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亞
摘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進展順利,金融改革開放作為自貿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各監管機關和人民銀行給予了大力支持,已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這些都將給銀行業帶來重大的機遇和挑戰,目前上海地區的銀行機構正處于機構建立和業務籌備階段,制度建設、風險防控、營銷推動以及產品創新等方面有序推進,未來上海銀行業自貿區業務應進一步加強管理模式、專業化產品、營銷模式、服務模式、風控模式等方面的創新。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銀行業;創新;建議
一、上海自貿區發展與金融改革開放情況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1]目標是經過兩至三年的改革試驗,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使之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試驗區成立以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經在法律法規的建立、負面清單的推出、商事登記、境外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安排以及金融配套服務、服務業的開放、政府管理方式等八大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建立了一批新的制度,實行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新口岸管理模式、外商投資企業的備案制、工商注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后證登記制;推行了一批開放措施,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里提及的23個服務行業,目前已有19個行業實現了開放。
“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是自貿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29日,銀監會就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正式發文[2],向市場釋放了自貿試驗區銀行監管改革的積極信號。同日,證監會也發布了資本市場支持促進自貿試驗區的五項政策措施[3]。保監會也在其發布的《保監會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4]通知中宣布了八項舉措,旨在支持自貿試驗區試點設立外資健康保險機構。1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意見》[5],就自貿試驗區的金融開放提出30條建議,勾勒出“自貿試驗區金改全景圖”。目前相關細則正在陸續制定出臺之中。
二、自貿區建設對銀行業的影響
銀行業是中國金融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作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探索,必然對銀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商業銀行將更深層次參與全球化經營。隨著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的逐步落實,總部經濟效應將愈加顯著,航運和現代服務業務蓬勃發展,對外投資規模放大,尤其是對境外市場服務功能的提升,將加快商業銀行對全球化客戶營銷步伐,擴大國際化客戶群體外延,提升國際業務整體市場規模,進一步參與客戶全球化金融服務體系。
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將為中資商業銀行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范圍將成為自貿區金融發展的重點,這將對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巨大的影響。相對外資銀行而言,中資銀行人民幣資金實力雄厚、清算力量強大,可在結算、融資、資金管理等多個領域面向境內外企業提供人民幣產品,成為人民幣資金市場的做市商和主要的跨境人民幣服務銀行,并以人民幣業務為重點開拓國際客戶,增強自身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商業銀行將很快面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壓力。由于自貿區將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先行先試,自貿區內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將使企業尤其是大型中外資企業議價能力進一步加強,降低融資價格的同時也會提高存款收益要求,同時自貿區的金融市場具有更大的開放性,金融機構之間的跨境競爭將逐步顯性化,不同幣種的金融產品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套利空間,中資商業銀行的利率定價自主性會受到更大的制約。這些都使傳統中資銀行以存貸利差收益為主的利潤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從而迫使中資銀行改變經營模式和結構,尋求更多更新的利潤增長點以順應市場要求。
四是對商業銀行產品體系的重構和創新的要求加大。自貿區的產品有別于傳統業務,將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進行創新和突破,從產品設計的理念、到產品流程以及配套的平臺、渠道建設都需要重構和創新。這將從商業銀行的頂層設計出發,對產品重新進行梳理、修訂、研發、設計從而形成自貿區的產品體系。
