關[8],由此不難看出血清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反映腦梗死患者恢復的程度。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已成為標準抗血小板方案[9],結合本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在腦梗死治療中表現良好,臨床顯效率、基本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血清hs-CRP水平的降低上程度比對照組好,更加印證“雙抗”血小板療效佳[10],而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由此可見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適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安全性較高,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許風雷,李翠萍,熱依汗,等.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32-3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0-380.
[3]謝宇光,石雪穎,于曉玲.血脂異常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協同作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6):95-96.
[4]梁旭,孫楓,羅林杰,等.動脈頸粥樣硬化程度與血小板活化的相關性分析[J].四川大學校報醫學版,2003,34(1):95-97.
[5]蔣柏菊,楊期明.蚓激酶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并糖尿病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7):16-18.
[6]王蘭琴,魏秀娥,榮良群,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板塊穩定性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 15(4):17-19.
[7]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年)[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6):530-533.
[8]Meng R,Li ZY,Ji X,et al. Antithrombin Ⅲ associated with fibrinogen predicts the risk of celebral is chemic stroke[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1,113(5):380-386.
[9]盧杰.Sonoclot監測冠心病病人服用不同劑量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變化[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2.
[10]朱英姿,蔣躍絨.雙聯抗血小板長期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6):44-45,47.
(收稿日期:2014-01-21本文編輯:林利利)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比較(mg/L,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
兩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出血現象,治療組中2例有牙齦出血現象,繼續觀察治療,未見明顯出血直至治療結束。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患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其治療方法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內科醫師探討的課題。超早期溶栓治療也許能取得理想的療效,但是由于醫療條件、患者的認識水平及醫療費用等因素的限制,仍有許多患者無法進行超早期溶栓治療。抗血小板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應用“雙抗”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已經得到許多大型研究證實,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循證醫學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3],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進展、活動的重要病理基礎[4],如何降低腦梗死亞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程度對穩固斑塊、預防血栓進展、促進血栓解聚有至關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一種多功能血細胞,在止血和病理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正常情況下,血小板在血管內以分散方式在血管內流動。當血管出現損傷時,血小板可產生環氧化酶(COX-1)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促使其產生血栓素A2(TXA2)和前列腺素,TXA2刺激血小板發生黏附、聚集誘發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兩者聯合應用,會減少抗血小板藥物抵抗的發生。血小板活性降低可預防動脈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為噻吩吡啶類抗血小板藥物,在肝臟經過細胞色素(CYP)P450生物轉化而形成活性代謝產物,該代謝產物能阻斷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使與此受體相耦連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纖維蛋白原結合位點不能暴露,間接抑制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結合,阻止血小板相互聚集[5]。氯吡格雷能選擇性、特異性干擾ADP介導的血小板活化。有研究表明[6],雖然阿司匹林不改變氯吡格雷對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但氯吡格雷能增強阿司匹林對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兩者聯用具有協同作用[7]。
血清hs-CRP可在生化基礎上闡明腦梗死發作時體內炎性介質水平的波動,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血清hs-CRP水平與腦梗死灶內炎癥程度相關[8],由此不難看出血清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反映腦梗死患者恢復的程度。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已成為標準抗血小板方案[9],結合本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在腦梗死治療中表現良好,臨床顯效率、基本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血清hs-CRP水平的降低上程度比對照組好,更加印證“雙抗”血小板療效佳[10],而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由此可見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適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安全性較高,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許風雷,李翠萍,熱依汗,等.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32-3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0-380.
[3]謝宇光,石雪穎,于曉玲.血脂異常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協同作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6):95-96.
[4]梁旭,孫楓,羅林杰,等.動脈頸粥樣硬化程度與血小板活化的相關性分析[J].四川大學校報醫學版,2003,34(1):95-97.
[5]蔣柏菊,楊期明.蚓激酶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并糖尿病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7):16-18.
[6]王蘭琴,魏秀娥,榮良群,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板塊穩定性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 15(4):17-19.
[7]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年)[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6):530-533.
[8]Meng R,Li ZY,Ji X,et al. Antithrombin Ⅲ associated with fibrinogen predicts the risk of celebral is chemic stroke[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1,113(5):380-386.
[9]盧杰.Sonoclot監測冠心病病人服用不同劑量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變化[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2.
[10]朱英姿,蔣躍絨.雙聯抗血小板長期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6):44-45,47.
(收稿日期:2014-01-21本文編輯:林利利)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比較(mg/L,x±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
兩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出血現象,治療組中2例有牙齦出血現象,繼續觀察治療,未見明顯出血直至治療結束。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患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其治療方法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內科醫師探討的課題。超早期溶栓治療也許能取得理想的療效,但是由于醫療條件、患者的認識水平及醫療費用等因素的限制,仍有許多患者無法進行超早期溶栓治療。抗血小板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應用“雙抗”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已經得到許多大型研究證實,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循證醫學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3],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進展、活動的重要病理基礎[4],如何降低腦梗死亞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程度對穩固斑塊、預防血栓進展、促進血栓解聚有至關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一種多功能血細胞,在止血和病理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正常情況下,血小板在血管內以分散方式在血管內流動。當血管出現損傷時,血小板可產生環氧化酶(COX-1)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促使其產生血栓素A2(TXA2)和前列腺素,TXA2刺激血小板發生黏附、聚集誘發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兩者聯合應用,會減少抗血小板藥物抵抗的發生。血小板活性降低可預防動脈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為噻吩吡啶類抗血小板藥物,在肝臟經過細胞色素(CYP)P450生物轉化而形成活性代謝產物,該代謝產物能阻斷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使與此受體相耦連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纖維蛋白原結合位點不能暴露,間接抑制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結合,阻止血小板相互聚集[5]。氯吡格雷能選擇性、特異性干擾ADP介導的血小板活化。有研究表明[6],雖然阿司匹林不改變氯吡格雷對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但氯吡格雷能增強阿司匹林對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兩者聯用具有協同作用[7]。
血清hs-CRP可在生化基礎上闡明腦梗死發作時體內炎性介質水平的波動,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血清hs-CRP水平與腦梗死灶內炎癥程度相關[8],由此不難看出血清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反映腦梗死患者恢復的程度。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已成為標準抗血小板方案[9],結合本研究,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在腦梗死治療中表現良好,臨床顯效率、基本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血清hs-CRP水平的降低上程度比對照組好,更加印證“雙抗”血小板療效佳[10],而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由此可見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適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安全性較高,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許風雷,李翠萍,熱依汗,等.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32-3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0-380.
[3]謝宇光,石雪穎,于曉玲.血脂異常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協同作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6):95-96.
[4]梁旭,孫楓,羅林杰,等.動脈頸粥樣硬化程度與血小板活化的相關性分析[J].四川大學校報醫學版,2003,34(1):95-97.
[5]蔣柏菊,楊期明.蚓激酶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并糖尿病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7):16-18.
[6]王蘭琴,魏秀娥,榮良群,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板塊穩定性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 15(4):17-19.
[7]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年)[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6):530-533.
[8]Meng R,Li ZY,Ji X,et al. Antithrombin Ⅲ associated with fibrinogen predicts the risk of celebral is chemic stroke[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1,113(5):380-386.
[9]盧杰.Sonoclot監測冠心病病人服用不同劑量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后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變化[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2.
[10]朱英姿,蔣躍絨.雙聯抗血小板長期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6):44-45,47.
(收稿日期:2014-01-21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