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超
摘 要:中國畫中的形與神是中國繪畫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探析中國畫形神的演變從萌芽到形成之間的流變,分析其形成形神兼備觀點的原因,對于中國畫在新世紀的藝術實踐中繼續弘揚光大以及對新時期的藝術創新都是十分有益的。
關鍵詞:中國畫;形神;演變
1 中國畫形與神的產生與形成
形與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先秦時期,事實上美學形神之辯的產生和發展正是由歷史上的哲學形神之辯孕育的,前者的成熟程度取決于后者向審美領域融入和發展的程度。在古代哲學的形神之辯的理論的作用下,藝術家對審美形與神之辯做了深入的研究,實現了中國美學上比較成功的理論體系。同時中國畫的形神審美理念在這一時期也同時也趨于成熟。形與神是中國畫藝術與自然、主觀與客觀的最高程度審美的和諧統一,神是借形來體現和實現的藝術,形神的統一是中國畫藝術表現的最高程度。以形寓神、神形兼備是中國畫藝術表現與創作的審美標準。中國畫藝術的表現形神美學理論創發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魏晉時期,發展延續至今,雖然當代中國畫在藝術表現的形式和內容上都受到了西方繪畫理論和技法的影響,但中國畫的“形神”審美原則仍然對我們今天的中國畫藝術創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仍然需要我們對其認真研究,使其延續和發展。
2 中國畫形與神的本質
形與神是中國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們的表現與內涵將決定一幅畫的成敗與藝術價值。中國畫是隨著中國特有的傳統民族文化與審美思想而發展至今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家開始將哲學中的形神論引入到中國繪畫領域中,其標志是東晉顧愷之在人物畫中提出傳神論。在顧愷之之后,圍繞“形神論”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使神的觀念變得十分復雜。在宗炳的《畫山水序》中,曾多次提及神的概念,先是“以神法道,法道的結果是嵩華有秀,玄牝有靈,萬趣融其神思”,也就是說客觀萬物中含有“神”;然后是“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形容的是神進入畫面的形象。因為神是無形的,所以須依賴于有形的事物來表現,這就是說畫面形象上可以含有神;最后是“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意思是在主觀中也會有神。按宗炳的論述,神存在于客觀的山水、主觀的思想和畫面形象三者之中。而按照我們現在普遍的理解認為:神是創作者所呈現出來的性格、表情、心理活動、精神氣質等比形更為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所以寫生或創作時,不僅要抓住對象的形,還要抓住對象的內在氣質。
形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要素,在處理形的藝術表現上,繪畫藝術就是要力求通過對外形的塑造,揭示出美的本質。所以“形”必須是按照藝術的要求來創作,要達到藝術的要求就必須對“形”進行簡潔精煉的高度概括,有取舍的選擇與有目的地對形進行加工處理。“形”是繪畫的基礎,是繪畫的起點,所以“以形寫神”也就是在熟練地把握住對象外部特征的基礎上,去揭示出事物的藝術本質。這樣,形就具備兩層含義:一是寫實的形,即創作者在面對所要表現的對象時,先以第一感覺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做到“形準”,即解決形象的造型問題;其次是寫意的形,也就是說在“形準”的基礎上,按照藝術的要求,對“形”進行二次加工,概括提煉,創造出美的作品。
3 中國畫形與神的關系
形與神,孰重孰輕是中國畫當代研究的核心問題,“形神兼備”是衡量一幅中國畫的審美標準,是中國畫的美學原則。從創作角度看,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形神兼備的繪畫作品。但是,從藝術審美方面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以形寫神”與“以神寫形”都離不開“形”與“神”。“形”與“神”在不同時期的繪畫中有著不盡相同的含義。“神”的概念一般來說受到當時哲學思考的直接影響,而“形”的觀念則更多地涉及了造型藝術的本質特征。如果僅僅由于“神”在人們傳統思想意識中的較高位置而忽略了“形”的表現,只重視“神”,其結果必然是出現造型藝術范圍之外的一些抽象、玄虛的概念。“神”賴“形”而存在,借“形”來表現,沒有“形”,“神”只能空洞的存在。繪畫作品中“形”“神”的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孰重孰輕是基于創作者的生活基礎,藝術實踐與學識修養。創作者在完善藝術實踐和學識修養的同時,通過對生活感受,以不同于常人的新的發現,獲得的創作繪畫,這樣的繪畫作品才是具有形神兼備的美,是不可言喻的。
4 結語
縱觀中國畫歷代作品表現形與神的關系,是中國藝術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形神兼備,形神統一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理想,這是中國畫美學傳統的精華,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把“以形寫神”與“以神寫形”這兩種繪畫觀點與一般藝術理論范疇聯系起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以形寫神”更具有現實主義藝術特征,“以神寫形”則是注重浪漫藝術注意特征。形與神之間的相互對立和相互統一,促進了中國畫藝術理論發展,也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 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侯安智.中國古代藝術形神論芻議[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3] 李似珍.論中國古代形神觀的現代概括[J] 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2(1).
[4]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82.
[5] 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畫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6] 俞建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