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楚漢青陽今何在*

2014-08-08 00:59:04喻立新
長沙大學學報 2014年1期

喻立新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22;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湖南長沙410627)

楚漢青陽今何在*

喻立新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22;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湖南長沙410627)

青陽是戰國末期楚國南方一個有名的地方,秦漢時期仍為世所知,后來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唐代北宋期間,時人多以為是今安徽省青陽縣;南宋以后,大多數人又以為是今長沙。當今學者也聚訟紛紜,現已成為學術界非常關注的歷史之謎。而通過對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的考證與研究,可推斷出青陽位于今寧鄉黃材一帶,且青陽從戰國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漢時期是青陽縣治所在地。

洞庭郡;青陽;長沙;黃材;炭河里古文化

青陽是戰國末期楚國南方一個有名的地方,秦漢時期仍為世所知,后來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北宋期間,人們多以為是今安徽省青陽縣;南宋以后,大多數人又以為是今長沙,可謂一波三折。楚漢青陽今何在?當今學者也聚訟紛紜,現已成為學術界非常關注的歷史之謎。

青陽之名,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荊王獻青陽以西”一語,系戰國末期楚國一個具有地理標志意義的地方。南朝宋裴駟集解《史記》時,在該語下加了一個案語:“《漢書·鄒陽傳》:‘越水長沙,還舟青陽。’張晏曰:‘青陽,地名。’蘇林曰:‘青陽,長沙縣是也。’”鄒陽是西漢人,他說“越水長沙,還舟青陽”,可知其時青陽與長沙顯為兩地,且具相應意義。《漢書》作者班固是東漢前期人,其引用鄒陽之言而不作任何解釋,故青陽應還為世人所知。然而,漢末魏初,青陽已不為大多世人所知,否則,時人蘇林就不必解釋“青陽,長沙縣是也”,三國魏人張晏也不必說明“青陽,地名。”自此以后,青陽被歷史塵埃所掩蔽。

北宋期間,人們認為楚漢青陽系今安徽省青陽縣。北宋《太平寰宇記》曰:“潭州(今長沙),始皇本紀‘荊王獻青陽以西’,即此。”[1]北宋《輿地廣記》亦曰:“長沙,古青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青陽以西是也。”[2]楚王所獻是“青陽以西”,那么青陽當在長沙之東。北宋時期長沙之東確實存在一個青陽縣,即今安徽省青陽縣。北宋劉奉世《漢書刊誤》,對“越水長沙,還舟青陽”進行了如下“刊誤”:“越水長沙者,(鄒)陽蓋謬言,越先以水軍攻長沙,后還舟侵吳也。”[3]語中意指青陽為吳地,當然指的就是今安徽省青陽縣。時人應大多是這樣認為的,否則劉奉世不會只稱“吳(地)”,而不作任何說明。

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十三》亦曰:“長沙,古青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青陽以西,即此也。”不過,據《元和郡縣志》記載,今安徽省青陽縣始置于唐天寶元年(742),因縣治“在青山之陽為名。”[4]其設置之時比杜佑出生(735)還要晚幾年。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認為楚漢青陽系今安徽省青陽縣的觀點應始于杜佑,二是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南宋以后,人們認為今長沙是楚漢之青陽。南宋人羅泌最早明確提出此觀點,其《路史》曰:“青陽,今潭之長沙,昔荊獻青陽以西于秦者。”意思是說,青陽是今潭州的長沙,是昔日荊王獻青陽以西于秦的青陽。因前有三國人蘇林注《漢書》之“青陽,長沙縣是也”一語,后有羅泌的觀點,后世學者遂多以今長沙為楚漢之青陽。此說影響很大,甚至今《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還在采信[5]。

清代嘉慶年間續修的《長沙縣志》曰:“按《始皇本紀》……無‘越水長沙,還舟青陽’之文,長沙、青陽是兩地,似難強而為一。即蘇林注必傳襲之誤。蓋長沙名縣自隋始,蘇林之時尚未改臨湘之名也。”[6]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認為今長沙是楚漢之青陽已經成為當時主流的觀點,二是對這個觀點提出了質疑。可惜這個質疑近200年未引起史學界的重視。

