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楊老師好!我了解過一些中職生,他們覺得在學校學不到太多的知識,因此學習技能的熱情并不高,您所在的學校情況怎么樣?
楊八妹:這不能一概而論,這樣理解會有些片面。我覺得這與學習知識的方式有關,有些知識可以在課堂的學習中獲得,有些卻需要在“做中學”。我接觸到的很多技校學生,在初中時學習熱情的確不高,進入技校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認為這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他們年齡大一些了,也懂事了。其次,也與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與學習氛圍有關系。
《中國教師》:職業院校的學習氛圍對他們的影響表現在哪些地方,為什么會讓他們有所轉變?
楊八妹:首先他們所處的群體發生了變化。個別學生在初中階段可能會有一些自卑,但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激情。其次是因為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太喜歡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講,經常會睡覺、開小差、玩手機,而職業教育“做中學”的教學方式,要求他們動手,同時也有非常明確的任務需要他們去完成,他們自然就比較投入了。另外,我們的課程設置比較接近生產實踐。打個比方,很多學生都害怕英語,但到我們學校,英語就變得很具體,是看得見的,它變成了一種需要,所學的知識實用性比較強。無論是專業課還是基礎課都更多地體現實用性,這是能吸引他們的地方。我們的課程建設基本上與企業要求有很大的關聯,這也是讀技校的學生們最關注的東西,有關注就意味有興趣了。同時我校也開展了以職業為主體,崗位能力為核心,職業發展為目標的職業認知、職業培養、職業實踐“三段式”教學模式改革,體現“現代學徒制”的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并形成不同階段的教學策略。這些教學模式改革得到教師、學生和企業的認同,培養出不少受企業歡迎,在各自崗位中發揮骨干作用的學生。
《中國教師》:學生實習是技校很重要的工作,你們學校的實習是學校的教師帶著學生到企業當中實習,還是學校有自己的實習基地?
楊八妹:實習是分模式的,中職學校針對不同的專業有自己的實習基地,學生有自己的工位。一個人或兩個人完成一項任務,學習任務明確、責任清晰。另外,教師也會帶學生到企業中進行短期的“隨崗實訓”,借用企業的崗位讓學生學習相關的項目內容,在兩周或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當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技術等級有關,不同的等級,實習內容也不盡相同。如果是中級工的學生,就采用短期“隨崗實訓”的方式,學生在各個崗位上輪流訓練。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學生了解每個崗位的操作流程,同時也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隨崗實訓”是由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的。另外,還有一類是(預備)技師,主要采用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實習。他們已經完成了中級工和高級工的技能等級階段,(預備)技師階段的實習主要是在企業完成。技師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學校生源,在高級工的基礎上發展的,培養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另外一種來源是企業的員工,通過職業學校的相關專業的培訓,提升技能等級。
《中國教師》:關于中職生的招生情況,可能不同地區表現也不盡相同,具體到廣州來說,那里的中職學校招生容易嗎?
楊八妹:廣州中職學校招生相對容易,不存在招生問題。原因可能有幾方面:一方面國家免學費政策和國家助學金政策對貧困地區的學生是一種鼓勵。另一方面廣州的技工學校教學改革做得很深入,學生的就業相對比較理想,就業與招生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比如,學校的畢業生到一個單位后,表現優秀,該企業會來學校繼續招工,這就形成學校的口碑。其次是因為學生覺得在學校能學到知識和技能,也能激發他的學習興趣,能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學生自然會把自己的同學或親戚介紹過來,這是生源的很大一部分。當然,廣東地區企業對學歷不是第一衡量標準,能做才是企業的價值取向,我們有很多學生成為企業的“設計部經理”、“生產部經理”、工段長、班組長等。這也是學生選擇職業學校的原因。
《中國教師》:校企合作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國家并沒有明確的政策來保障這一行為,一般都是學校自己來探索,那么學校在進行校企合作方面有沒有什么困難?
楊八妹:我們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開展得較有特色,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認為校企合作對學生的培養很有必要;另外現在一些開拓性的企業已經發現校企合作對于企業來說是有幫助的,這其實是校企雙贏的一種狀況。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發現人才,他可能會留下一些對他們的發展有幫助的人才,另一部分人可能到其他企業工作,但他還是會與這個行業有一定關系,這是企業的人脈積累。在這當中,企業扮演了半個“母校”的角色,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這里既是企業,又是學校,企業培養了他,建立了感情。同時,一些開拓性的企業需要人脈積累。這種合作使得學校培養了人才,企業得到了人才,實現了人才的優質就業,這就是校企合作的雙贏。
《中國教師》: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去企業實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實習效果卻千差萬別。以前看過一些新聞上說技校學生進入工廠后也不會操作機器,這反映出至少有一些實習的效果是比較差的,您認為原因在哪里?
