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晴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嶄新、縱深發展的視角,比如,指導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理念、內涵與要求。期待高校能夠深刻學習領并且積極貫徹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積極指引高校大學生形成成熟的思想政治觀,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高層次的新進展。
關鍵詞:十八大報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高校德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267-02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在歷史上起到關鍵作用的大會,當前正值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舉國上下學習十八大精神并用來指導具體的實踐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具有教育性、政治性、社會性的特質,更加需要深刻研讀并領會十八大報告中的精神內涵,并運用其中的創新思維指導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十八大報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些內容都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十八大報告首先以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視角對我國所處的內外環境進行了準確把握,包括意識形態、國際地位等情況,深刻分析了我國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矛盾,認為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一直沒有改變,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不發達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人類的這對矛盾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更高級的階段前進。
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從屬于政治觀的體系之內,在十八大報告中,有關“愛國”的表達共有七處,不管采取的政策是“統一戰線”還是“一國兩制”,我們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統一。最近,中日釣魚島事件的相關討論持續升溫,一些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國民并沒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法地使用自己的權利,這樣會導致我國在軍事外交的活動中由主動反而陷入被動的尷尬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我國很有必要開展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提高國民素質,引導國民采取正當的方式來愛國。此外,在十八大報告中也多次提到“和平、理性、平等”等詞匯,意在引導人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投身祖國統一大業、自覺維護國家利益。
二、黨的十八大報告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
有一點時刻不能動搖,那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將“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的創新,指導思想要做到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的新要求,適應時代精神的新變化。胡錦濤同志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與興趣。”縱觀我黨長達九十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歷史足夠可以看出,我國一直堅持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風向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仍然有所提及,并且將這個風向標寫入黨的相關文獻,從而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
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看,黨的十八大報告不僅在繼承與發揚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更是在結合了新時代新任務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研讀十八大報告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謹記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方法與立場不動搖,深入研究過去與現在不同時代之間的微觀和宏觀聯系,確保能夠深刻把握社會變遷與意識形態的流變。在運用社會調查法研究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況時,可以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二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總結,從而使新的經驗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
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高校德育的新內容和新要求
首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開展學習教育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活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導的不僅僅是大學生的社會意識,更要增強整體社會公民的社會凝聚力,達到“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目的。想要把對大學生和社會公民這兩者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切實踐行。在深入貫徹主旋律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面,黨在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其次,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力度。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其中多達145次提到“人民”這個詞,比如,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放在首位,“必須增強宗旨意識,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多處提到要增強對學生責任感的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做,才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以大局為重。培養大學生遠大的理想信念這項重任就交給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采取教育內容新、教育方法新的方式,將思想教育落實到實處。
第三,推進大學生依法治國教育和開展道德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一些領域的道德建設存在不足的現象,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并提出要開展“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建設。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道德建設失誤對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對于一些大學生中出現的不道德現象,要找到應對的有效措施,阻止不良現象的進一步蔓延和擴大,促進高校良好道德行為的改善和發揚。在教育過程中,要積極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教育要求進行,不僅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而且要注重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些一邊繼承、一邊發展的教育方法,需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
四、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夯實基層基礎,立足主動建設,強化有效引導,著力提升質量,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
1.不僅要積極貫徹十八大報告中的精神綱要,更要對其中的精神內涵向縱深方向理解與實踐,以期提高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黨中央一再指出,積極領會十八大報告的精神,將其精神的聚焦點、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放在矢志不渝地堅持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增強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三個自信”有利于高校成功應對現實中復雜的形勢風險,眾所周知,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相當繁雜,我們必須采取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來提升工作質量,在不斷加強學習的過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細節,摸索規律,加強和大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切實做到以學生的內涵建設為主、以學生為本。
2.必須激發和調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的調動要依靠強有力的動力機制,動力機制的建設需要建立在發展內涵、提升質量的基礎上。動力機制建設的內部要求,重視發揮作為主體的高校廣大師生的作用,提升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國在2013年著力培育輔導員隊伍的職業素養,塑造輔導員的職業理想,并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在全國范圍內表彰一些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領域內有過突出貢獻的教師,比如“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等活動;動力機制建設的外部要求,要改進對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方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程序,調動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引導思政教師樹立崗位的競爭意識。
3.要在輔導員工作隊伍專業素養建設上下更大功夫。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高校都要共同努力,大力加強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培訓,切實有效地提高輔導員隊伍專業素養,為輔導員之間的交流搭建研究平臺,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有效督查。但是我們不得不認清當前的現實,當前高校的輔導員隊伍與我們所要求的輔導員應達到的立德樹人的標準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盡可能縮小這其中的差距,在2013年,我國頒布實施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強化輔導員定期培訓制度,將培訓體系分為國家、省級和學校三級的培訓模式,編寫出版相關的培訓教材,建立培訓名師專家庫和精品課程庫;建立輔導員職業準入標準、工作評價標準、成長發展標準;同有關部門聯合開展督查行動,力求從整體上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和隊伍建設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賦予了新時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任務和歷史責任。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的眼光、高度負責的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理念,扎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項工作創新發展,為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內涵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9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3]朱喜坤.黨的十八大的理論亮點與思想貢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8-12.
[4]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馮剛.抓好貫徹落實著眼提升質量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