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波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佳木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校級面上項目,結題論文,項目編號:WM201324摘 要:魚皮畫是赫哲族傳統的藝術品種。傳統的魚皮畫與圖案藝術與赫哲族所生存的地域環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經濟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發掘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魚皮畫經過當代藝術工作者的加工,已經具有了全新的藝術形式和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赫哲族;魚皮畫;傳統;現代;差異性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境內,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下游的三江平原之上,佳木斯市、同江市、饒河縣、依蘭縣等地。由于赫哲族人過去穿魚皮衣,所以被人們稱為“魚皮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赫哲族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赫哲族人的生產和生活,與魚類關系極為密切。赫哲族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中唯一一個以捕魚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他們適應自然環境,依靠捕魚為生,食用魚肉、穿用魚皮,他們沒有民族文字, 但卻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創造了豐富的民間藝術。 他們用魚皮加工制作各種生活和生產用品。魚皮畫就是赫哲族傳統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魚皮畫是一種利用天然魚皮裁剪、拼接成平面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畫面內容以傳統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為主,圖案可以是美麗動人的圖騰畫, 也可以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畫或是風光山水畫, 這些體現出了赫哲人對自然生物的獨特理解和對生活獨特的記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各種民族藝術形式均獲得大力扶植。赫哲族的魚皮畫也在這種氣氛之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呈現出嶄新的形式。”[1]魚皮畫從傳統走到現代,其形式與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產生了不同的差異性。
1 傳統魚皮畫與現代魚皮畫的本質屬性差異
魚皮畫以魚皮的裁剪和拼接組成畫面的主要圖案。“魚皮畫的基本材質是魚皮,其紋理即為天然魚皮的紋理,外形輪廓的形成依賴于裁剪魚皮而實現的造型過程,類似的裁剪造型工藝可以與剪紙藝術、麥秸畫藝術及樹皮畫藝術相通。”[2]外形輪廓是根據畫面的內容而定的,而內部細節則完全依靠魚皮的自然紋理來體現,這也正是魚皮畫所獨有的特點。“魚皮畫天然紋理表現力的發揮才是魚皮畫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本質屬性。”[3]無論是傳統魚皮畫還是現代魚皮畫都離不開魚皮這一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料,所以在本質屬性上是沒有差異的。
2 傳統魚皮畫與現代魚皮畫的圖案形式與圖案內容的差異
“傳統魚皮畫在圖案表現形式上繼承和延續了傳統的造型手法, 幾乎所有的形象都選用了剪影或線描的處理方法, 結構上簡約而概括, 富有整體感, 圖案的造型上隨意性強, 多采用對稱、平衡和重復等手法,許多圖像是人們視覺的直接印象憑借記憶捕捉而來。”①色彩單純、明快,形象天真古樸、傳神夸張, 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視覺效果, 體現出了赫哲族圖案的獨特魅力。
傳統的魚皮畫在圖案內容上主要表現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畫面;另一方面是有關宗教信仰的神話傳說。赫哲族等北方少數民族都是從定居前的原始生活狀態直接過渡到現代文明的生活狀態的,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是靠魚皮畫這種方式來進行記事。赫哲人崇拜神靈,總是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靈和上蒼。例如,在大量的動物圖案中,鷹的形象經常出現,他們把鷹看作是保護人民的自由之神,對鷹的崇拜是非常強烈的。除了鷹以外,鹿也是經常出現,鹿是長壽的象征。所以神靈或是圖騰那神奇的造型中總能體現出蒼樸的韻味和一種不可名狀的詭異內涵。這些源于生活、源于大自然的圖案形式與內容是赫哲族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保持原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魚皮畫的創作又產生了大量充分發揮魚皮天然紋理的表現力,結合各門類繪畫藝術的藝術特色,超越傳統魚皮畫的形式,進行廣泛藝術創作的創新性作品。”[4]現代魚皮畫得到了大力地發展,逐漸形成了魚皮畫產業,由原始的稚拙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時期。現代魚皮畫在圖案形式與內容上都有所變化,出現了用魚皮畫工藝模仿各種繪畫風格的作品,形式和內容不再單一,而是更加的豐富多樣。現代魚皮畫的創作在工藝上都比較復雜,畫面內容多是模仿著名的繪畫作品,或是按照類似的風格進行再創作,魚皮的紋理也可以用來表現各種技法。在工藝上,魚皮的裁切更加精細,細節比以往要豐富,形象更加生動真實。
3 結語
魚皮畫是赫哲族人寶貴的遺存文化,有著重要的藝術和研究價值,魚皮材質是任何美術材料不可代替的,魚皮畫的內容體現了赫哲族人的審美追求和宗教信仰,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們在發展現代魚皮畫的同時要兼顧傳統的魚皮畫,不使魚皮畫藝術失去之根本,爭取最大限度上的發揚光大。
注釋:①歐陽德京 沙永匯.再識赫哲族魚皮畫及其圖案特色[J].藝術文化交流,2012.劉忠波.赫哲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參考文獻:
[1] 赫哲族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 張敏杰.黑龍江民族叢刊[J].1989.
[3] 沙永匯.魚皮畫的紋理運用與基本風格[J].學術論壇,2013.
[4] 張敏杰.黑龍江民族叢刊[J].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