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彬
摘要:人民銀行地市以上分支機構自2004年成立事后監督中心,并逐步成為人民銀行會計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地事后監督部門近十年來的實踐和探索來看,進一步強化和拓展其內控職能,對于提升會計內控效能、防范會計核算風險具有現實探討價值。
關鍵詞:會計內控;監督
一、當前人民銀行會計內控體系的基本架構
人民銀行會計內控體系主要包括五個部分,一是國庫、貨幣金銀、營業等辦理會計核算業務的部門(以下簡稱核算業務部門)在受理業務時開展柜面監督,以及在業務處理過程中采取復核、審批等方式開展事中監督;二是由事后監督部門逐日對核算業務部門上一日產生的所有會計憑證、賬、簿進行全面復審,包括會計憑證的真實性和合規性、賬務處理的規范性和嚴密性、內控制度執行的嚴格性等。其中縣支行在核算部門內部獨立設置事后監督人員開展平級監督;三是國庫和貨幣金銀部門的會計核算業務在接受同級事后監督部門監督的同時,還接受上級對口部門的業務指導和檢查監督,以及對本級和下級部門會計核算業務開展監督管理;四是由會計財務部門對本行會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對下級行的會計工作負有業務管理、檢查、監督和輔導的責任,同時負責牽頭支付結算、國庫、貨幣金銀等部門對下級事后監督部門開展業務指導;五是內審、監察部門對包括會計業務部門在內、著眼于全行內控所開展的審計和監察。
在上述架構中,第一、二部分屬于會計核算監督的內容,其在會計內控的及時性、連續性方面發揮基礎性的把關守口作用,第三至五部分則主要由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履行日常管理職能,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檢查和抽查來實現內控目標。
二、事后監督部門內控職能發揮的局限性
從整個會計內控體系中,事后監督部門的地位和現實作用發揮來看,其職能設計還有較大拓展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事后監督內容不夠全面和深入。一方面,事后監督部門實施集中監督時,偏重于對會計憑證、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合規性和真實性的審核,如憑證要素是否合規、印章是否齊全、資金是否平衡,由于事后監督人員業務素質、觀念等多方面原因,對業務資金進出的合法性、資金往來的異動性不太深究,事后監督停留在表層;另一方面,事后監督部門對會計核算部門的業務監督側重于事后即對會計核算業務結果的監督,對會計核算業務的過程卻缺乏有效監督,而會計核算部門的內控管理是否嚴密、業務系統控制是否存在漏洞,這些往往是產生風險的主要根源。另外事后監督部門會計核算登記簿、重要空白憑證等開展非現場監督需要主管行長授權,并不能根據事后監督的需要隨時實施。
(二)事后監督手段相對滯后。同業務部門會計核算電算化快速發展相比,目前只針對ABS業務開發了事后監督系統,國庫、發行等業務仍完全采取手工監督方式?,F階段的事后監督系統基本是重復核算部門的復核功能,對業務的合法、合規和真實性并不能實時審驗,該系統在監督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反而增加了事后監督員的工作量。當前以手工監督為主的事后監督工作模式,事后監督人員只能憑個人的理解和工作經驗去判斷,因此,主觀意志的成份較多,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一定審計技巧的監督人員查錯糾弊機率就高,反之,則低。此外,由于事后監督人員每天面對的是大量的、雷同的會計資料,一面要進行肉眼“挑刺”,一面要上機錄入復核,很容易出現“視覺疲勞”,可能出現消極應付、不認真負責的現象,使監督工作流于形式。
(三)事后監督的成果轉化有待進一步加強。事后監督的對象是同級業務科室,對于事后監督部門發現的問題,被監督部門出于本位主義的考慮往往要據“理”力爭。同時,由于事后監督體制、機制的緣故,其在會計管理體制中處于從屬地位,其在日常監督工作中提出的建議或意見,往往需要通過會計財務部門或借助會計財務部門組織召開會計工作聯席會來進行傳導,借助監察部門的大監督機制來進行業務考核,缺乏管理地位和管理權威。特別是事后監督部門從風險角度或業務相互制約環節考慮提出的建議,如果相關業務規章沒有明確規定,核算業務部門一般不予采納或接受,其監督效力大打折扣。
