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躍+馬靖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關女性地位的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諺語作為文化的載體,它從一定程度生動、形地反映該國民族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以及風土人情。本文以泰國諺語中女性喻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泰國的女性地位。
關鍵詞:泰國;諺語;喻體;女性地位
1 泰國與其他國家諺語中女性喻體的列舉與分析
在各國諺語中女性通常被比喻為物品,由男性來主宰。如許多諺語中把女人比喻作廚房里的器皿,用來比喻女人懷孕可以帶來好運。“家里孩子多,如同雞蛋裝滿籃”(荷蘭語 米尼克?斯希珀(英)《不要娶大腳女人——世界諺語中的女人》),而泰語也同樣如此,把女人比喻為物品。這些物品分為有生命的和沒生命的。有生命的包括動物和植物。這些比喻都形象地描繪了一種生活狀態和泰國女性的社會地位。
1.1 把女性比喻為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
(1)把女性比喻為動物。1)(迷途的雞)用來比作迷途的少女或者是深夜獨行的女人。也比喻作風不正派的女子。2)(大象的前腿和后腿)把女人比作大象的后腿,而男人是前腿,后腿要跟著前腿,即女人要跟著男人,要尾隨而至。(2)把女性比喻為植物。1)(男子為稻谷女為大米)比喻男子無論到哪里猶如稻谷都可以傳宗接代,而女子到哪里猶如大米只能腐爛發臭。2)(草花)比喻身份卑賤的女人。
1.2 把女性比作物品
(1)把女性比喻為金銀珠寶:(珠寶)比喻自己心儀的女人,珍愛的女人。(2)把女性比喻為月亮星星:相當于(愛情之星)比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3)把女人比喻為某種器皿:(掉到米桶里)比喻男子娶了富家女子。在此把女人比喻為米桶。另外,在對于女性喻體這個話題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文化相通性的一面。在其他國家的諺語中女性也同樣被比作一些物品。女性給了諸多諺語創造者靈感。有關其他國家女性喻體的例子如下:1)把女性比作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①干草追著馬兒跑,肯定在自找摔打。把女子比作干草,勸其不要追逐男子,自尋煩惱。(荷蘭語-米尼克.斯希珀(英)《不要娶大腳女人——世界諺語中的女人》)。②蕙質蘭心(中國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賦》:“金聲玉韻,蕙心蘭質。)蕙、蘭:都是香草名。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2)把女性比喻無生命的物品:①姑娘就是上了鎖和銷了閂的門。(越南語——米尼克?斯希珀(英)《不要娶大腳女人——世界諺語中的女人》)。比喻女子要自愛自控,保持貞潔。②紅顏禍水(中國——《漢書?孝許成皇后傳》《趙飛燕外傳》)比喻禍人敗事的女子,指美女貽誤國家的意思。同時由于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諺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同樣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以上與女性有關的諺語,揭示了蘊涵在諺語中的與女性有關的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標準等。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泰國諺語中女性喻體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之處是在種類上而言,各國都把女性喻做是一種物品,包括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比如雞、魚、馬、夜鷹、花、月、米桶、珠寶等。而不同之處在于喻體的形態不一,泰國諺語中女子一般被喻為當地的常見植物,動物等,而其他國家則以本國的常見動植物為喻體,以中國為例,中國喻女子為芙蓉,垂柳,楊花春桃等,而泰國喻女子為金花,草花等。中國喻女子為馬(好馬部陪兩鞍),泰國則喻為象。以此說明各種諺語的形成與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泰國之所以把女性喻為大象,因為它泰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得較多的一種動物。就中國的女性喻體而言,大多是選用在中國比較常見的動植物,如垂柳、芙蓉、楊花春桃等,都是人們較熟悉的植物。所以無論是中國還是泰國,在女性喻體的選材方面的共同點是:受當地地理氣候環境的影響,都是選取當地比較常見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動植物。所以更加證明了這一點:語言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諺語作為文化的載體,把當地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2 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泰國女性地位
諺語,仿佛一面鏡子,以一種巧妙地方式把人們對某種事物的觀點態度給折射出來。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女性在人們眼里,特別是在男性眼里好比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物品。泰國諺語中對女性的容貌和外表給予了很多的關注,把女性喻為花草樹木,特別是花,泰國人把那些純潔美麗的女子比喻為(天上的花)比喻女子圣潔美麗,而這樣的比喻不多。在泰國諺語中若是把女子比喻為花,一般是指貶義的一面。如把女子喻為路邊的花(),金花(),草花和路邊的花一般任人采摘,比喻那些輕佻放蕩,毫無價值的女性。泰國諺語中還喜歡把女性比喻為動物,如大象,雞,魚,馬,鷹等,而大部分的比喻都是用來指那些行為不端,不安分守己的女子。當然還有把女性喻為一些容器的。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通過對這些喻體的分析比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現實,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泰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她們逐漸從傳統的不平等體制,尤其是父權制下解放出來。泰國自19世紀開始,開始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近代泰國文化教育的改革,始于蒙固王時期。繼蒙固王之后,瓦棲啦兀王也十分重視教育,他于1921年通過《初等教育法》,規定接收初等教育的女孩子,1921年占7%,1925年就達到38%。當泰國國王去歐洲訪問并交流學習了其教育體制以后,回國調整教育政策。隨著教育體制的發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這種教育開始從王公貴族擴展到平民百姓,從男性擴展到女性。當時許多貴族的子女都有機會到國外留學深造,接觸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學習女權文化。自此,部分泰國的女性逐漸從封建倫理道德思想中掙脫出來,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吸納了新的思想更多地從自由女性主義的立場中尋求男女平等權利與利益。然而這只是說明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就當今泰國社會而言無論是在社會方面,還是在經濟文化方面泰國女性的地位還是沒有達到所謂“平等”的一個狀態。
3 結語
通過分析上述的諺語中對女性的比喻再結合當今泰國社會發展的狀況可知,如今泰國是一個被父權制籠罩的國家,女性被諸多的理念輿論禁錮著,束縛著。男性不尊重女性的現象仍為數不少,女性的地位有待提高。要實現泰國女性所倡導的自由女性主義仍有一段距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國文化交流的擴大,西方女權主義的滲透,以及本國女性的不斷努力,泰國的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泰國女性正在努力從父權制的禁錮中解脫出來,通過運用自由主義來發揮女性作用。她們接受更多的教育,不斷進取充實自我,不僅在家庭中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還在政治,教育,科技,法律等各個領域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利,并逐步向男權制提出了挑戰。
參考文獻:
[1] 孫小迎.東南亞的家庭婦女[J].東南亞縱橫,1998(1).
[2] 吳圣楊.八百媳婦遺風余韻——語言民族視角的女權文化探幽[J].南洋問題研究,2007(2).
[3] 吳圣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