該志接著曰“《水經注》之說皆無稽,今不取”,可見當時許多人認為酈道元是支持“今長沙是楚漢之青陽”觀點的。這卻是一個誤解。《水經注》曰:“(湘水)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王莽改號撫睦(原文陸,誤),故楚南境之地也。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沙,還舟青陽。《注》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蘇林曰:青陽,長沙縣也。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此段話首先敘述了湘水流經臨湘縣的情況、臨湘之名的來歷和變化。酈道元之時,臨湘縣即今長沙,也是當時長沙郡的郡治,所以接著介紹長沙郡的來歷;最后介紹臨湘城的來歷。其中關于“長沙郡”記載,酈道元介紹了長沙郡的來歷:“秦滅楚,立長沙郡”,并指出秦代長沙郡治在青陽。然而酈氏并不清楚青陽究竟在哪里,于是只好羅列此前文獻中關于青陽的記載。最后指出臨湘城“即芮筑也”。酈道元既然知道臨湘城是西漢時期吳芮所筑,那么他不可能認為秦代長沙郡治——青陽是臨湘(今長沙)。

上世紀80年代初,何光岳先生在《求索》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長沙古無“青陽”之稱》[7],一石擊起千層浪,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討論。這次討論后,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識,認為楚漢之青陽與今日之長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當今學者對楚漢青陽位置眾說紛紜。何光岳先生認為是安徽省青陽縣[8];卞鴻翔先生認為青陽在湖北監利縣東,長江北岸,即《水經注》所說“清陽口”[9];李行之先生認為在長沙以北現湘陰縣的青州、營田一帶,該觀點實際源于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萬澍對楚漢青陽位置的推測[10];周宏偉先生認為青陽指(西漢)長沙郡(國)青陽縣,其治地位于今湖南湘陰北境湘江西岸洞庭湖中的青山島上[11]。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這樣提及青陽的:“秦王初定天下,令丞相、御史曰:‘……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可見楚王“獻青陽以西”雖未落實,但與秦國是有約的。那么,青陽與“青陽以西”之間應有既可作地理分界又可作天然屏障的大山或大河等,以利于楚國“獻青陽以西”后,仍可保衛楚地的青陽。否則,楚地青陽豈不又是強秦盤中之餐?楚王斷不會如此愚蠢!

如此說來,何、卞、李三先生關于青陽位置的觀點均難令人信服,因為三地之西如割予秦國后均無險可守。而按周先生的觀點,楚王獻青陽給秦國后,秦、楚以湘江為界[12],似乎合理。但該觀點將青陽也一同獻予秦國,與“荊王獻青陽以西”不合。

因此,楚漢青陽位置之謎尚未揭開。

青陽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地方?梳理歷史文獻中有關青陽的記載,可發現青陽聞名于戰國秦漢時期,與長沙關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對長沙地區此段歷史進行一番探索。

《水經注·湘水》“秦滅楚,立長沙郡”,說的是:(公元前223年)秦國滅亡楚國后,設立了長沙郡。當代人在2002年前對此深信不疑。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但司馬遷并未將三十六郡的名稱一一列出,致使后人眾說紛紜。到20世紀40年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所著的《秦郡新考》與《秦郡界址考》,不但確定了三十六郡的名稱,還推測出秦代有四十六郡,并指出了各郡的范圍,據此繪制了《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時期圖》。在秦時期圖中,湖南之地基本屬長沙和黔中兩郡,其中長沙郡包含了今長沙地區。

然而2002年龍山里耶出土的秦簡中有“洞庭”與“蒼梧”之名,專家分析系秦代兩郡。這既不見于傳世文獻,也為歷來考證秦郡學者所不知,動搖了已成定論的秦郡體系。有學者發現,洞庭、蒼梧兩郡實際始建于戰國時期,系楚國所設[13]。《戰國策·楚策一》載:“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史記》也有如此記載。又《戰國策·秦策一》稱:“張儀說秦王……秦與荊人戰,取洞庭、五渚(渚,或作都)、江南,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說明戰國時期楚國確實存在洞庭、蒼梧兩郡。

楚威王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因此南方的洞庭、蒼梧兩郡毫無疑問位于今湖南。而湖南范圍內的沅水流域,《湖南通史》認為,歸屬楚國西部的黔中郡。該著還認為黔中郡設立大約在春秋晚期[14],所以洞庭、蒼梧兩郡應位于湘水和資水流域。

