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楊陳+孫金花
作者簡介:徐剛(1963-),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戰略與組織管理。?理論探索?
〔摘要〕IT能力對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創新績效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從知識吸收能力的視角來探討IT能力對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通過系統動力學方法的基本原理構建了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的因果關系模型,并應用Vensim PLE軟件進行系統仿真。研究結果發現:IT能力對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呈現倒U型趨勢,對聯盟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接近于S型增長趨勢。同時,知識吸收能力的相關影響因素,即先驗知識相似度和研發投入強度對聯盟創新績效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其中先驗知識相似度的影響更強。
〔關鍵詞〕IT能力;聯盟創新績效;知識吸收能力;系統動力學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14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5-0069-07
Fun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Xu GangYang ChenSun Jinhua
(School of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T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In view of the fa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T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by system dynamics model.This causality relation is simulated by Vensim PLE.The result shows that as the effect of IT capability,the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present inverted-U trend and the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show s type rise trend approximately.Also,the related factors of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 including prior knowledges similar degree and the R&D budget and R&D intensity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in which the prior knowledges similar degree has more significant and stronger influences than the R&D budget and R&D intensity.
〔Keywords〕IT capability;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ies;system dynamic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如何加快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再次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關于IT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T能力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上,大多數學者都認為IT能力與企業績效既能直接相互作用,也能通過中介變量形成相互影響。Ross(1996)提出IT能力與組織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1];遲嘉昱(2010)通過層級回歸方法研究發現,組織學習在IT能力與組織績效間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2]。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開始研究IT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間的關系,付睿臣(2009)通過構建信息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關系模型,提出信息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正相關[3];高瞻(2011)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研究IT能力與組織創新的關系,認為IT能力正向影響組織創新[4];姚山季(2013)運用結構方程模型證明了IT技術能力和IT人員能力對顧客創新具有正向影響[5]。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成果發現,大多數學者是從靜態角度,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對IT能力與企業績效以及組織創新的關系展開研究,對于從知識吸收能力視角探析IT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研究有別于先前大量只關注IT能力與企業自身績效提升的研究,更符合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內部創新績效產生的真實情況,因而更有利于聯盟內部創新績效的提升。但是綜觀現有文獻:(1)大多數研究都是從企業層面展開,難以體現IT能力對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2)研究所涉及IT能力與企業績效的維度不全面,多對財務績效進行研究,對于IT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并不多見;(3)鮮見學者從知識吸收能力的視角對IT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的關聯進行分析。基于此,為了更準確識別IT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之間作用機理,本文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基本原理,從知識吸收能力視角出發,構建IT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的動態模型,并通過系統仿真來確立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之間相互作用機制,深入剖析在知識吸收能力作用下,IT能力對聯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以期所得出的研究結論能夠進一步豐富和發展IT能力相關理論,并對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績效的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1理論回顧
