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義+蘇菲非+楊守峰+等
作者簡介:戴建義(1974— ),男,副主任醫師。復治肺結核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變化及臨床意義戴建義, 蘇菲菲, 楊守峰, 蔣賢高(浙江省溫州市中心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復治肺結核由于治愈率低,已經成為結核病控制中的主要問題,亦是耐藥(尤其是多重耐藥)結核病產生的重要原因。結核病是慢性細胞內感染的典型病癥,它對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威脅越來越嚴峻。結核免疫主要是由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在細胞免疫應答中,T淋巴細胞亞群各自發揮自已的功能。我們通過對我院76例復治肺結核住院病人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和正常人群T淋巴細胞亞群進行比較分析,以探討復治肺結核病人免疫功能的改變。
1對象與方法
1.1檢測對象
76例復治肺結核病人來自我院住院部,均為痰菌陽性的病人,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為(46.3±4.5)歲,男性55人,女性21人。正常健康人的標本來自我院體檢中心,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為(45.5±6.7)歲,其中男性27人,女性13人。兩組之間差異無論從年齡或性別上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儀器和試劑
CD3+、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采用EPICS XL流式細胞儀。熒光抗體CD45-FITC/CD4-PE/CD8-ECD/CD3-PC5采用原裝進口試劑。
1.3方法
對2011—2012年期間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76例復治肺結核病人,在化療前清晨空腹抽血2 mL作流式細胞學檢查;同期隨機抽取我院體檢中心40份健康者血液標本作對照。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復治肺結核組和正常對照組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見表1。表1顯示,復治肺結核組CD3+、CD4+、CD8+淋巴細胞明顯低于正常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CD4+/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x-±s)
項目復治肺結核組正常人群t值P值CD3+(×106/L)787.2±154.01458.0±365.011.1<0.01CD4+(×106/L)457.5±124.0658.2±269.74.5<0.01CD8+(×106/L)356.1±112.0486.2±145.24.9<0.01CD4+/CD8+1.5±0.31.6±0.30.2>0.05
3討論
CD3+T淋巴細胞表面有6條肽鏈組成的CD3分子,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不直接參與抗結核免疫中的抗原識別,但可通過信號轉導作用激活T淋巴細胞啟動細胞免疫。本組病例CD3+T淋巴細胞明顯降低,說明在復治肺結核病人的細胞免疫功能表現降低。可認為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可能是結核病得以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CD4+T淋巴細胞又稱輔助性細胞,因其在表面表達CD4分子而得名,通過與MHCⅡ(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遞呈的多肽抗原反應而激活。一旦激活,調節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重點涉及Th1型細胞免疫反應,可以分泌細胞因子,起到擴大免疫效果[1]。在復治肺結核病人中表現為巨噬細胞分辯出結核桿菌抗原,形成抗原復合物刺激CD4+T淋巴細胞,隨后釋放炎性細胞因子如IFN-γ等,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從而控制結核病的發展[2]。細胞毒性細胞又名為CD8+細胞,其表面表達CD8分子,這類細胞可以通過MHCⅡ與抗原直接結合,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CD8+T淋巴細胞與CD4+T淋巴細胞相似,也能產生IFN-γ細胞因子,它們通過殺滅受結核菌感染的靶細胞,使結核菌從免疫功能差的細胞轉移至免疫活性強的細胞,從而達到有效殺滅結核菌[3-5]。本研究結果表明,復治肺結核病人外周血中CD3+,CD4+T和CD8+T淋巴細胞顯著低于正常,從而證實了復治肺結核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文章編號:1004-9231(2014)04-0181-04
?感染病防治?
基金項目:寧波市社會發展科研項目2011C50043
作者簡介:曹利君(1970— ),女,主任技師。寧波市鎮海區感染性腹瀉病原譜及流行特征曹利君1, 余斐2,陳曉2, 謝益君3, 黃瑛1, 鄧曉宇1, 范正銓1, 劉海峰1
(1.浙江省寧波市第七醫院, 浙江 寧波 315200;2.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浙江 杭州 315000;
3.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浙江 寧波 315200)
中國是感染性腹瀉的高發地區。引起腹瀉的病原菌種類甚多,而長期以來,臨床實驗室僅開展霍亂弧菌、沙門菌、志賀菌或大腸埃希菌O157∶H7的病原學篩查。2011年德國爆發嚴重的大腸埃希菌O104∶H4疫情,給我們只注重部分病原的檢測和防控策略敲響了警鐘[1]。目前,國內多個地區均有報道感染性腹瀉病原特征,但寧波地區缺乏相關數據。寧波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腹瀉病原譜及流行特征可能存在獨特性,本單位收集寧波市鎮海區腹瀉患者糞便標本開展病原監測,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收集和運送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鎮海區人民醫院、鎮海龍賽醫院、鎮海區中醫院以及2個社區醫院腹瀉患者的糞便標本。腹瀉定義: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大便伴有水樣、黏液樣和膿血樣等性狀改變。采樣同時進行相關臨床資料調查。采集的標本立即置于4℃冷藏。 標本運送采用Cary-Blair培養基,
基金項目:寧波市社會發展科研項目(2011C5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