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這次去陜西省人社廳采訪“肉夾饃證”問題,我們有了一次難忘的經歷。采訪當日,好不容易進了省政府大院,人社廳宣傳部的M主任便講了一大堆假記者的故事,意在讓我們不戰而退??次夷贸鲇浾咦C,M主任才閉上了嘴,隨后又用拖延戰術,讓雜志社傳真一份采訪函。下午四點多收到采訪函后,M主任卻說只能文字回復,不能面采,理由是:“你們是文字記者,文字回復不是更好嗎?”
我深知,類似M主任這樣的官員,在全國各地并不少見。經歷過“門難進,臉難看”的,記者也算一個。為了采訪順利,有的記者潛心研究官場小說,窺探官員心理;有的平時穿得邋里邋遢的記者,卻在接觸官員時刻意打扮一番;有的記者長相稚嫩,就去理發店理了個老氣橫秋的發型,意在別讓官員“小瞧”自己……
做記者難,做經常跟政府部門打交道的記者更難,采訪函、記者證、介紹信種種,都是給某些不愿意與媒體打交道的政府部門準備的。我和同事王麗感嘆,如果記者接觸官員都這么難,尋常百姓會更難!
在新聞學領域,有一個發展新聞學的概念,大意是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信息越開放;信息越閉塞的地區,經濟往往也不甚景氣。我國江浙、廣東一帶的政府部門通常以“善待”媒體著稱,其背后強大的經濟實力可見一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