11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以及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111IT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有關IT能力內涵的以往研究中,學者多認為IT能力是企業在綜合各種資源的基礎上所形成一種能力,它包括IT設備、IT基礎設施、IT技術、實施IT能力所需的IT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等(Ross[1],1996;RAVICHANDRAN[6],2005)。姚山季(2013)等從資源觀視角,對IT能力構成維度進行分析時發現,IT能力主要受到IT基礎設施、IT技術能力和IT人員能力3個要素的影響[5]。綜合以上學者觀點,本文在結合Ross(1996)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IT基礎能力和IT發展能力是影響IT能力的兩大因素。其中IT基礎能力包括IT人力資源和IT技術資源;而IT發展能力包括IT靈活性和發展能力融合所形成的IT融合力。
endprint
112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在有關知識吸收能力的研究中,Cohen(1990)等學者將其定義為企業對外部新知識價值的識別,吸收和應用的能力[7];還有一些學者提出知識吸收能力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組織識別、獲取、消化、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并將獲取能力和消化能力稱為潛在知識吸收能力,轉化能力和應用能力稱為實現知識吸收能力(Zahra et al.[8],2002;寧東玲[9],2012)。由此可見,知識吸收能力主要由潛在知識吸收能力和實現知識吸收能力兩個維度組成。此外,結合已有關于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相關研究,本文在借鑒劉常勇[10](2003)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認為研發投入強度、先驗知識相似度以及組織學習意愿是影響知識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
113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評價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績效主要采用多維度評價體系。一些學者綜合主客觀指標對聯盟績效進行評價,提出聯盟成員對總體績效滿意度,聯盟收益與成本的關系是評價技術聯盟績效的主要因素(Glaister[11],1996);還有一些學者采用間接評價的方式衡量聯盟績效,Lunnan(2008)構建聯盟成功與否的評價維度,間接衡量技術聯盟績效[12]。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所用的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方法需要考慮技術聯盟創新績效的動態指標,主要采用技術創新績效和管理創新績效兩個維度對技術聯盟創新績效進行衡量。其中技術創新績效主要由申請新專利數量、創新產品成功率、新產品開發速度等指標構成(李慶滿[13],2013);而管理創新績效通常是指排除技術創新績效之外的各類創新活動效率的綜合(Michael[14],2009)。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借鑒謝洪明[15](2012)等學者的研究采用計劃控制創新和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對管理創新績效進行衡量。
12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分析121IT能力對知識吸收能力的作用機理
有研究表明,企業IT能力的應用能夠對知識獲取、知識轉移以及知識應用整個流程產生影響。很多學者都認為信息搜尋的困難是阻礙知識在企業內化、吸收和轉移的重要因素。Alavi(2001)提出良好的IT能力有利于加快組織從外界吸收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提高組織利用新知識的效率[16]。但是從社會網絡視角來看,網絡成員關系的完善度,即網絡密度不同(KILDUFFM[17],2003),IT能力對知識吸收能力的作用機制也會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企業IT能力的應用加強了聯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促進聯盟成員關系進一步完善,即網絡密度進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聯盟企業的信任、促進聯盟企業成員形成相似的知識存量和行為預期,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聯盟內部資源和信息的快速流動,提高獲取知識、轉移知識以及消化和吸收的能力(Coleman[18],1990;Oliver[19],1996)。另一方面,由于IT能力的持續作用,當網絡密度增加到一定范圍時,聯盟企業會因為“合法性壓力”而出現制度趨同(DiMaggin[20],1983),導致聯盟企業間采用類似的戰略和戰術,相互進行模仿。制度趨同不僅會阻礙聯盟企業從聯盟外部吸收新知識,影響聯盟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提高,還可能導致聯盟企業因為爭奪聯盟內部有限的資源而出現過度競爭現象。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網絡密度的作用下,IT能力對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呈現倒U型趨勢。
122IT能力對聯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
