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目的:分析鎖定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2007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8例股骨遠端骨折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例,對照組給予普通接骨板內固定治療,觀察組給予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結果:術后1年膝關節功能情況,對照組總優良率為71.43%;觀察組為100.00%(P<0.05);骨性愈合時間、股骨髁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為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14%,對照組為28.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鎖定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療效滿意。
【關鍵詞】股骨遠端骨折;鎖定鋼板
股骨遠端骨折是臨床難治骨折之一[1-2],骨折后多呈現粉碎性、不穩定性,常常累及膝關節面,若治療不當,容易出現并發癥因此手術方法的選擇非常重要。我院對收治的28例股骨遠端骨折病例,采用鎖定鋼板治療,效果較好。
資料與方法
資料:2007年1月~2013年6月收治28例股骨遠端骨折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例。觀察組14例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47.52±4.27歲;骨折分型,A型3例,B型4例,C型7例;交通事故6例,高處墜落4例,老年人骨質疏松4例。對照組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46.72±3.59歲;骨折分型,A型4例,B型3例,C型7例;交通事故6例,高處墜落5例,老年人骨質疏松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對照組給予普通接骨板內固定治療。觀察組常規麻醉后,在股外側行切口,暴露股骨下段、內外髁,整復關節面,用克氏針作臨時固定。選用鎖定型髁鋼板從股骨內、外髁固定碎骨塊,C臂機下檢查骨折復位內固定滿意后關閉切口。對照組患者常規麻醉后,在C臂機透視下復位,取股骨大轉子上方3~5cm切口,用導向器定位,將導針插入股骨頭中央,選定接骨板用持骨器固定,鉆孔,擰入螺絲釘。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輸入SPSS 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結果
兩組術后1年膝關節功能情況:術后1年膝關節功能情況,觀察組14例,優5例(35.71%),良2例(14.29%),中7例(50.00%),差0例(0.00%),總優良率為100.00%;對照組14例,優2例(14.29%),良3例(21.43%),中5例(35.71%),差4例(28.57%),總有良率為71.43%,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67,P<0.05)。
兩組術中及術后指標的比較: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功能鍛煉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97、1.21、0.57、0.69,P>0.05);骨性愈合時間、股骨髁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為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5、4.97,P<0.01)。
并發癥情況:觀察組14例中,發生并發癥1例,發生率為7.14%,其中外展活動受限1例;觀察組14例中,發生并發癥4例,發生率為28.57%,其中外展活動受限1例,感染1例,骨折移位1例,膝關節屈曲畸形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19,P>0.05)。
討論
股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普通接骨板內固定由于比較經濟,臨床常用,尤其適用于神經有損傷者。其缺點是手術過程中和術后內固定取出過程中,乏止血帶使用的條件,不容易避開神經,容易造成神經損傷。鎖定鋼板系統符合生物力學觀點,不依賴于骨和鋼板界面的摩擦力來完成對骨的壓力,其鋼板完全不與骨面接觸,其鋼板與螺釘之間形成穩定得角度,使穩定性更好,且可以減少對軟組織的剝離,不破壞骨折區的血運,使骨折愈合能力增加[3-4]。其螺釘長度的選擇符合生物固定遠原理,可減少并發癥。
本組中對照組的骨性愈合時間、股骨髁間骨折愈合時間較觀察組明顯延長,觀察組術后1年關節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鎖定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較普通接骨板內固定治療有更好的療效。但是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雖然低于照組,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組患者例數較少有關。
總之,鎖定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可以增加骨折愈合能力,促進關節恢復,減少并發癥,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王林,陳軍,李浩,等.鎖定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J].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10,7(6):336-337.
[2]許冰,周林軍,譚均,等.股骨遠端解剖型鎖定銅板治療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J].四川醫學,2011,32(4):554-555.
[3]陳新,閆旭,王凱,等.微創穩定系統和解剖鋼板治療股骨遠端復雜骨折的對比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0,33(3):260-264.
[4]陳鏡潮,陳惠鋒.三種不同方法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療效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