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卓 謝寧寧 郭趙輝
(1石家莊鐵道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43;2巨鹿縣城鄉規劃局,河北 邢臺 055250)
2004年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得出的核心結論是這樣表述的:“世界經濟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積累厚重的城市轉移。”一個城市就如同一個人,怎樣能讓初次到訪的客人們對這座城市產生濃厚的興趣,記憶難忘,城市文化環境是最直觀的。中國城市文化建設二十多年來,我們眾多城市地失去了個性,大江南北,從一線城市到邊遠小鎮,都在“急”、都在“仿”。城市建設速度飛快,質量粗糙,恨不能一夜改變為發達城市的樣子;拿來主義盛行,搬用國外的規劃格局和建筑形式,不進行深入的論證分析的情況屢見不鮮。
城市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居住的公共環境,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建立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成為了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品質和內涵的重要手段,是城市文化最直觀、最顯著的載體。城市公共藝術范疇包括城市公共空間內所有的景觀,包括城市雕塑、壁畫、地標、建筑物、路標、報欄、路燈、電話亭、噴水池、公共空間的步道、欄桿、椅凳、公共車站牌站等。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共藝術在城市的建筑、規劃,設計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它可以連接城市的歷史與未來;增加城市的記憶;講述城市的故事;滿足城市人群的行為需求;創造新的城市文化傳統;展示城市的友善表情。城市公共藝術所達到的高度已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標志之一,它是一個城市遞與世人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城市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存在明顯不足。
(1)政策支持不夠。長期以來,由于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缺乏統一的歸口管理部門,沒有對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形成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2)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資金不足。目前,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最突出的問題是主要靠政府投資,難以保證公共藝術建設的持續發展。另有一些城市公共藝術項目資金來自開發商或社會資金,這就造成了誰投資、誰說了算,沒有統一的規劃、審核,難以達到提升城市文化的效果。
(3)城市公共藝術缺乏系統規劃。現在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往往歸屬于城建項目,缺乏一個系統的規劃。往往造成公共藝術題材單一重復,藝術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些成為視覺上的公共污染。
就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城市公共藝術百分比制度”。所謂“百分比公共藝術政策”,即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從工程建設投資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建設。l956年,美國費城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百分比公共藝術政策”的城市。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百分比公共藝術政策”成為發達國家和城市普遍認同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成熟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提升城市文化建設品質和內涵,發展城市公共藝術,歸根結底要通過人大立法,才能成為城市整體建設的一個部分,納入了城市建設的法制軌道,才有可持續性、良性發展的可能。城市公共藝術立法和依法建設,仍是一項需要很多人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
(2)在城市規劃中增加公共藝術規劃。真正的公共藝術應該與城市規劃結合起來,公共藝術規劃是城市規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公共藝術建設才能規范系統,與城市規劃一致,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建議在城市規劃中增加反映文化內涵,代表居民審美訴求的公共藝術規劃。把城市雕塑、城市壁畫的藝術造型、市政設施的藝術裝飾以及修建對公眾免費的公共文化設施、政府性大型公共文化藝術推廣活動等統一規劃,共同建設。
(3)建立一個真正體現民主觀念的公共藝術運作機制。這一機制包括工作機構如日常管理機構和民主決策機構以及監督機構。各個機構責任明確、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監督機構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構成。一般來說,公共藝術從規劃編制、設計建造開始,就必須對公眾公開。公眾具有知情權,因為公共藝術最終要面對可以分享公共空間資源的每一個人。將城市公共藝術編制向公眾公開征求意見,讓公眾都了解城市的未來,使公共獲得知情權,這也是體現公共藝術內涵的一種積極方式。也是給了規劃師一個修正的機會,給了決策者一個尊重公共的機會,更體現了公民社會的價值觀。
(4)采取二級評審制,保證公共藝術項目具體操作的公平、公正,鼓勵自由創作。政府責成主管部門成立由藝術家、設計師和市民代表等組成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要求主辦單位成立執行小組,由建筑師,藝術批評家、與藝術行政人員組成,舉行民意調查、座談會、聽證會和論證會,決定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提出一個公共藝術的論證方案,形成書面的“征集辦法”后對外公布;按照經費預算進行公開招標,應征的藝術家則提交提案說明創作理念、觀眾參與的方式、作品的形式、預算與管理計劃,上報政府設立的審議委員會審議,最終公眾通過投票的方式選擇。整個過程由中介公證機構監督每個環節的公開、透明。整個評議過程也是一個審美教育的過程。而中標的藝術家或藝術機構在創作建設過程要由藝術監督機構全程參與,確保公眾意愿的表達和經費的合理有效運用。
城市的公共環境需求帶來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讓我們共同關注城市文化環境建設,用藝術營造城市空間,令城市煥發生機和活力,從而提高城市文化品質和內涵,激發人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城市,做好這張城市藝術文化這張名片,營造既飽含中國傳統意蘊、富于城市地域個性,同時又符合現代實用功能的詩意的城市公共藝術新空間,讓我們藝術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園林無俗情——中國首屆風景園林美學研討會論文集[C].南京出版社,1994.
[2] 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一種與公眾社會互動的藝術及其文化的闡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