楚國設立洞庭、蒼梧兩郡是在戰國中期。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云:“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吳起相悼王”之時,即約公元前388年至382年期間。“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說明楚國占領了“蠻越之地”,設置了洞庭郡和蒼梧郡。

所謂“蠻越之地”,即指湘水和資水兩流域,因為當時當地主要生活著蠻、越兩族群。

春秋中晚期,湖南部分地區為揚越民族主導。現有考古材料顯示,揚越人墓在湖南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15]和資水下游[16]。說明當時揚越人主要生活在湘水流域和資水下游。又據考古發掘,楚人于春秋晚期進入了湘水中下游和資水下游,但當時的湘南地區依然是越文化居主導地位[17]。所以在吳起“南并蠻越”前,湘水上游生活的主要族群仍是揚越人。

目前在資水中上游沒有發現過揚越人墓,說明揚越人勢力沒有深入過該地區。資水中上游山高林密,至今還存在一種神秘古樸的民間原始文化形態,即“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地域是古梅山峒蠻居住地,有專家論證,古梅山峒區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18]。所以在吳起“南并蠻越”前,資水中上游生活的主要族群是蚩尤之后裔,即南蠻人。

在湘水和資水兩流域,楚國設立的洞庭郡應在今洞庭湖邊,其范圍大致包括湘江下游和整個資水流域。蒼梧郡呢?《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零陵(即今永州)屬蒼梧。因此,蒼梧郡范圍大致包括現在湘江中上游流域。

圖1 戰國中期楚國洞庭郡地域圖

圖2 戰國末期楚國與秦國長江中游交界圖

圖3 秦代洞庭郡地域圖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代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這說明秦國于公元前280年奪取了楚黔中;公元前277年奪取了楚國巫郡及江南,建立了新的秦黔中郡。秦黔中郡應包含了原楚黔中的地域,否則不可能曰郡為“黔中”。《史記·秦本紀》又載“三十一(公元前276年),……楚人反我江南”,說明公元前276年楚國奪回了江南。但秦黔中郡仍包含了原楚巫郡、黔中兩郡。這就形成了秦、楚兩國以雪峰山脈為界的局面。今湖南之地的沅水和澧水流域是秦國黔中郡,資水流域和湘水下游是楚國洞庭郡。

許多專家根據里耶秦簡分析,認為秦代并沒有長沙郡[19]。據專家考證,長沙正式成為縣之上的政區名稱,是在漢高祖五年徙封吳芮為長沙王的時候。《史記·高祖本紀》“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即今長沙)”,至此才有長沙國的設置。此前,《史記·高祖本紀》雖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的話,但并不能據之以為漢元年就有長沙郡的證明。司馬遷是西漢中期人,以后面的地名說前面的事情,不足為怪。除此之外,并無傳世文獻證明秦代有長沙郡之建置。直到班固著《漢書》,才在《地理志》“長沙國”下注:“秦郡,帝高祖五年為國”,于是后世誤認為秦代有長沙郡[20]。

同時,秦代是否存在黔中郡,也無確鑿證據肯定。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大昕就不認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之中有黔中郡[21]。但他沒有指出今湘西之地屬于何郡。隨著里耶秦簡的出土,我們知道今湘西在秦代應為洞庭郡地。而秦代洞庭郡的地望,應與戰國楚洞庭郡有一定關系,地域范圍應有部分重疊。從里耶J(16)5秦簡中“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一句,可知秦代洞庭郡的鄰郡有巴郡、南郡與蒼梧郡。據此分析:秦國滅楚國后,楚洞庭郡就落入了秦國版圖。秦始皇將秦黔中郡與楚洞庭郡合并,設立了新的秦洞庭郡。

《水經注》指出了青陽是秦代長沙郡治所在地,“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但秦代沒有長沙郡,今長沙之地歸屬洞庭郡,所以青陽是秦代洞庭郡治所在地無疑。

秦洞庭郡治應承接于楚洞庭郡治,也就是說,戰國時期楚洞庭郡治,應也在青陽。雖然長沙是長江以南地區發現楚墓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但戰國長沙僅為楚縣。1986年湖北荊門公元前300多年前的包山2號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3件有“長沙”之名,“長沙正”、“長沙公”及“長沙之旦”,專家認為,“長沙”為當時楚國的一個縣級政區單位,“長沙公”即楚長沙縣之縣公,“長沙正”、“長沙之旦”等皆其屬吏[22]。又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稱:“復雔、龐、長沙”和“竟陵”為楚國產粟和木材的“四邑”。“邑”為“縣”的別稱。長沙作為湖南省會,解放后對其進行了地毯式開發與建設,作為江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楚縣,發現許多楚墓并不奇怪。

