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恒
一、“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地、勞動力等成本變化現狀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核心仍然是成本要素問題,要素主要取決于政策優惠度、工資水平與土地價格,其中土地價格因素影響相對更為重要。根據某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調研資料顯示,東部企業外遷首位的因素是房地產價格、廠房租金,在工業總產值上億元的外遷企業中,有62.5%的企業把用地需求無法滿足放在首位,人工成本,包括工資、福利和社保費用太高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與周邊國家甚至我國各地區之間尤其東部和中西部之間在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上存在較大差異
(一)我國要素成本變化特點及與周邊發展中國家要素成本比較
1、我國工業用地成本逐年上升,但資源豐富,與周邊國家相比,優勢明顯。近年來,我國工業用地價格一路看漲,部分區域工業用地價格年均上漲超過50%,如以深圳為例,2009年南山高新區一塊工業用地起拍價約為每平600元左右,而2012年的價格為每平2000元左右,3年間價格漲了接近4倍,但由于我國土地面積廣袤,土地資源與越南、印尼等國家相比,優勢仍比較明顯。
2、我國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優勢弱化。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走升,自2009年以來,我國工人工資逐年看漲,漲幅達到40%左右。調查顯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位列亞洲第三,最低工資約為印度、越南的2-3倍。目前,越南工人人均工資每月約70美元至90美元,印尼人均每月約130美元左右,而我國中西部地區工人人均月工資達300美元左右,勞動力優勢相比越南、印尼等周邊發展中國家逐年弱化。
(二)我國各地區間資源要素比較優勢
1、中西部土地資源優勢突出。西部擁有廣袤的土地面積,地價相對便宜,同時,西部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2000年以來,隨著涉及西部地區的若干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施工和投入使用,包括新機場、新鐵路干線,水利樞紐工程等,西部的投資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優勢突出。一是中西部勞動力供給潛力大。目前沿海地區農民工大部分來自中西部地區。如2010年,全國離開本鄉鎮6個月及以上的農民工達1.53億人,中西部地區占68.2%,大部分流向了沿海地區,同時由于戶籍制度的制約,農民工超過40歲以上的通常會退出跨省打工的行列,返鄉務農,這些人是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二是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仍遠低于東部地區。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農民工資雖然有了較大幅度上漲,但是隨著勞動者跨地區流動物質費用和心理成本的上升,沿海地區農民工對工資的滿意度逐年下降,例如,以工資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爭議案件。70%以上都發生在沿海地區,超過這類地區的就業比重,沿海招工難的現象日益嚴重,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可以現象的是,農民工尤其那些年齡偏大的,一旦在家鄉有了非農就業機會,一定會樂于接受大大低于東部地區的工資水平。
3、政策優勢是西部產業承接轉移的強大后盾。近期,國家決策層頻頻釋放加大對西部支出的力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西部考察就表示,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開發的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格局具有優先位置,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促進社會公正的必然要求,要實行差別化的經濟政策”,2012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均衡性產業支付4020億元,增長13.0%,對西部扶貧資金轉移支付增長22.8%,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15.42億美元。2012年新開工西部重點工程22項,投資總額5778億元,新建鐵路投產里程1793公里。新增鐵路復線投產里程1428公里,自2007年起,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已連續6年超過東部和全國平均水平,這一切都是西部承接的有力保障。
二、“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轉移向外轉移和內遷趨勢
(一)勞動力密集產業出現向外轉移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成本上升和中西部環保準入門檻的提高,加上我國中西部地區自身在承接產業方面因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配套不足等問題,我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向外轉移新趨勢:由以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開始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
1、外移動因。從2010年開始,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力成本呈現優勢,越南工人人均工資每月約70美元至90美元,印尼人均每月約130美元左右,而我國中西部地區工人人均月工資達300美元左右;二是人民幣不斷升值,而越南、印尼等國貨幣基本穩定;三是越南、印尼等國家沒有出口配額限制;四是印尼出口歐盟產品享受優惠待遇,免除了2.8% 的進口稅。
2、外移特點。目前我國產業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對外轉移,但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速度較快,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印染、制鞋、皮革制造、電子家電、塑料制品等行業。
(二)“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轉移內遷趨勢
1、“十二五”中西部產業政策調整
2010年8月31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引導和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升級。這意味著,在新政策的推動下,“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轉移將進入大規模整體轉移階段。
一是改善承接產業轉移環境。完善基礎設施保障,加強承接載體與平臺建設,為承接產業轉移營造良好環境。首先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礎設施,加強區域間交通干線和區域內基礎交通網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其次,強化公共服務支撐。發展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完善公共試驗、技術創新等服務平臺;規范發展技術評估、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等中介機構;加快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區域間信用共享機制。再次,改善營商環境。,規范政府行為,清理各種變相優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整頓市場秩序,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推進依法行政,完善法制環境,保障投資者利益。