同理,IT能力與聯盟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也須考慮網絡密度的作用。對于聯盟企業而言,現代IT技術資源的運用將技術聯盟內部各主體緊密聯系起來,促進網絡密度進一步提高,這在一定范圍內會促進組織學習,推進聯盟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穩步提高,提升聯盟技術創新績效(謝洪明[21],2011);但是過高的網絡密度會造成聯盟內部產生大量重復性信息,增加聯盟成員進行信息篩選的難度和成本,影響聯盟企業進行組織學習;此外,網絡密度過度密集導致聯盟企業制度趨同,使聯盟穩定性大大加強,形成僵化的聯盟結構和聯盟規范,阻礙外部新成員加入聯盟,導致整個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成為一個封閉的聯盟體,對聯盟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形成負向影響,最終影響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實現。因此,可知在聯盟成立前期IT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顯著,呈現指數增長趨勢;而在聯盟成立后期,由于受到網絡密度作用,IT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減弱,呈現漸進增長趨勢;綜上分析可知在IT能力的作用下,技術創新績效接近于S型增長趨勢。
對于管理創新績效而言,由于IT基礎能力的應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聯盟內部存在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優化計劃控制流程,促進聯盟企業計劃控制機制創新。同時,IT發展能力還為聯盟企業進行柔性管理、人本管理提供條件,極大提高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
123知識吸收能力對聯盟創新績效作用機理
對于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來說,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能夠提升聯盟內部企業間學習的效率和效益,加快聯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Zahra(2002)提出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對于技術創新起著決定性作用[8]。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對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地正向影響(Cohen et al.[7],1990;Zahra et al.[8],2002),提升企業創新績效是企業參與技術創新性戰略聯盟的主要目標,有利于聯盟目標的達成。
進一步分析可知,伴隨著知識獲取、轉化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聯盟內部知識轉化為企業自身知識的效率,同時通過內化能力和應用能力切實將聯盟內部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其次,在知識吸收能力持續作用過程中,聯盟企業實現了知識、創新績效等方面的成長,為后期的再聯盟奠定基礎;最后,如果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較弱,很難汲取聯盟網絡內部的大量異質性知識,這不僅會減少企業的自身績效,還會影響聯盟內部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出現占據中心位置的優勢企業控制聯盟內部知識資源和信息(任勝剛[22],2011),對其他聯盟主體造成抑制作用,影響聯盟的穩定型和長效性。
2IT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
21IT能力與聯盟創新績效的系統分析
系統動力學按照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的基本原理,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現實系統進行模擬和仿真(Forrester[23],1989)。其關注對象主要是耗散的復雜系統,并能通過計算機進行系統仿真。運用其對系統進行仿真研究時,首先確定研究系統的邊界,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系統的影響因素構建基本的因果關系圖,最后引入狀態變量和速率變量建構系統流圖進行模擬仿真。
根據系統動力學的觀點,聯盟創新績效是由“管理創新績效——技術創新績效——知識吸收能力”3個功能子系統與其內外部影響因素耦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具有多變量、多回路等特征。按照本文研究的目的,管理創新績效和技術創新績效既是相互獨立,又存在相互影響關系,管理創新績效對技術創新績效具有支持和促進作用。同時兩個績效子系統又存在于聯盟內部,受到聯盟內部企業IT能力和知識吸收能力子系統影響,這些因素間相互作用構成非線性的、相互耦合的關系。其中IT能力主要由IT基礎能力和IT發展能力組成,而知識吸收能力則主要通過技術/知識轉移對聯盟創新績效產生影響。本文在分析了各個子系統的組成要素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建立因果關系模型,最后建立起一個包含若干變量、關系式和反饋回路的SD框架,從而對企業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進行定量仿真和模擬。
endprint
綜上分析,本文通過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管理創新績效和技術創新績效的相互關系進行梳理得到如下的因果關系圖(見圖1),其中“+”代表正反饋;“-”代表負反饋。
22IT能力與聯盟績效的系統動力學流圖
通過上述因果反饋回路,本文引入狀態變量、速率變量、輔助變量和常量建立了IT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的系統流圖(見圖2),在分析各變量的實際經濟意義的基礎上借鑒系統動力學相關函數進行各變量數學公式的設定,為進行系統模擬仿真提供更準確的依據。在該系統中存在3個狀態變量(Level),8個速率變量(Rate),8個輔助變量(A)以及9個常量,共涉及28個變量。圖1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與聯盟績效的因果關系模型
圖2知識吸收能力視角的企業IT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的SD模型
同時為了更為準確的的對模型進行仿真檢驗,本文提出如下模型假設:(1)根據現有技術創新型戰略聯盟的實際運行情況,本文假設聯盟存續時間為5年。因此,模型中設定系統仿真的時間為60個月;(2)由于本文是從聯盟整體視角對聯盟創新績效進行衡量,因此假設在聯盟初始階段,管理創新績效和技術創新績效的初值=0;(3)隨著IT能力的持續作用,聯盟內部關系逐漸緊密和完善,網絡密度逐漸增大,但當網絡密度達到最大,即制度趨同等因素對聯盟創新造成負面影響時,聯盟成員關系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向影響,導致聯盟后期網絡密度出現減小的趨勢,因此,本文用表函數對網絡密度進行設定,且網絡密度在[0,1]間取值。
23模型有效性仿真
