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建立是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化和延伸,在核心區的輻射帶動下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同時,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發展新型農業發展形態,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也是經濟區發展的基本要務,也是實現關中—天水經濟區未來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城鄉統籌;都市農業;增收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8-0087-02
引言
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社會結構變革和城鎮化建設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將三農問題的解決作為政府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學者近年來先后提出通過開發生態農業、景觀農業、觀光農業、生物農業等多種產業形態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并且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然而由于中國“二元”經濟形態的基本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上述新型農業形態對于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影響力有限。因此,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具體狀況,農業的發展需要從社會經濟的宏觀環境出發,將區域經濟發展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進而促進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
一、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現狀
關中—天水經濟區處于中國內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多條鐵路、公路、航線、管線在此交匯,是全國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城鎮帶初步形成。經濟區發展目標為打造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以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依托,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臺。近年來,西安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區域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底,經濟區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西隴海沿線城鎮帶已具雛形。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實現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城鎮化率達到60%。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20年,經濟總量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二、實證分析
1.灰色關聯度分析
為了探討區域經濟開發開放過程中經濟增長對于都市農業發展的影響程度和彼此間的影響關系,本文探討對經濟區內農業發展狀況與經濟增長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意義是指在系統發展過程中,如果兩個因素變化的態勢是一致的,即同步變化程度較高,則可以認為兩者關聯較大;反之,則兩者關聯度較小。因此,灰色關聯度分析對于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適合動態的歷程分析。關聯度分析是基于灰色系統的灰色過程,進行因素間時間序列的比較來確定哪些是影響大的主導因素,是一種動態過程的研究。本文采取局部性灰色關聯度以關中—天水經濟區歷年的經濟增長作為子序列,以其他農業發展指標為母序探討其動態變化過程。
為此,我們將增長函數表示為:Y= F( Pi,Cs,Di,Td,Fc,Ai,u),其中Pi 農村居民人口比重,Cs為農村居民消費占城鎮居民比重,Di農村居民收入占城鎮居民收入比,Fc為農業固定資產投入占社會總投資比重,Td為交通網密度,Ai為農業產值占GDP比重,u為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地理的、歷史的和制度的,也包括融資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為了減緩數據波動對分析結果帶來的影響,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差分并運用DPS9.4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如下關聯矩陣和關聯序處理得到:
Y=F(Pi,Cs,Di,Fc,Td,Ai) =(0.26590.57310.62530.3647
0.23520.0510 u)
(注:分析結果包含隨機誤差項)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關中—天水經濟區經濟增長與農村人口比重、固定投資比重和農業產出比重影響關系較弱。說明經濟區經濟增長對于其城鎮化發展影響并不顯著,而農業產出對經濟區貢獻比重很小,說明該區工業化水平較高,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地區的現代化規模農業產出水平低,農業發展緩慢。同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顯著,隨著經濟區經濟的不斷增長帶動農村居民收入隨之提高,從數據中可以看出Di達到0.6253,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進一步刺激其消費水平的提高,說明經濟增長對帶動農村居民收入和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此外,經濟區經濟增長對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日益顯著。
2.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為了探討變量間的影響因果關系從而更好分析,經濟增長與其他變量間的相互作用程度,我們在此利用eviews6.0軟件對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輸出結果略。分析結果看到:(1)城鎮化建設能夠改善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增加可支配收入。在城市規模擴張將原有的農村地區納入城市經濟圈,吸引城市周邊剩余農村勞動力就業,從而增加其工資性收入和資本性收入。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刺激固定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張,這其中包括財政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支出增加,新型農業投入擴張需求,以及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新型農業形態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區內的農業產出增長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因此,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能夠帶動經濟區農業產出增長。(2)固定資產投入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能夠在發展地區農業的基礎上增加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對推動經濟區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3)農業發展能夠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規模農業發展和對農產品初級加工產業投入比重的增長對勞動力就地轉移,提高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具有一定作用。同時農業的不斷發展對促進經濟區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4)完備的交通網絡能夠帶動固定資產投入增長。都市圈的不斷擴張使其較其他地區擁有良好的交通網絡,便利的交通環境和健全的物流設施對于提高資本效率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在經濟區內擁有良好的交通網絡和物流設施在投資引力方面表現顯著。(5)經濟區經濟增長對城鎮化建設影響顯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構建加速了地區間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融合,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這種發展不僅表現在產出規模上,更表現在經濟增長質量上。具體來看,經濟增長中更多的農村地區被納入到城市經濟圈,完成對農村的城鎮化改造和對農村居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城鎮化水平隨著積極發展不斷提高。
結語
在市場引導下傳統農業積極吸收城市要素向旅游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發展形態轉變,城市農業規模日益擴張,成為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以上分析結果,關中—天水經濟區應注重培養以城市為中心的增長極,也應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業投入對城市經濟乃至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關系。同時,創造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構建完善的物流保障設施對有效促進城鄉資源互動與共享具有重要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輝.基于長株潭城市群的洞庭湖區都市農業發展戰略研究[C].2011年中國農業系統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海峽兩岸農業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市第五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農學研討會論文集,2011.
[2]蔡建明,楊振山.國際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及其借鑒[J].地理研究,2008,(3).
[3]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通知[R].發改西部[2009]1500號文,2009.
[4]雷玲,蘇夏瓊,王禮力.陜西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9).
[5]鄧聚龍.灰色系統理論教程[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1990:30-60.
[6]張璐.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增長收斂的機制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責任編輯 陳丹丹]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項目:2013年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內陸型開發開放高地建設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XF310);2014年西安翻譯學院一般課題“經濟不平衡增長條件下的減貧效應和分配效應研究——以陜西省為例”(14B11)
作者簡介:張英(1983-),男,陜西西安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業經濟、區域經濟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