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麗++張亞蘭++劉昌榮++石貽玲++楊洲
【摘要】目的:分析顱腦超聲在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疾病過程中的效果。方法:選擇156例疑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應用顱腦超聲進行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顱內出血99例,經顱腦超聲檢查測出83例(83.83%),包括腦室內的出血Ⅰ級53例,Ⅱ級18例,Ⅲ級2例,合并腦積水1例,缺血性的腦病5例,腦室旁的腦白質出現損傷1例,脈絡叢內有強回聲的光斑3例。漏診16(16.16%)例,包括硬腦膜下出血10例和小腦出血6例。結論:顱腦超聲檢查對新生兒顱內出血較為微小的病變進行早期的診斷準確性高。
【關鍵詞】顱腦超聲;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intracranialhemorrhage,ICH)指的是新生兒在圍生期出現的一種比較棘手的顱腦病癥。這種疾病一般和患兒大腦出現過缺氧有密切的因果關系[1]。因此,這種疾病可以按照出血部位來分析出不同的疾病種類。比如,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腦膜下出血、腦室管膜下出血和腦室內出血等多種[2]。在這其中,新生兒最經常出現的就是腦室管膜下出血。該病種一般出現在新生兒胎齡33周左右,體重一般不會超過1400g。因此,該疾病的新生兒一般為早產兒。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后果比較嚴重,容易導致新生兒出現窒息死亡,及時搶救及時,存活下來,也容易留下后遺癥[3]。所以,及時的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非常有必要,不過,一直以來,該疾病的診斷技術比較落后,經常會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隨著超聲技術的問世,超聲影像學檢查成為了檢查新生兒顱內出血的一項重要、可靠、準確的技術,大大提升了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診治水平。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156例疑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男75例,女81例,年齡30min~15d,其中早產兒104例,足月兒52例;分娩的方式:剖宮產49例,助產20例,輕度窒息29例,重度窒息20例,宮內窘迫38例。臨床表現:肌張力出現異常72例,抽搐8例,昏迷11例,嗜睡28例,沒有顯著癥狀的37例。所有的新生兒經顱腦超聲的檢測后,可以判定為顱內出血的病情后,再次使用腦部CT檢查來進行驗證。
儀器型號:本組研究選用GE-VOLUSON-730及ALOKA-SSD-3500診斷儀,探頭為新生兒專用的探頭C8-5,中心頻率為7MHz。
檢查方法:受檢的患兒采用仰臥位,在受檢的患兒睡眠或安靜的狀態下,按照顱腦超聲檢查的常規方法,經患兒的前鹵門進行冠狀和矢狀的連續多角度掃描。仔細觀察患兒大腦半球雙側和腦部實質結構的回聲情況,同時測量出側腦室雙側前角的縱徑寬度、第三腦室的大小前角到中線的距離,中線到雙側顱骨的距離以及透明隔腔的距離;采用多普勒彩色超聲觀察受檢兒顱內血流的分布情況,并測量出腦動脈的血流頻譜。
顱內出血的分級:按照Papile分級的方法將顱內出血分成4級:Ⅰ級:雙側或者單側腦室的管膜出血,超聲檢查顯示在側腦室的前下方有可見的點狀、片狀或團狀的強回聲;Ⅱ級:腦室的管膜出血且經過腦室的管膜進入腦室腔,腦室沒有出現擴張,脈絡叢的形態發生改變。超聲檢查顯示可見的點狀的強回聲,回聲增強;Ⅲ級:腦室內有出血,且伴有腦室擴張,超聲檢查顯示室內有團狀的強回聲;Ⅳ級:腦室內有出血,且伴有腦室擴張,能侵犯到腦實質,超聲檢查顯示腦室周圍回聲區增強。
結果
本組156例疑患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中顱內出血者99例,經顱腦超聲檢查測出83例(83.83%),包括腦室內的出血者Ⅰ級53例,Ⅱ級18例,Ⅲ級2例,合并腦積水1例,缺血性的腦病5例,腦室旁的腦白質出現損傷1例,脈絡叢內有強回聲的光斑3例。漏診16(16.16%)例,包括硬腦膜下的出血10例和小腦出血6例。
討論
顱內出血患兒多以早產兒為主,尤其是孕期不足35周,體重不足1500g早產兒。原因可能是由于早產兒的腦部缺血或缺氧造成其顱腦內部血管出現擴張、血流量發生變化以及血壓增大,使得胚板基質的血管斷裂或者室管膜破裂[4]。出血破入腦室,或者涉及到了腦室旁的腦實質,足月兒也能發生顱內出血,該出血的方式主要為硬膜下出血。
本研究對156例疑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進行顱內超聲檢查,并用腦CT進行證實,共有83例患兒經顱腦超聲檢查測出顱內出血,其超聲檢查的特點為:①腦室內的出血,即出血破入腦室腔:脈絡叢邊緣不規則,回聲增寬,對周圍的組織沒有明顯的影響,側腦室內有強回聲。②室管膜下的出血:冠狀切面顯示側腦室的前角與體部的下方有片狀的強回聲,在出血的早期,片狀的強回聲邊界尚不清晰,出血穩定后回聲邊界清晰,增強。③腦室內的出血伴有側腦室的增大:矢狀的表面顯示的是側腦室內擴張的部分或者其中充滿了強回聲,出血量增大時,能夠使第三腦室發生擴張,此時應注意動態的觀察患兒病情的進展情況。④腦室內的出血合并周圍腦白質的損傷:常發生在單側腦室,并伴有周圍腦白質的髓靜脈發生出血性的梗死[5]。
顱腦超聲檢查能夠為醫生提供患兒顱內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的程度,使醫生能夠動態地了解顱內出血的過程,估計出顱內出血發生的時間,為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研究在為新生兒進行顱腦超聲檢查之后均需經過腦部CT的證實,發現共有99例患兒確診為顱內出血,其中經顱腦超聲檢查測出的患兒83例,確診率為83.83%,另有16例患兒漏診,漏診率為16.16%,與林淑蓮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漏診的病例包括6例小腦出血者和10例硬腦膜下的出血者,小腦出血的漏診原因可能與患兒顱窩的內部本身就能正常反射回聲,造成血液或正常的腦組織不易鑒別有關,而漏診硬腦膜下的出血則可能與顱骨遮擋和聲窗受限有關。
綜上所述,顱腦超聲檢測的方法對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疾病可以進行有效的診斷。同時,針對顱腦內部一些早期的細小的病變進行早期的診斷,準確性高,是目前新生兒顱內出血診斷的首選方法。
總而言之,顱腦超聲檢查是一種可以有效的診斷出新生兒顱內出血疾病的方法。該方法診斷效果良好,診斷的結果準確,能夠符合診斷的要求和需要,是今后可以大量采用的診斷方式。
參考文獻
[1]段雅琦,丁桂春,黃曉玲,崔麗麗.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床旁超聲診斷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12):5248-5251.
[2]宋慧芳,李曼,任艷.超聲檢查在新生兒顱腦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3(6):710.
[3]周艷.新生兒顱內出血超聲表現及預后分析[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1):39-41.
[4]崔蕾,高阿寧,程莉莉.顱腦超聲診斷新生兒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108例價值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3(5):540-541.
[5]王曉燕.超聲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