模型有效性仿真對于檢驗判斷模型模擬運行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借助系統動力學理論與方法,通過Vensim PLE平臺對上述模型進行仿真研究,設定仿真時間為60個月,管理創新績效和技術創新績效的初始值都為0;研究中的IT能力在[0,1]間取值。仿真結果如圖3所示。
通過系統動力學方法對相關變量進行仿真不難看出:在IT能力作用下,網絡密度呈現遞增趨勢,一方面表明聯盟成員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成員之間傾向于共同學習,共享聯盟內部的流動性知識和技術,有利于聯盟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提高,進而使得技術創新績效出現指數上升的圖3系統仿真運行結果
趨勢;另一方面,從第42個月開始,過高的網絡密度會對聯盟企業從外界獲取知識產生負面影響,一旦出現企業積極從聯盟外部吸取知識,會引起聯盟內部其他企業的懲罰,從而不利于該企業在聯盟內部生存,也對該企業與聯盟外部其他企業建立聯盟造成不利影響,因而導致聯盟企業不愿付出代價尋求外部創新知識,影響聯盟企業對新知識的獲取和轉化,也不利于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因而在聯盟后期,知識吸收能力逐步降低,而技術創新績效則出現漸進性增長趨勢。綜上可知,在聯盟存續階段,IT能力對知識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績效的作用分別呈現倒U型趨勢和接近S型增長趨勢。
而管理創新績效在聯盟成立第1個月到第12個月期間增速緩慢,是因為在聯盟創立初期需要耗費大量人財物資源構建IT基礎設施,因而出現計劃控制方面的漏洞,影響聯盟企業實施戰略控制,后期顯著增長則是由于IT能力逐漸形成,對管理創新績效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24靈敏度分析
靈敏度分析的主要用于尋找模型中較為敏感的參數,以此作為調試對象分析和尋找滿足系統運行實際的最佳杠桿作用點。根究本文研究目的,主要通過對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進行靈敏度測試,且依據相關經驗可知,研發投入強度和先驗知識相似度較為容易控制。
241靈敏度分析:先驗知識的相似度
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將先驗知識的相似度由現行數值05調整為02、08等3種情況,仿真結果見圖4所示:通過不斷提高聯盟內部顯性和隱性知識與聯盟成員自身知識的相似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影響潛在知識吸收能力和實現吸收能力的轉化效率,從而提高轉移知識的利用率,使得技術創新績效和管理創新績效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這表明先驗知識的相似度對聯盟創新績效具有顯著影響,隨著先驗知識相似度的增加,聯盟的知識吸收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顯著增加;反之亦然。
242靈敏度分析:研發投入強度
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情況下,將研發投入強度由現行數值01調整為04、07、1等4種情況,通過仿真發現(見圖5)研發投入強度增加對于知識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響,而相較于先驗知識的相似度而言,研發投入強度對于技術創新績效和管理創新績效的影響并不十分顯著。究其原因,是因為企業參與技術創新型戰略聯盟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助企業本身IT能力的應用來從聯盟中獲取更多的應用型研究成果,導致聯盟企業間產生相互依賴;此外,由于研發投入需要較高的資金支持,而研究成果存在溢出效應,因而出現聯盟企業不愿開展研發活動(LAURA et al.[24],2002),而寄希望于聯盟內部其他企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聯盟內部的知識/技術轉移效率,使得研發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和管理創新績效的影響并不十分顯著。
圖4系統對先驗知識相似度影響聯盟創新績效的靈敏度分析
3模型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系統動力學研究方法建立了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在對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各變量間的流變量模型,通過Vensim PLE仿真平臺研究發現在網絡密度的作用下,IT能力和知識吸收能力以及技術創新績效三者的關聯并非簡單地線性關系,具體來說,IT能力與知識吸收能力呈現倒U型關系,即IT能力的增加不僅會對聯盟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產生正向促進作用,當聯盟內部成員關系存在過度嵌入,出現制度趨同時,會負向影響聯盟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同時,IT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接近于S型增長趨勢,即IT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受到網絡密度和知識吸收能力的雙重影響。此外,通過對模型中較為敏感的參數進行靈敏度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啟示:
圖5系統對研發投入強度影響聯盟創新績效的靈敏度分析
31先驗知識相似度對聯盟創新績效存在正向影響
因此,在聯盟中可以通過完善IT相關基礎實施,如建立IT溝通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等方法提高聯盟雙方信息透明度、公開度以及相互承諾的水平,擴寬聯盟企業先驗知識的廣度。同時,不斷開拓與聯盟其他企業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新渠道,持續地進行新舊知識的內化、轉移和應用,提高聯盟雙方交流溝通的頻率和效率,增加聯盟企業先驗知識的深度,促進聯盟創新績效的提高。
32聯盟創新績效受聯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的影響
企業要充分利用IT能力,建立滿足雙方效用基礎上內部知識共享和轉移機制,提高研發投入的實效性和創新性;同時,增加研發投入,發揮研發投入的先導作用,加大對關系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關技術的開發,占領聯盟內部研發技術的制高點,最大限度吸收聯盟知識,從而達到提升聯盟創新績效的目的。