五是對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的創新和風險管理提出重大挑戰。由于自貿區政策要求對區內或境外機構提供本外幣自由匯兌產生的敞口頭寸,在區內或境外市場上進行平盤,并基于自身風險管理需要,按規定參與國際金融市場衍生工具交易。對于商業銀行的金融市場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都帶來了挑戰,也必將促使商業銀行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產品的研究,設計,在把握風險的情況下加強對金融市場產品,如衍生產品、風險管理產品的創新。
總體來看,如果自貿區內企業經營格局良好,服務型貿易轉型升級格局樂觀,中資銀行業的國際業務量提升,具備人民幣業務優勢的中資銀行可能更加受益。如果金融開放力度繼續加大,對于外資銀行設立約束較少,則可能加劇金融競爭,對商業銀行業務很可能會造成較大影響。以香港為例,香港境內中外資銀行類機構近百家,過度競爭導致銀行業的平均盈利水平低于其他地區銀行同業。
三、上海銀行業自貿區業務進展
目前,上海銀行業在自貿區的機構設立和業務開展情況總體順利。截至2013年底,已經有包括工、農、中、建、匯豐、東亞等50余家銀行再自貿區成立了分行或支行。在產品方面,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先后向相關企業提供開展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先后向相關企業提供跨境人民幣借款服務;交銀租賃成功完成了自貿區第一單飛機融資租賃和船舶租賃業務。由于自貿區內經濟總量有限,相關金融政策相關細則還未出臺,上海各商業銀行仍普遍處于緊鑼密鼓的籌備階段,各行目前的主要在制度建設、風險防控、營銷推動以及產品創新等方面有序推進。
1、制度建設方面
在自貿區業務的風險防控方面,商業銀行堅持制度先行,在當前的政策框架下,部分商業銀行已經討論制定各業務條線的制度和措施,確定各業務和產品的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并且將根據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的要求,逐一修訂和完善,以第一時間符合各監管部門的要求。
2、營銷推動方面
商業銀行對已頒布各項自貿區政策文件研究及對自身客戶業務需求梳理基礎上,明確商業銀行自貿區業務營銷、管理模式及重點營銷版塊和業務,推動自貿區業務大發展的整合聯動營銷格局。以工行為例,已拜訪全國近百家企業,介紹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政策,與多家大型企業集團,在現有政策框架體系內,共同探討在試驗區內設立貿易、資金等多種功能平臺的可行性方案。
3、產品創新方面
商業銀行基于對現有政策及自貿區業務發展趨勢的理解,對未來自貿區內的產品體系和服務,著手進行系統化梳理和重構。部分商業銀行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根據總體方案及相關政策、制度,圍繞市場需求,著手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正在利率市場化定價、流動性管理、金融市場產品等多方面進行設計。目前而言,已經開始的主要是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和對外借款業務。
四、自貿區未來商業銀行創新模式展望
隨著自貿區建設的推進,境內外資金進一步打通,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將逐步深入,市場對銀行提供的創新組合金融產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自貿區發展定位以及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需要,未來自貿區業務無論從產品體系、制度規范還是服務需求上都會對銀行有更多的創新要求。從商業銀行角度看,自貿區業務應突出市場化和專業化特點,并積極開展管理機制和經營方式的創新。
1、管理模式的創新
上海金融中心框架下的自貿區業務將承載著諸多深入擴大金融開放的功能,比如進入證券與期貨交易場所進行投資和交易;在區內發型大額可轉讓存單;從境外借入人民幣資金等等。這些基本是境內商業銀行從未涉足的經營領域,需要專業化的團隊來研發和探索,要建立并適應國際通行規則的經營理念和管理體系。
2、專業化產品創新
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貿區政策要求和客戶需求特點,在優化移植現有產品體系的基礎上,創新產品服務,為自貿區客戶提供特色化、綜合化的專屬金融產品。專業化產品體系將會包括自由貿易賬戶的賬戶服務、全球化的現金管理服務、跨境融資業務、跨境并購融資等對自貿區客戶的信貸業務、金融衍生產品以及風險管理產品、發行大額可轉讓CD、大宗商品結構化融資產品創新、大宗商品衍生品柜臺交易、區內企業境外母公司的發債服務、個人金額產品的創新如跨境投資等。
3、營銷模式創新
在相關金融政策支持下,自貿區客戶跨境、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服務需求會比較突出,將來應以綜合化、國際化為導向,內外部整合聯動營銷加進一步加強,在實現最大范圍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構建一體化協同營銷機制,形成整體服務合力。
4、服務模式創新
自貿區業務將建立符合國際市場慣例的規則體系,對商業銀行而言,需要在服務模式的進行創新突破,以便利高效為原則,不斷優化業務流程,精簡管理審批環節,提高服務效率,增強需求響應能力,提升客戶體驗。在渠道建設上,也需要進一步優化網銀等電子渠道的建設,以滿足境內外客戶跨境支付的需求便利。
5、風控模式的創新
自貿區業務作為創新的試驗田,更需要商業銀行密切關注環境變化和市場發展動態,突出前瞻、動態和審慎的風險管理理念,對自貿區業務實行全方位、全流程的風險監測,為自貿區業務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2013年9月。
[2]銀監會:《關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銀行業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2013年9月。
[3]證監會:《支持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若干政策措施》,2013年9月。
[4]保監會:《保監會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2013年9月。
[5]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