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浙江農林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3110054)摘 要:本文對高校圖片攝影專業如何進行影視教學,以及其教學方案設計的依據,進行了初步探討。圖片攝影專業具有特殊的專業特征,如果能對既有的圖片攝影知識進行高效的轉化與延伸,那么在圖片攝影專業的影視教學就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圖片攝影;影視基礎;教學方案
1 圖片攝影專業與影視方向
(1)技術。從技術淵源來說,電影是在攝影的技術基礎之上誕生的,兩者彼此之間具有天然的聯系。1839年在法國,達蓋爾攝影術宣布誕生,若干年之后,幕布里奇利用24臺照相機拍攝馬奔跑時的圖片,并將這些圖片成功的連續放映,這便有了最“原始”的電影——“活動照相術”。從目前的技術應用來說,最近幾年隨著單方相機制造商的技術革新,一臺普通的單反相機已經能夠制作出精美的動態影像效果。所以目前主流的微電影制作單位都已經使用佳能和尼康系列的單反相機,而較少使用攝像機或者電影攝影機。(2)藝術。無論哪種類型的圖片攝影或影片,只要是以機械裝置方式獲取的真實世界的影像,必然遵循影像藝術的普遍藝術語言規律。尤其在視覺層面,圖片攝影與影視作品都是重點利用視覺表達的藝術形式。另外,由于其作為“影像”的屬性,兩者的美學特征也因此而較為接近。(3)從圖片攝影到影視。從圖片攝影到影視,最根本的并非如我們所見的從靜態到動態,而是本質上的對于“蒙太奇”的進一步的理解和廣泛運用。“蒙太奇”最早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提出了“長鏡頭”美學理論,即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鏡頭。但歸根結底,長鏡頭依然是脫離不了“蒙太奇”關于構成和裝配的內涵,只不過長鏡頭中的“蒙太奇”較少的存在于鏡頭之間,更多的存在于一個鏡頭內部。
2 高校圖片攝影專業影視方向課程設置
圖片攝影專業主要以學習圖片攝影為主,輔之以其他相關專業的學習,例如:設計、化妝、寫作、影視等等,其中影視類方向課程一般課時量安排的較多,通常包括《影視基礎》《視聽語言》《影視廣告》《短片創作》等。《影視基礎》主要解決學生拍攝與剪輯的基本技能問題,強調實踐技術性,重點在于“能做片子”。《視聽語言》課程主要講授影視的基本語言,是一門偏重理論但具有很強實踐指導性的課程,重點在于使學生“做好片子”。《影視廣告》和《短片創作》都屬于創作類課程,課堂教學往往以“最終出作品”為導向。前者一般會講授影視創意以及創意的執行制作,強調與市場結合,注重商業性和為客體服務的屬性。后者一般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拍攝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通常具有故事性,注重內心的自我表達以及對創作激情的激發。四門課程有機結合,前兩門在于打基礎,后兩門在于出作品。另外,部分學生也會在畢業設計時選擇影視創作方向,這樣使得之前幾個學期的積累得到了最終的實踐。畢業設計中的影視作品,著重強調作品質量,因為影視行業必須以作品說話,一切都將以作品來衡量,所以臨近畢業,創作一部好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意義。
3 圖片攝影專業《影視基礎》課程的設計安排
(1)教學定位。影視類課程要與圖片攝影課程結合起來教學,在圖片攝影的知識體系之上建立影視技能。影視類課程要補充在圖片攝影中較少涉及但在影視創作種至關重要的蒙太奇理論與實踐。學生通過《影視基礎》的學習,能夠將圖片攝影知識融會貫通,有效輔助影視創作;同時要從圖片攝影中轉變思維,習慣于多用蒙太奇方式思考影像。(2)四大知識塊。影視創作包含復雜分工,所有的技術問題也不可能全部在一門課程內解決,所以要有所選擇。大致可以分為四大塊:1)《攝像基礎》。2)《剪輯基礎》。3)《影片分析》。4)《影視創作流程》(教師即興創作示范)。《攝像基礎》重點是要結合圖片攝影知識體系,如用光、構圖、景深等;同時要對靜態的圖片攝影知識體系進行補充,如起幅落幅、景別以及推、拉、搖,移等常規運動攝像技巧。在設備的選用上,盡可能使用學生熟悉的單反相機進行實踐練習。相應作業:以校園宣傳片為主題,每個同學拍攝一個鏡頭,完成后在課堂分享。此作業目的在于以相對單純的方式使學生專注在攝像技能上。課堂分享使得學生更具競爭意識,拍攝也更有積極性。《剪輯基礎》重點是剪輯軟件的使用以及常規剪輯思路的練習。軟件的使用是前提。由于剪輯軟件通常較為簡單所以課堂內簡單引導一下即可,可以通過課外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自學。剪輯思路的練習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體會影像與影像之間的碰撞所帶來的蒙太奇意味。相應作業:每個同學利用全班在《攝像基礎》環節所拍素材各自剪輯一部校園風光宣傳片,并在課堂分享播放。同樣的素材,剪輯出不同的影片。以相對單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剪輯節奏的存在、影像蒙太奇的存在,讓從未進行過剪輯的圖片攝影學生認識到剪輯的重要意義。《影片分析》主要由老師講解分析。作為影視學習的啟蒙階段,學生一般都不清楚一部影片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更不會知道許多微妙的鏡頭語言。通常這個環節都是布置給學生一個最為簡單的作業,即要求學生帶一個網絡視頻來課堂分享,視頻要求5分鐘以內,此視頻對學生本人而言同樣具有創作可行性。這類簡單易行的作業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外看片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課堂上,老師對該視頻進行講解分析,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再回到相應的ppt中補充講解。相應作業:經典段落模仿與改編。經典段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過自己扮演的方式將經典段落翻拍一遍一般都能獲得學生較大的學習熱情。通過翻拍,學生體會到每個鏡頭創作的不易之處以及微妙之處。《影視創作流程》(教師即興創作示范),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發現,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視語言能力的時候,其拍攝的組織策劃能力就成了短板。這對于一部作品質量而言是一個隱性卻又致命的因素,所以在《影視基礎》課程中必須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團隊組織方式以及現場制片能力。在老師的主導下,課堂半小時內進行即興創作,此種教學方法對老師的考驗較大,但能夠使得學生直接體會到影視制作的流程與分工。也能使學生意識到影視制作中的比較現實的問題,例如作為資源較少的學生創作,許多拍攝內容必須根據現有資源進行編劇和導演,并在拍攝環節中要根據現場情況即興調整拍攝計劃。
通過以上四大知識塊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影視拍攝技能,并且產出一定質量的作品。包括:每人參與校園風光宣傳片制作一部、經典段落模仿與改編一部、課堂半小時即興短片創作一部。作品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成品之前的鍛煉效果,更在于作為一種有形的產物相較于知識而言,更加具有坐標性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 王志敏.中國影視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改革的若干問題[J].藝術百家,2009(2):107109.
[2] 吳政家.高校電影教育研究現狀與幼高專電影欣賞教學應對[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1):3233.
作者簡介:施一梁(1982—),浙江杭州人,文學碩士,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攝影與電影的交叉理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