33網絡密度在IT能力對知識吸收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中起著重要的影響網絡密度的大小,即聯盟成員關系的完善程度會影響聯盟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進而對聯盟創新績效產生影響。近年來,很多企業紛紛構建IT基礎設施,希望借助IT能力在技術創新型戰略聯盟中獲得收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本文認為這與聯盟企業對聯盟網絡密度是否重視密切相關。聯盟企業多關注IT能力的構建和聯盟創新績效,忽視了聯盟成員關系的緊密和多寡對IT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具有的雙重作用。為此,可以適當鼓勵聯盟成員通過構建IT溝通平臺加強聯系,改善關系,促進知識吸收能力提高,使得技術創新績效呈現指數增長趨勢;另一方面還應適時打破聯盟已有限制,支持聯盟企業積極吸取聯盟外部知識,防止因為網絡密度過大出現的知識吸收能力下降的趨勢,確保技術創新績效始終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endprint
本文構建的系統動力學模型能夠較好地模擬IT能力、知識吸收能力和聯盟創新績效三者的作用機制,這不但為企業運用IT能力提升聯盟創新績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還為企業構建IT能力以及加入技術創新型戰略聯盟的相關決策提供一些建議。但是由于系統邊界的限定,本文僅從3個子系統的相關影響因素出發研究三者的關聯,而對于三大子系統之外的其他因素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尚需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Ross,J.,F.,Beath,C.,M.,Goodhue,D.,L.Develop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asse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6,38(1):31-33.
[2]遲嘉昱,孫翎.IT能力對企業績效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基于組織學習的視角[J].情報雜志,2010,(4):58-61.
[3]付睿臣,畢克新.企業信息能力到技術創新能力的傳導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10):1576-1583.
[4]高瞻.社會關系視角的組織學習、IT能力與組織創新的實證研究[D].廣東:廣東工業大學,2011.
[5]姚山季,金曄,等.IT能力、界面管理與顧客創新[J].管理學報,2013,(10):1528-1534.
[6]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2(4):237-276.
[7]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8]Zahra,SA.,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9]寧東玲.知識吸收能力構成維度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6):133-136.
[10]劉常勇,謝洪明.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J].科學學研究,2003,(6):307-310.
[11]Glaister K W,Buckley P J,Strategic motives for 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m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6,33(3):301-332.
[12]Lunnan R,Haugland S A.Predicting and measuring alliance performance:A muhidimensional analy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5):545-556.
[13]李慶滿,楊皎平,等.集群內部競爭、技術創新力與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績效[J].管理學報,2013,(5):746-753.
[14]MICHAEL J,J UL I AN B.The source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when firms introduce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2):1269-1280.
[15]謝洪明,趙華鋒,等.網絡關系嵌入與管理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基于知識流入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2,(5):18-23.
[16]Alavi,M.,and Leidner,D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 Benefit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February,1999.
[17]KILDUFF M,TSAI W.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35.
[18]Coleman,JS..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Belknap P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9]Oliver,C..“The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Activity”,in JCBaum and JEDutton(Eds.),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1996,13:163-186,Greenwich,Conn,JAI Press.
[20]DiMaggio,PJ.,Powell,WW..The Iron Cage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21]謝洪明,趙麗,等.網絡密度、學習能力與技術創新的關系[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0):57-63.
[22]任勝剛,吳娟,等.網絡嵌入架構對企業創新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1,(4):75-80.
[23]RForrest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dustry[M].Scientific American,1989.
[24]LAURA BETTAZI,GI()VANNI PERII.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 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8):1-24.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