楊八妹:學生實習的效果差,并不僅僅是學校或企業的責任。第一步學校要進行調研,什么學生去什么樣的企業,學校應該弄明白。這個調研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技術的調研,一方面是崗位的調研,這些崗位是否與學生所學的專業對接。第二步就要跟企業洽談,共同制訂學生到企業后的實習計劃和技術方向,共同引導。第三步,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不能把學生完全交給企業。因為他們還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一定要跟進。學生出現的問題是變化的,我們就要隨著學生情況的變化不斷解決問題,這就是引導的過程,要把學生引導到自己的專業上去。職業學校不可能教給學生最先進的技術。在技術方面,市場肯定會比學校快一步,我們需要把他們引導到這個行業中去。所以要對他們進行現場管理和專業引導。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前期調研是最重要的,企業的崗位與學生的專業一定要對接好,這樣學生才能學有所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中國教師》:在學生實習當中,實習教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吧?
楊八妹:是,實習教師相當重要。但同時還必須有學校的專業教師做技術理論的指導,企業的師傅做技術指導。同時,我們還實行班主任責任制,其中有兩個班主任,一個是學校的班主任,另一個是企業的,大家合作,一起進行現場管理。學校的班主任主要關心學生的生活,企業的人員主要針對學生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與工作表現,這就是“雙班主任”、“雙導師”制。
《中國教師》:師資對于職業學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學校當中也存在著一部分教師,他們沒有在企業當中工作過,但也在給職業學校的學生上專業課,這樣會存在什么問題?
楊八妹:現在職業學校的師資問題確實較大,培養一個職業院校的稱職教師需要很長的時間。這還要回到現代學徒制上,在我看來,它不僅指教師帶學生,其實老教師帶新教師也是當務之急。因為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既要有專業技能又要有教學經驗,專業技能可以在學校的學習生涯和企業實踐中學到,而經驗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如果老教師可以帶新教師,向他們傳授經驗,這也可以幫助他們成長。這也是一個值得關心的話題,因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是教師范疇中最辛苦的人群,他們的工作量比較大,包括教育教學、教研和自身知識的提升。
《中國教師》:中職學校的教師負擔確實很重,那他們現在的個人處境怎么樣呢,比如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狀況等有沒有提升?
楊八妹:中職教師與以前相比是有所提高,總趨勢是好的。收入和地位都比以前好了,但中職教師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學習時間,他們太缺乏學習時間了,但他們又必須去學習。每個人去做一件事時,都會發現自己有一些東西是貧乏的,希望自己能有一段時間去進一步學習。但是中職學校沒有這個政策,而且教師也沒有時間。現在雖然也有一些培訓,但比例還比較小,而且學習的時間也比較短,這樣是不夠的。另外,教師自己的規劃也有問題,我們需要一個部門對教師的成長進行職業和專業生涯指導。
《中國教師》:職業學校強調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嗎?
楊八妹:學校非常重視這方面,其實我們做了那么多的校企合作就是在幫助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這方面,中職學校做得還是比較好的。我們會建議并推薦學生畢業后到與專業相關的、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并為他們分析這些崗位目前的狀況、它的收入、將來的發展空間,以及勝任工作應具備的條件。這些建議的依據是職業教育的教師所做的調研。關于這方面,好多技工學校都做得非常好,不僅僅是我們學校。我們會帶學生到企業去體驗,當然,學生還要有技能方面的提升。當學生在企業中遇到問題向學校教師求助時,我們也會給予一定的指導。技能的提升、學業的提升、技術難題的探討,我們都會提供幫助。不管學生畢業多少年,回到學校后我們都會幫助他們。
《中國教師》:職業學校的教師,尤其是教專業課的教師,他們的理論基礎很重要,但同樣實踐技能也很重要,您覺得如何才能保證教師擁有這兩方面的素養呢?
楊八妹:教師本身有自己的專業背景,專業水平的提升有兩個途徑,首先通過自身的學習提高,另外到企業學習和實踐。一個專業教師必須了解他的專業對應的企業以及企業的發展趨勢,這是他提升自身專業的途徑之一。另外有些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很高,但教學水平不是很高,這也需要提升。這些教師都需要學習時間,否則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教師技術的提升,主要依靠企業;而教育理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的幫助。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師也在提升自己,教得比以前好了,不能絕對地說教師理論方面很差,或實踐方面很差,教師需要的是整體的提升。因為我們現在培養的是一體化教師,要求教師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
《中國教師》:您覺得對于中職學校而言,從總體上來說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楊八妹:其實有很多方面,比如教師的地位和收入比以前有所提升,但與職業教育的教師目前的付出還是不匹配的,我們需要對教師投入更多的關心和保護。另外,學校招生規模不要擴大太快,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量才不會太大,壓力不會太大,才能更多地考慮工作質量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軟件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提升。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