西漢時期湖湘地區的政治中心肯定已不在青陽。《史記·高祖本紀》“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即今長沙)”,《水經注·湘水》云:“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說的是,公元前202年西漢設置長沙國,其都邑在今長沙。

但專家考證,西漢長沙郡(國)有一個青陽縣[23]。蘇林注《漢書·鄒陽傳》中的“青陽”,有《史記集解》和《水經注》兩個版本。《水經注·湘水》:“蘇林曰:青陽,長沙縣也”,對比《史記集解》“長沙縣”下脫一“是”字,文義迥然不同。秦漢迄晉,長沙未曾作為縣名,故《史記集解》引文今作“青陽,長沙縣是也”,明顯不通,“是”字應為后人竄入;《水經注》引文稱青陽為“長沙縣”,即“長沙”郡(國)內一個縣,則較為合理。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之《南郡卒史蓋廬、摯田、假卒史目鳥復攸等獄簿》篇:“(獄史)氏曰:‘蒼梧縣反者,御史恒令南郡復……’”[24]據陳偉先生考證,這里的“蒼梧縣”,應該是指蒼梧郡屬縣,而不是名為蒼梧的縣[25]。《奏讞書》之《女子甲與男丙和奸》篇:“敖悍,完為城旦舂,鐵其足,輸巴縣鹽。”整理小組注釋該句說:“巴縣,當指巴郡之縣。”[26]因此,長沙取代了青陽成為湖湘地區的政治中心后,西漢王朝應在青陽設立了一個青陽縣。

青陽究竟在哪里?《漢書·鄒陽傳》“越水長沙,還舟青陽”,可見長沙與青陽水路相聯;《史記集解》“蘇林曰:青陽,長沙縣是也”,當知青陽與長沙相距不太遠。從上述情況分析,聯系到長沙地區商周時期的歷史,青陽應在今長沙市寧鄉縣城西四十多公里的湘江下游支流——溈水上游的黃材一帶(含橫市)。

一是黃材一帶至今留有許多關于“青陽”的歷史痕跡。民國《寧鄉縣志》記載:寧鄉古有“青羊山”,又稱“青陽山”[27]。康熙《寧鄉縣志》記載:“大溈界,縣西160里南,有東西45里,南北30里的奇山,狀若芙蓉,翳幽棧絕,下為青羊潭”。《元豐九域志》記載:“寧鄉……有大溈山、青陽山、溈水。”[28]《輿地廣記》也如此記載[29]。黃材鎮過去叫“青羊鎮”,現在還有一個青羊村。“羊”,古與“陽”音相通,所以“青羊”即“青陽”。三國時(257年),孫吳于益陽縣南部之地置新陽縣(今寧鄉縣)[30],治所在今橫市鎮[31]。為什么叫“新陽縣”?“新陽”,新的“青陽”。西漢青陽縣應就在此一帶。

圖4 黃材一帶地理圖

二是黃材周邊許多地名的來歷顯示此地曾是洞庭郡治。長沙地區在戰國時期是楚國的重要糧食基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云“長沙,楚之粟也”。相傳楚國在距橫市不到10公里的一個盆地建立了糧食儲備基地,糧食可通過流經這個盆地的一條河在橫市進入溈水運往楚國的心腹地帶,現在這個盆地就叫老糧倉,流經老糧倉直通楚國心腹地帶的那條河叫楚江。老糧倉地理位置偏僻,楚國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作為糧食儲備基地,是因為楚洞庭郡的郡治在黃材一帶,便于保護。

溈水的最大支流叫烏江,有東、西兩源,其中西源出流沙河鎮大田方上元團。翻過此處通過陽華江即可進入楚江,順江而下就是老糧倉。相傳為了保護老糧倉這個糧食儲備基地,楚人在今楓木橋鄉新風村(原塔山村)駐扎了軍隊,此地叫扎營坳。這里原有一座古橋叫“洞庭橋”[32],該橋應因為是通向洞庭郡治(黃材一帶)的主要通道而得名。后來地以橋名,這一帶就叫“洞庭橋”。1995年寧鄉撤區并鄉前,該地一直是洞庭橋鄉人民政府(公社)的駐地。

