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社區服務三個方面組成。我們要理解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與特征,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全面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內涵與特征;資源;組織與實施江蘇省普通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已近十年,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它與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等領域一起構成高中新課程的八大領域,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社區服務三個方面組成。根據高中新課程的規定,綜合實踐活動必修23個學分,占最低畢業學分的16%,與其它的學習領域比較,它所占的學分最多。那么,如何理解高中新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呢?怎樣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呢?又怎樣在新課程中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呢?
1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與特征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是課程計劃中規定的一門獨立的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與校本開發的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根據課程方案的規定,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活動。高中新課程方案明確規定: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獲得2學分,三年共6學分;同時,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學分。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可以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擴展學習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使他們懂得正在從事的有價值的活動中,是會獲得具有深遠意義的體驗、感受和滿足的。
2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挖掘
2.1 研究性學習活動資源的開發利用
2.1.1 學生的生活是形成活動課題的最好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差異,學生的生活經驗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題主要來自學生的生活、學生的興趣,來自于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文本等產生的碰撞。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讓學生在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改造社會中不斷思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教師可以積累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經過篩選,可以把這些問題轉化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題。
2.1.2 網絡是查找文獻資料與交流討論的便利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網絡已成為人們查閱資料和交流討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資源寶庫和師生交流互動的一個新的平臺。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特色網站、搜索引擎和在網絡上檢索資料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根據學習目的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教師也可以自建一個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共享一些重要資源。
2.1.3 社區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可缺少的資源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開放的、綜合的、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它的開展離不開社區資源的開發利用。社區資源的利用不只是組織學生參觀游覽,更多地應包括結合當地的實際,確定有關鄉土文化、本地歷史、當今社會熱點等方面的課題,深入社區,調查訪問,尋找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
2.2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實現學生整體、和諧的發展。它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各行各業的體驗性活動,如學工、學農、軍訓等;(2)學校傳統性活動,如:班級值周活動、社團俱樂部活動、校內兼職、勤工儉學等;(3)外出參觀、考察、訪問或生存鍛煉等;(4)其它,如社區民俗活動、公益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幫貧助困活動等。這些活動的資源均來自于社會與社區,一般來說,每個學校首先要有固定的活動基地,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對其它社區資源的靈活利用;而且,國家也重點建設了許多綜合性的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這些場所具有規劃好的豐富教育資源,是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理想去處,這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除了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與國家指定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外,其他社區資源也是很豐富的,如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觀等,只要我們用心尋找、挖掘,它們都是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重要補充。
3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3.1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通常有三種: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采取比較多的形式是小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課題組可以由全班同學自由組合而成,也可以由跨班級、跨年級的同學組合而成,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另外兩種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研究的補充和拓展。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⑴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本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準備和研究主題的確立。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誘發探究動機,明確研究任務。另外,教師也要使學生對探究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⑵實踐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就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指導教師還要督促學生有始有終地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任務,爭取達到預期的目標。
⑶總結和表達交流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應該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形式可以多樣化,除撰寫實踐報告、調查報告外,還可以采取開辯論會、出墻報、編刊物等方式,讓學生在交流研討中,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
3.2 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區服務的組織與實施
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區服務具有開放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學校在組織與實施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應選擇適當的活動方式,盡量采用參觀、訪問、調查、實驗、采訪、宣傳、郊游、野營、義務勞動、公益服務等方式,以引導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
⑵活動的組織形式很多,有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班級活動、學校活動等,應根據課程內容、學校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安排,不拘泥于形式,要注重活動的實效。
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己參與設計、自己選擇主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己進行評價,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走出課堂、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實際鍛煉。
⑷要高度重視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防止有害于學生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
⑸活動中應多提供并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還應重點關注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認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領域的進步和發展。
⑹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區服務是必修的學習領域,應該有基本的課時保證,但學校可以靈活地使用這些課時,可以與地方課時結合起來使用,每次活動的時間與活動量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調整,既要講究實效,又不宜增加學生的負擔。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的重視,普通高中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而且學生的這些興趣和能力能夠遷移到其他必修課的學習和活動中,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只要我們能全面理解新課程的理念,不斷地研究與學習,一定會使高中新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達到預定的課程目標,使學生更加關注自然、社會和人生,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馮莉萍.論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J].廣州化工,2011(11)NO.129-130.
[2]程太生.普通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NO.60-62.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與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