(四)其他職能部門的內控職能有所弱化。除支行國庫業務外,核算業務部門的會計憑證、會計報表等大部分會計資料逐日向事后監督部門進行了移交。核算業務部門特別是支行會計主管和主管行長履行月度、季度檢查職責時,只能調取相關登記簿、電子對賬系統記錄,核查重要空白憑證實物,很少或根本無法到事后監督部門調閱會計憑證等基礎資料,檢查流于形式,對業務資金流向、業務流程的監督在事實上缺失。其他職能部門由于履職要求、履職方式的不同,在開展會計管理或審計、監察工作時,一般把重點放在會計核算業務的重要環節和重點部位,對于會計憑證等基礎性核算資料,由于調閱工作量大、且已由事后監督部門進行監督,一般不作為監督重點,這實際上割裂了會計管理和會計核算之間的必然聯系,會計管理人員缺乏對會計核算業務的感性認識,風險意識弱化,會計監督管理弱化。從一定程度上講,事后監督部門成立后,由于其他職能部門過于信賴甚至依賴事后監督的職能和作用,又形成了會計內部控制體系新的真空。
三、強化事后監督部門內控職能的途徑
(一)整合會計內控部門職能,做實事后監督中心。事后監督部門對會計核算業務開展“獨立、連續、及時、全面、重點”的監督,其內控作用和效果是人民銀行其它內控部門無法比擬的。一是要實行事后監督的垂直管理,有效地解決事后監督工作協調、政策傳導、業務培訓等難題,極大地調動事后監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事后監督的內控職能得以充分發揮。二是賦予事后監督部門現場檢查權,可將會計財務、支付結算、國庫、貨幣金銀等部門的會計管理職能剝離,統一交由事后監督部門,實現事后監督的日常監督與現場檢查有機結合,從而使事后監督發現的問題能得到深層次的解剖,現場檢查做到有的放矢,杜絕監督真空,形成事后監督、內審、監察共同組成的各有側重的會計內控體系。在此基礎上,可考慮逐步將會計統一管理職能由會計財務部門轉移到事后監督部門,由事后監督部門來實現對全行會計工作的統一管理,其獨立于核算業務部門之外,同時又能及時、完整地占有會計資料,實現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的有機統一,同時,也為今后將財務核算納入事后監督工作內容做好準備。
(二)加強事后監督人員和會計核算人員的管理。做實事后監督部門,充分發揮事后監督職能功效,要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會計核算監督辦法》規定,選拔具有一定的會計工作經驗,熟悉相關的政策法規及各項業務規章制度,具有檢查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充實到事后監督隊伍中來,滿足事后監督業務的需要。同時,會計核算人員是否按規定在崗工作也應納入事后監督的重要內容,可采取突擊性現場查崗、遠程視頻監控查崗的辦法,杜絕不進行工作移交、私下授受操作員代碼進行業務操作的違規行為,控制人員風險,消除風險隱患。
(三)完善制度,建立科學的事后監督工作機制。建議上級行根據各類會計核算業務操作管理的有關規定,制訂統一的事后監督差錯認定標準和責任追究辦法,讓事后監督人員在從事業務監督時有據可查、有制可依,既有利于規范事后監督人員的監督行為,也有利于事后監督意見得到落實、樹立事后監督權威。其次應改進事后監督方法,建立監督—分析—評價機制,即:事后監督應定期對日常監督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找出潛在的漏洞和風險隱患以及問題存在的根源,然后對被監督部門的會計核算質量作出評價,提出整改意見和防范措施,督促被監督部門加強內部管理,加強事中、事前控制,從而達到事后監督防控風險的目的。
(四)創新監督手段,完善事后監督系統。建議上級部門盡快完善事后監督系統,開發一套與支付系統、ABS會計系統、TBS國庫系統、貨幣金銀管理系統及相關系統相配套的即時監督系統,既能對技術參數變更、系統對接數據的核對、大額資金劃付等重要系統運行信息進行實時跟蹤監控,又能對業務操作員的操作狀況、相關業務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這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拓寬了事后監督的業務面,同時也能將事后監督的重點轉變到核查后的綜合分析上來,對一些重要業務的處理進行跟蹤反饋,及時快捷地發現漏洞和不足,從而解決問題,防范風險。
參考文獻:
[1]加強基層央行會計內部控制的思考.曹四宏.《金融經濟》 2012年02期
[2]基層人民銀行事后監督中心的職能分析——基于防范會計核算風險的視角.孫繪俠.《時代金融》2013年第24期
[3]談加強人民銀行會計內部控制.汪滔.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4]對人民銀行開展內部控制評價的思考 ——基于內部控制審計實踐的分析.馬鵬飛.山東財政學院學報 2011年7月第4期 總第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