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缺失是當前“藝術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在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一直是我們教育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重點闡述了“藝術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較弱的根源,以及在高校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和快速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并最終使學生以創新的思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今后的設計。
關鍵詞:藝術生;獨立思考;創新;教學;改革
何謂“獨立思考”,顧名思義,獨立思考就是不借助外力,起碼是不直接詢問別人,通過個人的邏輯推理能力,來得出問題的答案。思考能力是社會中人的一大基本的特征。何謂“理性思考”,即是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處理問題中盡量減少到最少。藝術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藝術生大部分荒廢文化課時間較長,例如學習畫畫期間,無暇顧及,大部分中學內,文化課形同虛設,管理松懈,所以文化課“積貧積弱”的現象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對文化課心存畏懼,這個就不用說了,有的甚至把畏懼上升到“厭惡”,很難進入狀態。藝術生的群體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逃避升學的壓力,所以選擇來學習藝術,有的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大學夢,有的是為了完成家長們的大學夢,而沒有對藝術產生由衷的熱愛。同時由于從小受到的管制及教育,造成了很多“藝術生”們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及理性思考的能力。缺乏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及解決勇氣。
1 為何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遠離“藝術生”
問題是多個方面造成的,根據調查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當前藝術高考的升學體制。目前現行的藝術類升學的體制下,要求要進行文化課與藝術專業課相結合的模式,從制度的設計上來講是兼顧了藝術類學生的興趣及文化課的重要性兩個方面。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下狀況卻有大的不同,一般性的藝術類專業要比其他專業的錄取分數少很多,有時多達200分左右,這樣就造成了有些學生及家長看到了其中上大學的“捷徑”,而學生的興趣點可能不在這個地方,這就導致了學生進入學校后,對專業的反感,以及開始逃避,進而不會在藝術領域有所思考。(2)“藝術”的誘惑。對藝術類專業理解的偏差,也是造成“藝術生”們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的方面之一。從字面上來講,“藝術”是用能激發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態或景象來表達現實。具有很多個方面,有設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表演等各個門類。以設計藝術為例,很多初入門的學生本以為是一個很輕松的,很感性的,可以自由表達及表現的專業,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偏差,藝術設計中也需要體現出更多的理性成分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出現了學生與老師之間在設計藝術上的溝通障礙。
2 如何在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從簡單的層面來說,獨立思考就是遇到問題你要自己找答案,不要找別人要答案。從深的層面來說,獨立思考指的是一種洞察力思維,什么意思呢?就是遇到問題,你既不能找別人去要答案,如老師、書、同學、資料……,也不能從你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庫、認識庫、偏見庫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視角去發現問題。因為只有當你是拋開了外在已有答案,同時也拋開你內在的已有答案的時候,你才是真正意義的獨立思考,這種思考就是一種洞察力的思考,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注意對學生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1)合理引導。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90后作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所接受資訊及知識的手段及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益的引導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分步驟的引導學生,讓大多數學生能跟上,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合理地灌輸學生獨立思考的意義,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結合標志設計課程來講,在資料的收集階段,引導他們全面收集資料的能力,并能夠從大量的資料中,整理出自己所需要的重要的部分,這個過程也是他們進行獨立分析思考的過程,接下來的一個階段,就是引導他們根據設計目標來找到每個人的設計目標,然后對這個設計目標有語言文字的敘述,經過設計理念的思考,把設計的觀點視覺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講是個痛苦的過程,需要老師耐心的指導及引導。第三個階段是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初步的篩選,這個過程其實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判斷的能力,找到優秀的方案的一個過程,最后是把篩選后的方案進行細化的處理。經過這么一個過程之后,大多數的學生能按照相應的程序及方法進行設計,前提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的。這就是在設計類的課程當中合理地引導學生來進行獨立的思考、判斷。(2)思路的拓展。在合理引導的基礎上,對學生進一步的要求,在老師的督促下獨立完成相關的設計,建立學生對設計學科的興趣程度。教師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發現與解決設計中所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如何討論和解決課題的策略;針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并做出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在設計作品的時候能開闊設計的思路。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教師與設計師角色的互相轉化。從事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了解自身的專業特色,使自己在教師與設計師的角色中自由轉換——既有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職能,又具備設計師“敏銳”的設計感,從而增強師生之間平等、合作的探究意識,心甘情愿地做一個自信的講述者和善于聆聽學生設計思維的求知者,切實做到與學生公平交流,并激發、引導學生的創意思維。(3)專業實踐的吸引。藝術設計類專業,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要注重設計的實踐,通過設計實踐的操作,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應用能力,從而加快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過程。這樣,在不斷的實踐中熟悉各個環節程序,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易獲得很真實、有用的知識。把實踐教學引入到課堂中,不是不重視理論教學,而是強調把抽象的力量運用到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理論,把抽象的理論轉換為具體的可視的形象來說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已學到的知識加以驗證,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正確的知識。
3 總結
通過對“藝術生”設計中理性思維能力缺乏的分析,使得我們在今后設計教學中不斷去改革、創新,找到一個對學生有利成才教學方法及路徑。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要藝術,創意思維在藝術設計專業課堂中的運用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社會輸出合格的具備專業素養和道德操守的設計師,這也是每一位高校藝術設計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我們的學生,為了我們的設計領域,作為藝術設計教師應該勤勤懇懇,勇于實踐,不斷探索創新,不斷總結,共同探討提高藝術設計課堂教學質量的各種方法,為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輸出優秀設計師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湯迪亞.關于西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1:5052.
[2] 王章旺.設計特色探索[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1821.
[3] 胡恒余.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63.
作者簡介:方超,男,河南信陽人,三亞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品牌形象策劃和藝術設計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