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龍+蔣雪峰
作者簡介:陳其龍(1952— ),男,主任醫師。平湖市227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陳其龍, 蔣雪峰 (浙江省平湖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浙江 平湖 314200)手足口病(HFMD)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嬰幼兒高發。一般認為病原體主要為腸道病毒EV71型(EV71)及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A16)。為進一步了解平湖市手足口病病原體種類,我們自2010年起開展手足口病患者病原學檢測,現將2010年1月—2013年8月的檢測結果分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平湖市市級及以上醫院臨床診斷的手足口病病例共227例,其中男性146例,女性81例。
1.2標本采集
在發生手足口病的現場采集病人發病7 d內糞便(量為5~8 g/份),放于滅菌采便管內;或是肛拭采樣,即將采樣棉簽插入病人肛門2 cm,輕輕轉動,取出放入保存液中;對咽拭子標本(病人發病3 d內)用專用采樣棉簽取適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兩側扁桃體部位(避免觸及舌部),取出后放入裝有3~5 mL保存液的試管內,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封好后放置-20℃低溫冷藏待檢;皰疹液采集用75.00%酒精對皰疹周圍皮膚消毒后,用消毒針挑破皰疹,再用棉簽蘸取皰疹液迅速放入裝有3~5 mL保存液管中,然后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
1.3方法
檢測方法按《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要求進行[1];熒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盒由大連寶生物公司提供,熒光定量PCR儀為美國安捷倫公司生產,在有效期內使用。
2結果
2.1陽性率
共采樣227例,陽性147例,陽性率為64.76%。其中男性146例,女性81例,男性陽性率為64.38%,女性陽性率為65.43%,兩者基本一致。
2.2年齡分布
0~26歲,其中0~3歲166例,占73.13%。
2.3采樣時間與陽性檢出關系
227例標本中,發病后3 d內采樣的146例,陽性105例,陽性率為71.92%;4~7 d采集的68例,陽性36例,陽性率為52.94%;超過7 d采樣的13例,陽性6例,陽性率為46.15%,即采樣間隔時間越長,檢測結果陽性率越低(表1)。
表1不同采樣間隔時間與檢測陽性率(%)
發病至采樣
間隔(d)病例
數陽性EV71CoxA16其他腸道病毒合計陽性率0~14636294010571.924~68115203652.948~13006646.15
2.4不同標本類型陽性率比較
227例標本中,咽拭子97例,肛拭子122例,皰疹液8例,以采樣間隔時間為分層條件,結果顯示,采樣間隔時間相同條件下,不同標本類型檢測結果差異不明顯(表2)。
表2不同標本類型與檢測陽性率(%)
發病至
采樣間隔
(d)樣本類型病例
數陽性EV71CoxA16其他腸
道病毒合計陽性率0~咽拭子671117124059.70肛拭子或糞便72237275779.17皰疹液72507100.004~咽拭子21223733.33肛拭子或糞便4683172860.87皰疹液11001100.008~咽拭子9004444.44肛拭子或糞便4003375.00
2.5不同年份手足口病病原學分析
本次共檢測到EV71型病毒47例,CoxA 16型病毒34例,其中2010年兩種類型病毒各占45.45%,而2013年分別占11.43%和0.00%,呈下降趨勢;而其他腸道病毒感染所占比例從2010年的9.09%上升至2013年的88.57%。經對不同年份手足口病病原體類型分析顯示,不同年份手足口病流行病原體的構成有明顯差異(表3)。
表3不同年份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
年份EV71例數構成比CoxA16例數構成比其他腸道病毒例數構成比合計20101545.451545.4539.093320111336.11616.671747.223620121534.881330.231534.88432013411.430—3188.5735合計4731.973423.136644.901473討論
手足口病病原體屬于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包括腸道病毒71(EV71),柯薩奇病毒A組(16、4、5、7、9、10型)和B組(2、5型),埃可病毒血清型等,而最為常見病原體類型為EV71型及Cox Al6[2]。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CoxA,1959年命名為手足口病,1969年EV71在美國被確認[3]。
我市手足口病發病以0~3歲散居兒童為主,每年5—8月為高發季節。病原學檢測顯示,手足口病病原體,2010—2012年以EV71和CoxA16為主,占50.00~60.00%,而2013年則以其他腸道病毒為主,占88.57%。目前手足口病檢測方法按照《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操作,即僅重點檢測EV71和CoxA16常見病原類型,而未開展其他病毒檢測,導致無法判斷本市目前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體具體類型。因此我們以為,應設立手足口病病原體監測哨點,提高腸道病毒分型檢測技術,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病原學依據。我市發生的5例重癥病例中,3例EV71感染,1例CoxA16感染,另1例為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因此仍需警惕EV71感染后重癥病例的出現。
手足口病病原體檢測受采樣時間的影響明顯,即發病后采樣時間越早,標本檢測陽性率越高。《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規定,糞便及肛拭子采樣應在發病后7 d內采集,咽拭子應在發病后3 d內采集。本次檢測結果顯示,無論咽拭子還是肛拭子或是皰疹液,3 d內采集的陽性率均明顯高于超過3天標本,且不同標本類型間無明顯差異,這與上海浦東報道基本一致[4]。因此,建議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力爭在發病后3 d內采集,可根據患兒年齡、配合程度及癥狀采樣咽拭子、肛拭子或糞便、皰疹液。
4參考文獻
[1]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S].2009.
[2]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2.
[3]于長水.天津市由CoxA16腸道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流行[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85,6(2):66-69.
[4]潘麗峰,劉丹,劉青,等.上海市浦東新區2010—2011年手足口病檢測情況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11(25):64-66.
(收稿日期:2013-10-24)文章編號:1004-9231(2014)04-01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