二是創新承接產業轉移體制機制。首先,深化行政管理和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效率;推動相關行政許可跨區域互認,做好轉移企業工商登記協調銜接;發展完善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其次,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鼓勵中西部地區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同時支持中西部毗鄰地區之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聯動發展。再次,加強區域互動合作。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地方政府、商會、園區的聯合合作,加強與央企和省企等國內外大企業的對接,探索承接國內外特別是沿海地區產業有序轉移的新機制。
三是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進一步在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給與必要的政策支持,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和科學對接。如對中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實現財政貼息,為重點產業轉移項目提供信貸支持,探索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年租制度等政策支持。
四是強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首先,加大對中西部開發項目的科技投入,積極采取措施吸引其他區域人才和國外人才流入;其次,加快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再次,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積極為高層次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五是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優化產業集中布局。首先,依托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合理確定產業承接發展重點,推動重點產業承接發展,進一步產業規模,加快產業調整,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其次,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集聚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
2、我國區域產業轉移新特點
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將在較長時期占據重要地位。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優勢突出,供給潛力大,目前沿海地區農民工大部分來自中西部地區。同時,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遠低于東部地區。
二是能源密集型產業西移規模繼續加大。近年來能源價格上漲、碳排放標準的提升和東部能源資源衰竭將進一步推動能源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東部沿海過剩的能源密集型產能開始向西轉移;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西移,已開始吸引能源密集型產業西部聚集,中西部能源豐富的稟賦特性和已形成的能源密集產業優勢將進一步發揮關聯效應。
三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將急劇增多。資本要素的過度集聚將會推動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2006年以來,中西部地區資本要素的集聚程度開始明顯上升,電子通信制造業、交通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開始大規模轉移,產業轉移趨勢將持續較長時間。
四是技術密集型企業轉移放緩。東部沿海地區在資本、勞動、技術和人力資本的聚集以及國外技術轉移和知識的外溢,將加快技術密集型產業集聚進程。雖然技術密集型產業率先轉移,但東部地區強化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聚集效應,中西部產業比較優勢會有所下降。
三、今后我國“世界車間”地位的變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在生產全球分工的前提下,有人說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目前中國制造業占世界比重有7個大類名列第一,15個大類名列前三,且已有210余種工業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國際產業鏈中,中國制造仍處在低端地位,核心技術、品牌控制、產品設計、軟件支持、關鍵零部件配套、關鍵設備和模具、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仍然受制于發達國家。中國“世界工廠”是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商品出口總額比重的50%以上,與英美日等老牌世界工廠相比,仍是“品牌小國”和“技術弱國”,國內出口企業中擁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由品牌出口額的比重不足10%。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的“世界工廠”充其量只能是“世界車間”,只是“世界工廠”的初級階段,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并長期發展強盛,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四、中長期“世界工廠”發展轉型趨勢
1、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目前我國制造業仍然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存在產業層次偏低、自主創新能力偏弱、附加值偏低等突出問題。因此,必須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一要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及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二要加大傳統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和管理創新;三要延長產業鏈,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
2、有序推動企業“走出去”。在選擇“走出去”項目應區別對待,對低端產業應大力鼓勵走出去,而對國內企業發展可能會有競爭性作用的項目,在走出去時應慎重,要區別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對沒有污染或能有效控制污染的項目,應盡量向西轉移而不要輕易外移,這樣可以延長我國“世界工廠”生命周期。
3、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日本在98年金融危機打擊下,企業為求生存加速外移,而引進直接投資受限,國內企業破產增多,就業狀況惡化,凸現“產業空洞化”,從而動搖了其“世界工廠”的地位。所以要長期保持“世界工廠”地位,必須要堅持兩者并重。
五、“世界工廠”地位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鞏固和長期發展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世界工廠”的鞏固發展,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使我國加工貿易順差額不斷擴大,從而使經常項目收支盈余增加;二是對資本項目收支影響。發達國家產業轉移使我國FDI增加,資本項目盈余增加,而FDI投資利潤匯回直接導致我國經常項目盈余減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順差壓力。而我國“世界工廠”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會導致部分低端產業外移,ODI增加,進一步緩解資本項目順差,平衡國際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