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鄭智維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潮下,北京加快了產業轉移步伐。很多企業開始探尋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地方政府招商人員也頻繁“跑北京”。然而,雖然已經有一些企業在津冀落戶,但北京產業轉移仍存在很多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
民生周刊:北京有產業轉移壓力,天津、河北的城市也期待承接,但整體轉移進展并不快。那么,北京產業轉移存在哪些困難?
陳耀:如果企業自愿轉移,就沒有什么困難。北京的企業多年來一直在轉移,有進有出。民營企業的選擇是根據市場需要變化的。對一些效益好的民營企業,一般來說,哪里的政府都會盡力勸留。即使遷出,也希望把總部留住。
對北京來說,政府推動的一些產業轉移有實際困難。比如,在北京的郊區、縣的開發區,有一些長期在那里但是發展得并不好的企業,區縣政府就希望騰籠換鳥,讓其遷離。但是,這些企業入駐時簽了合同,合同未到期,沒辦法讓它走。還有一些企業并未經營,卻占著土地,也沒有合適辦法讓其離開。所以,調整起來難度很大。
民生周刊:對北京企業而言,承接地的吸引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陳耀:主要是當地的投資環境。比如,北京中關村有一些企業計劃搬到秦皇島甚至更遠,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給企業提供了很多有吸引力的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土地優惠,有這些政策企業就愿意離京。但如果地方在政策上沒有太大吸引力,企業就會認為在北京比較好。
民生周刊: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過程中,天津、河北等地的城市存在無序競爭現象,您怎么看?
陳耀:這也不叫無序競爭。各地都積極承接,對承接轉移應該是好事,對轉出企業來說也是好事,讓其有一個較大的選擇范圍。北京周邊目前發展程度還不夠,它們迫切需要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所以,我認為這不是無序競爭,而是一個市場行為,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只是,希望各地的競爭方式能夠合乎規范,不要搞惡性競爭。
民生周刊:惡性競爭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怎樣的競爭才是良性的?
陳耀:所謂惡性競爭,就是大幅度地讓利競爭,零地價拿地,甚至違規搞一些稅收返還。最好的競爭就是看誰提供的服務好,誰的投資環境好,包括政府服務效率、配套條件、環境等。地方政府應該在這方面使勁。
另外,各地方應該進入選擇新階段,不是任何企業都照單全收。產業轉移要避免污染轉移,這是非常重要的。北京現在真正污染的企業已經很少,要轉移出去的污染也很少。一些污染性企業,在轉移之后也要改造技術裝備,增加環保設施,在環保上要達標。承接地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標準,對環境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定一些技術上或環境上的門檻。
民生周刊:產業轉移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利益轉移,目前,京津冀在產業轉移對接方面是否順利?存在哪些問題?
陳耀:目前,京津冀產業對接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機制。只是省市之間,北京市跟河北省、天津市有一些協議,可能還是在省級層面。但是,在縣一級的地方,想跟北京搞一些獨立對接就比較困難,涉及規格不對等的問題,這使得一些地方往往不知道去哪里對接。
另外,對于需要轉移的企業的信息,這方面的溝通也不是很好,同樣缺乏便捷的溝通交流機制。
民生周刊:是否需要建立一個對接機制?轉移對接中如何協調各方?
陳耀:的確要有一個協調機制,包括地區間協調、產業協調、基礎設施協調、環保協調等。那么,這就要有一個機制或一個機構,或者一個信息平臺。
國務院設立京津冀協調領導小組會更好,對推進會有決定作用,能夠協調一些利益沖突較大的矛盾。三地政府之間應該有一個聯席會,定期在這方面進行對接,民間社團也要發揮作用。另外,可以在三地輪流搞一些產業對接會、論壇,這些都是合作交流的對接形式。
我曾經提出搭建一個公共信息平臺,把北京市有意愿轉移企業的情況放到平臺上。有承接意愿的地方,也把自己的環境、政策、優惠條件放到平臺上。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北京市的產業情況,現在連市經信委都不一定完全掌握。因為,有些企業是市屬的,有些企業屬于區縣。公共信息平臺建立起來后,各個市、區、縣的企業,都可以在這個公共平臺上對話交流。先有平臺,再具體地對接聯絡,針對性就強了。
民生周刊:我們在采訪中也發現各方都有這一需求,這個平臺應該由誰來建?
陳耀:這個平臺不一定由政府來做,可以由中國投資貿易促進會等第三方社團來做。當然,政府也可以做,比如三地管工業、管產業的職能部門可以合作搭建平臺。不過,從影響力來看,最好是政府搭建,資源會比較廣,涵蓋的面也寬廣。
民生周刊:歸根到底,產業轉移是一種經濟活動。您認為,政府在產業轉移中應該發揮什么作用?
陳耀:對于產業轉移,政府一是要搞頂層設計,哪些屬于首都核心功能,哪些產業不適合在北京發展,必須進行調研、分類。做好規劃后,政府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引導、推動企業進行調整,這是政府的主要作用。同時,對一些企業進行幫助。有些企業調整起來比較困難,在調整中出現了問題,這都需要政府幫助解決。
其實,產業轉移應該更多地發揮市場的力量,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不能強行通過行政命令要求企業搬遷,要尊重企業的選擇,維護企業的利益,我最反對政府像強拆一樣強迫企業離開。要通過一些經濟手段,有時適當的行政手段也是必要的,但要盡可能減少。
但是,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跟民營企業不一樣。因為國企承擔了更多社會責任,它們屬于政府,應該聽從于政府,積極配合政府調整計劃。
民生周刊:很多京企搬遷后,一般都不會徹底離開北京,很多將總部或研發部門設在北京,您怎么看待這種模式?
陳耀:這是合理的,跟跨國公司形式一樣,總部、研發基地、生產基地是可以分離的。這種分離考慮到多方面的要求。總部在北京,因為北京是首都,在這里信息等方面獲取更容易,能緊跟國際前沿。而生產制造受人工成本因素影響更大,可以離北京遠一點,這樣對企業長期發展有利,也能實現承接地跟轉移地互利雙贏的格局。
現在,很多企業外遷,管理層人員跟著走,多數員工可能不會走。我認為,企業應該盡可能多用一些當地員工,這樣有利于提高當地就業率,為當地的發展創造條件。而對于那些不愿意離開的員工,盡可能安排新崗位,使其不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