三是黃材一帶發現了許多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重要遺跡。本世紀初在炭河里遺址墓葬發掘區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古墓[33];2009年在溈水中游且離黃材不到20公里的大成橋鎮發現了戰國中晚期貴族古墓群[34]。特別是2006年在與黃材相鄰的橫市鎮茅粟磚廠附近發現了一個大型戰國至西漢古墓群[35]。

既然在橫市鎮發現了如此龐大的戰國至西漢古墓群,那么該古墓群周邊應該還有更多的人類生存的痕跡存留下來。專家分析,此地至少還有一處同時期的古城遺址尚未發現。筆者推測,這處遺址有可能就在三國新陽故縣遺址之下或其附近,因為此處遺址距該古墓群不遠。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在灘山之下的溈水與楚江交匯所包圍的范圍內。此地距該古墓群僅一河之隔,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后靠灘山,山高路陡,易守難攻。史書記載:明代以前,(灘山)“危徑十里,不通車馬,行者必緣石攀樹”[36]。前面兩水——溈水和楚江,水深河寬,便于護城。1996年在今灘山村金塘組發現了一件商代提梁卣,之前當地村民曾在此挖掘出銅戈、斧等殘片[37],這個古文化遺址于2003年4月被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灘山周邊歷史傳說很多,名勝古跡不少,山下曾經有一個古城市[38]。

黃材地理位置偏僻,如果作為一個行政區域的中心——楚漢青陽就在這一帶符合史實,那么開始的時候楚國怎么會將洞庭郡治設立在此呢?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黃材及其周邊一帶發現了一大批具有造型獨特、紋飾精美和鑄造工藝精湛的商周青銅器,表明寧鄉黃材一帶歷史悠久、文化深厚。1963年在黃材盆地西部溈水北岸發現了商末西周的文化遺存(即炭河里遺址)[39]。2001年至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炭河里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該處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城址,專家認為這里應該是一個區域青銅文化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所在地[40]。拙文《試揭開寧鄉青銅器之謎》論述了如下觀點:炭河里遺址是古三苗國在商末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地。三苗國在商代時地域包含了鄂東南—贛西北(鄱陽湖以西)、湘水下游和資水下游,與商王朝以長江相隔。商周之際,虎方占領了鄂東南—贛西北(鄱陽湖以西),所以西周時期的三苗國僅留有湘水下游和資水下游[41]。也就是說,商末西周時期湖湘地區的政治中心在寧鄉黃材。所以,從歷史的傳承性來看,楚國將洞庭郡治設在此并不奇怪。

楚漢青陽在寧鄉黃材一帶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還須經過能否給予與青陽有關史料以合理解釋的檢驗。

第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荊王獻青陽以西”,關于這段史實發生的時間,學者們有不同看法[42-45],但可肯定發生在公元前280年或其后,因為此前楚國勢力強大,與秦國并不遜色,斷無割地予秦的道理。公元前280年,秦國占領了楚國黔中郡,今湖南之地從此形成了秦楚兩國以雪峰山脈為界的局面。因此“青陽以西”指的是雪峰山區、資水流域上中游,當時當地屬楚洞庭郡,又與秦國占領的黔中郡相鄰。“荊王獻青陽以西”后,雪峰山脈東北段高聳入云的大山又可成為楚、秦之間天然的屏障。

第二,《漢書·鄒陽傳》載“大王不憂,臣恐救兵之不專,胡馬遂進窺于邯鄲,越水長沙,還舟青陽”,這是西漢人鄒陽勸吳王劉濞,不要反漢:“大王怎不想想,諸國各有私怨,各有主意,恐怕不會專為吳國發出救兵。這樣,致使匈奴的兵馬進窺邯鄲,越人的舟楫涉過長沙占領青陽”。其中“越水長沙,還舟青陽”,千百年來無人對此作出過合理解釋。關鍵是如何正確理解“還舟”之含義,張晏注之曰“聚舟船也”,實在令人費解。查《古漢語常用字典》,“還”(讀 xuán),可作動詞用,有“旋轉;掉轉”之意[46]。因此,“還舟”應為“掉轉船頭”,“越水長沙,還舟青陽”的意思是南越人沿湘水而下攻克長沙后,掉轉船頭沿溈水而上占領青陽(今黃材一帶)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從而窺視長沙下游的吳國。

綜上所述,青陽位于今寧鄉黃材一帶。青陽從戰國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漢時期是青陽縣治所在地。隨著歲月的流失,楚漢青陽之地被黃材之名所代替,如今僅留下了許多關于“青陽”的歷史痕跡。

[1][北宋]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2][29][北宋]歐陽忞.輿地廣記[M].李勇先,王小紅,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3][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下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4][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M].賀次君,點校.

