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質量”是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一個詞語,本文對“質”和“量”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比較,并通過對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術語的舉例,對音樂演奏的質量進行闡述和論證。表明“質量”在音樂演奏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質量;節奏;速度;力度
在生活中我們常談及生活得要有“質量”;某項科研做得有“質量”;某件事情完成的有“質量”;某篇文章寫的有“質量”,那這個“質量”是指什么呢?固然,這里不是指物理學中以“千克”(kg)來計算的“質量”(m),而是已涉及更加廣闊的哲學所討論的范疇。中文的“質量”一詞有非常深刻的哲學寓意:可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它,一方面是“質”;一個方面“量”。“質”是指一個事物客觀存在的特點和全部內涵;而“量”是對一個事物的主觀認定。這樣對一事物從主、客觀兩方面的認識就統一在“質量”這一詞的范疇中了。在“質”的概念中,客觀存在的每一個事物都獨自有一個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點,就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也就不存在兩個相同的“1”,那么1加1不等于2也就符合邏輯了。例如,我們可以把音樂中的六連音彈得很好,但1是被6除不盡的;在課堂中,我們知道5分鐘ⅹ10=50分鐘,而在現實中,每天背10分鐘的英文單詞,持續5天,其結果將遠遠大于一天背50分鐘的效果。世界上的事物是不能用幾個“概念”絕對劃分和簡單表述清楚的。例如,斑點鈍口螈是脊椎動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有植物特性的動物;而豬籠草是帶有動物特征的植物(能捕捉小昆蟲)等等。眾所周知在音樂中任何兩個或幾個相鄰的、相同音高和時值的音符都不能一樣地被演奏;幾組相同節奏或走向相同的音型,在每組的內部和組與組之間也存在著演奏上的明顯區別等等。
“量”這個概念是人為了認識和管理世界的主觀認定,把事物量化。例如我們采用的“度、量、衡”。在“量”的概念中,1 g=1 g ;1 m=1 m;在音樂中1拍=1拍……在音樂演奏中把握住這兩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學習和演奏實踐中,我們既要注意“量”的概念;也要注意“質”的概念。例如:節拍和節奏就是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它們都是對音樂所具有的四圍空間中的時間概念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表述;但是節拍是人為規定的,屬于“度、量、衡”范疇的概念,而節奏是音樂本身的律動,如脈搏、海浪和麥浪的滾動,它們每一波之間是均勻的,而每一波內部是有緩急的,它不是一條直線,一拍一個點,表現在音樂中就體現在緩急法和弱拍向強拍上語氣漸強的傾向等方面。它是屬于本文所述的“質”的范疇的概念。我們從數學領域,利用“伽博定律”,①小波圖像和打擊樂器的量圖,這一新的科學方法來對其節奏進行分析驗證。這使得我們對于樂曲的節奏更加直觀,不僅僅是用耳朵聽,更可以用肉眼看見節奏的產生,體現“質”的概念。
圖1“圖1”②中橫線刻度代表時間,豎線刻度是頻率。圖中有很多波峰,一個波峰代表了一個音,一個波峰到下一個波峰之間代表了音的時值。它是克萊本演奏的肖邦練習曲OP10.No.3前八小節的節奏分析圖(圖中綠線,紫線或紅線,為小節和節拍分隔線),一到八小節歷時時段分別是:1.1s~5.8s,5.8s~10.15s, 10.15s~14.6s,14.6s~19.4s,19.4s~24.25s,24.25s~28.4s,28.4s~32.6s, 32.6s~38.3s。其中每小節第一拍截止時間分別是:3.6s,8s,12.35s,17s, 21.8s, 26.4s,30.6s,35.4s。所以每小節第一、二拍用時分別是:2.5s,2.2s;2.2s,2.15s;2.2s,2.25s;2.4s,2.4s;2.4s,2.45s;2.15s,2s;2.2s,2s;2.8s,2.9s。從數中看出,五、八小節結尾都有放慢,除三、四小節外,其他小節第一拍都有拉寬。可以看出小節之間節拍相同,小節內部節奏不同
我們在實踐中常常只單純得注意了“量”的問題,而忽視了“質”的問題。雖然在音樂技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卻忽視了應有的節奏韻律、句法、語氣、音色變化、音樂形象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問題,當然也就不能完美地表達樂曲的內涵、藝術形象和預期的演奏效果,其結果只剩下了“響、急、快”。聽眾欣賞音樂是為了享受音樂的,而演奏者是要通過自己的二次創作,生動鮮明地傳達給聽眾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多參加國際音樂比賽的人在此是吃了大虧的。柏拉圖曾說:“音樂是宇宙”。它是客觀世界在人類主觀世界中的反映。作曲者和演奏者在創作和演奏的過程中,要借助于“量”的概念:如“節拍”“速度”等概念。當然這些概念中已帶有某些“質”的提示:如Andante是行走的意思,但音樂家們對它的定義理解不一,有人認為它是較快速度,有人則認為是較慢速度……但這遠遠還不夠,因為在“質”的范疇中,每個事物在共性中都有各自的特性,甚至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們原有主觀所規定的“量”不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去正確的認識客觀存在事物的特征——質,如小節線從16世紀在歐洲產生,從20世紀又被歐洲打破,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之歌”,節拍標為4/4,而有一小節有4拍半,作曲家在節拍上也沒再做臨時改動。而過去我們常見到作曲家不斷地改變節拍標記來保持小節線的準確,這就反映出“量”和“質”對立統一的關系了。
在明確了“量”的概念后,要特別注意“質”的范疇,首先是要研究和掌握其音樂形象和思想感情上的具體特征。離開了這一初衷,一切都是無的放矢。從鋼琴演奏來說,每演奏一個音節,它所涉及的問題就是觸鍵的時間,手的質量和落鍵的高度,即F=m?h/t。只有我們很好地找到其音樂形象,并借助于“量”和其他的音樂術語的提示,我們的大腦才能通過聽覺,幫助和指揮我們的手指在鋼琴上找到與其相應的聲音和相應的彈奏法。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科學,當它可以用數學表述時,那它就是成熟的了”。當然,很好地掌握其音樂形象和思想感情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里既考量了演奏者對作曲家該作品寫作背景和時代音樂風格的了解程度,還涉及演奏者自己對各種藝術形象和音響的積累,即自己的文化藝術的修養。作為演奏者,對音樂的追求就如同于認知世界,把握好“質”和“量”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本身的內涵,把音樂表演得更淋漓極致。
注釋:①M.DORFLER.Gabor analysis for a class of signals called music,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Vienna,2002.
②Time瞗requency ananlysis for music signals睞 mathematical approach,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 30,No.1,March 2001:118.
作者簡介:呂夏霓,女,天津,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