[5]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7.

[6][清]沿革表·附辯[A].長沙縣志(卷2)[C].

[7][8][42]何光岳.長沙古無“青陽”之稱[J].求索,1981,(1).

[9][43]卞鴻翔.秦漢文獻中的“青陽”不在安徽[J].江漢論壇,1984,(1).

[10][44]李行之.青陽故地何在[J].長沙史志通訊,1986,(3).

[11][12][45]周宏偉.楚漢青陽位置之謎試解[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1).

[13]周宏偉.傳世文獻中沒有記載過洞庭郡嗎?[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14][17]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15]李龍章.湖南兩廣青銅時代越墓研究[J].考古學報,1995,(3).

[16]益陽市文物管理處.湖南桃江腰子侖春秋墓[J].考古學報,2003,(4).

[18]陳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區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調查[J].邵陽學院學報,2004,(4).

[19]趙炳清.秦洞庭郡略論[J].江漢考古,2005,(2).

[20]周振鶴.秦代洞庭、蒼梧兩郡懸想[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21]錢大昕.秦三十六郡戰國末期楚國與秦國長江中游交界圖考[A].潛研堂文集[C].上海:上海點石齋,1889.

[22]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A].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3]周宏偉.楚漢青陽位置之謎試解[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1).

[24][26]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5]陳偉.洞庭、蒼梧二郡芻論[J].歷史研究,2003,(4).

[27][31][32][36][38]周震鱗.民國寧鄉縣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8]元豐九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0]康熙志校注[A].寧鄉舊志編注[C].長沙:長沙紅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8.

[33]向桃初,劉頌華.寧鄉黃材西周墓發掘的主要收獲及其意義[A].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銅器[C].長沙:岳麓書社,2007.

[34]劉漢光,李喬生.大成橋鎮驚現“七星拱月”古墓群[N].今日寧鄉,2009-02-12.

[35]陳琳.寧鄉發現一大型戰國及西漢古墓群[N].瀟湘晨報,2006-03-20.

[37]李喬生.湖南寧鄉縣橫市鎮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J].考古,1999,(11).

[39]高至喜.湖南寧鄉黃材發現商代銅器和遺址[J].考古,1963,(12).

[4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寧鄉炭河里西周城址與墓葬發掘簡報(節選)[A].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銅器[C].長沙:岳麓書社,2007.

[41]喻立新.試揭開寧鄉青銅器之謎[J].長沙大學學報,2012,(4).

[46]古漢語常用字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Where is Qingyang in the Chu Han Period Today?

YU Lixin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22,China;Management Committee of Scenic Area of Weishan,Hunan Changsha 410627,China)

Qingyang was a famous place in the south of Chu state in the end of Zhanguo Dynasty.This place was still known by the peopl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however,it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In the Tang and North Song Dynasty,people at that time thought it was today’s Qingyang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after the South Song Dynasty,most people thought it was today’s Changsha.Contemporary scholars als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s real location and it has become a historic myster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Qingyang was located in today’s Huangcai,Ningxiang.Qingyang was the capital of Dongting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apital of Qingyang county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Dongting county;Qingyang;Changsha;Huangcai;Tanheli ancient culture

K23;K928.6

A

1008-4681(2014)01-0001-06

(作者本人校對)

2013-12-16

喻立新(1966-),男,湖南寧鄉人,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地方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欧美性精品| 久久一级电影|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色综合网| 久久精品视频一| 天堂网国产|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第4页|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1丝袜乱伦|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一区|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免费毛片|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a一级视频|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在线亚洲小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色婷婷狠狠干|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五月婷婷伊人网|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91热爆在线|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播五月综合| 91黄色在线观看|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99成人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成肉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