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
【摘要】目的: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效果的評價。方法:選擇2011年2月~2013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3個月,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患者用藥前后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多數患者服藥期間閉經,貧血癥狀得到控制,血紅蛋白提高,內分泌正常。結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效果比較好,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劑量米非司酮;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效果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是婦女卵巢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其他因素導致功能衰退而引發的疾病,患病群體多為40~55周歲的女性[1-3]。發病過程中會造成患者出現出血、貧血性休克等病狀。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基本原則是對患者進行先止血,然后逐步誘導或采用其他醫學方式使患者過渡至絕經期[4-5]。例如對患者施以刮宮治療、性激素治療、子宮切除等方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米非司酮的主要功效是抗孕激素,因此,在進行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時采用米非司酮抑制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現將我院在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治療過程和結果做如下總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次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患者均為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共計112例。患者年齡分布不均,為40~55周歲之間,平均年齡46.5周歲,患病過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現過貧血病狀,經我院檢查并記錄,112例患者的血紅蛋白平均值為70.2g/L,誤差值為1.3g/L。對參與本次醫學實驗的患者均滿足以下標準:①超過一年的時間未注射或口服過激素類藥物。②對米非司酮無過敏反應或其他重大不良反應。③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參與。④經過B超等相關檢查,患病患者均為子宮內膜增長過長引起子宮出血。⑤排出患者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變等器質性疾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予以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
治療方法:對上述112例患有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的患者進行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藥物服用劑量及用法如下:選用上海制藥廠產生產的米非司酮,規格為25mg/片,每天服用1片,服用方法為,睡前口服。以3個月為1個療程。在治療期間,每隔1個月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驗。檢查項目包括FSH、LH、P、肝功能等,同時還對患者進行B超監測,通過上述檢查,了解患者在用藥過程中病情的變化。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圖標分析:對112例患者施以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的方式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經過對患者用藥前后血清內分泌水平的變化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
根據上表可知,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過程中FSH、LSH、T值的變化有無明顯變化。但P治標的下降現象顯著,PRL指標也有一定的下降現象。通過對T、PRL進行統計,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前后子宮內膜厚度變化:在患者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過程中,對患者定期進行B超監測,觀察患者用藥前后子宮內膜厚度的變化。112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的平均值分別為,1.4cm、0.7cm、0.6cm,測量誤差分別為0.3cm、0.1cm、0.1cm。可知,用藥前后,患者子宮內膜變化顯著,米非司酮在降低子宮內膜厚度治療上的藥效極為明顯。同時,統計用藥前后患者子宮內膜厚度變化,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上述112例患有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患者在施以小劑量米非司酮的治療過程中,均為閉經狀態,米非司酮效果顯著。治療結束后通過對112例患者進行用藥隨訪7~10個月發現,上述患者中有84例在停藥后閉經,百分比為72%;有9人在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現月經現象,但月經稀少且經期延長,百分比為8%;有14人停藥一段時間后月經重新出現且經期固定。另外,還有5例在停藥4個月后病情重新發作,陰道出現出血現象。在病情復發的5例患者中,有3例重新到我院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方式,治療效果明顯。
藥物不良反應:小劑量米非司酮藥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我院在對上述112例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的過程中,有40例患者出現潮熱、多汗等癥狀。經過檢測,米非司酮對肝臟、腎等器官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統計P>0.05,無統計學意義。
討論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是患者生殖系統出現病變引起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過程中有出血量大、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同時,發病過程中極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貧血、休克等現象,為患者帶來了極大心理負擔和生理痛苦[6]。米非司酮是由法國一制藥公司在上世界八十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抗孕激素藥物。其要用機理為,作用于人體的下丘腦,影響人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從而使得血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出現障礙,還能作用于人體垂體器官,直接阻礙血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釋放從而阻礙卵泡的發育[7]。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在人體內還可以進入卵巢顆粒細胞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卵巢中顆粒細胞的死亡,進一步使得用藥者出現閉經的現象。
通過上述對分析可知,小劑量米非司酮在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上的效果極為明顯,不論是止血效果還是促進患者閉經效果相比于其他藥物都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小劑量米非司酮的不良反應小,服用安全也使得其是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的首選藥物。
參考文獻
[1]倪娜,張安紅,凌玲.去氧孕烯炔雌醇聯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子宮內膜、血清激素的影響.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6).
[2]王榮.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治療.中外健康文摘,2013(7).
[3]張玉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山西醫藥雜志,2011(6).
[4]陳華.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觀察.健康之路,2013(1).
[5]楊蘭英.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61例效果分析.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2(12).
[6]馮雪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7例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3(20).
[7]王海燕.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6例臨床觀察.當代醫學,2011(22).
【摘要】目的: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效果的評價。方法:選擇2011年2月~2013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3個月,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患者用藥前后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多數患者服藥期間閉經,貧血癥狀得到控制,血紅蛋白提高,內分泌正常。結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效果比較好,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劑量米非司酮;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效果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是婦女卵巢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其他因素導致功能衰退而引發的疾病,患病群體多為40~55周歲的女性[1-3]。發病過程中會造成患者出現出血、貧血性休克等病狀。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基本原則是對患者進行先止血,然后逐步誘導或采用其他醫學方式使患者過渡至絕經期[4-5]。例如對患者施以刮宮治療、性激素治療、子宮切除等方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米非司酮的主要功效是抗孕激素,因此,在進行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時采用米非司酮抑制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現將我院在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治療過程和結果做如下總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次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患者均為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共計112例。患者年齡分布不均,為40~55周歲之間,平均年齡46.5周歲,患病過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現過貧血病狀,經我院檢查并記錄,112例患者的血紅蛋白平均值為70.2g/L,誤差值為1.3g/L。對參與本次醫學實驗的患者均滿足以下標準:①超過一年的時間未注射或口服過激素類藥物。②對米非司酮無過敏反應或其他重大不良反應。③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參與。④經過B超等相關檢查,患病患者均為子宮內膜增長過長引起子宮出血。⑤排出患者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變等器質性疾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予以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
治療方法:對上述112例患有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的患者進行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藥物服用劑量及用法如下:選用上海制藥廠產生產的米非司酮,規格為25mg/片,每天服用1片,服用方法為,睡前口服。以3個月為1個療程。在治療期間,每隔1個月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驗。檢查項目包括FSH、LH、P、肝功能等,同時還對患者進行B超監測,通過上述檢查,了解患者在用藥過程中病情的變化。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圖標分析:對112例患者施以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的方式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經過對患者用藥前后血清內分泌水平的變化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
根據上表可知,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過程中FSH、LSH、T值的變化有無明顯變化。但P治標的下降現象顯著,PRL指標也有一定的下降現象。通過對T、PRL進行統計,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前后子宮內膜厚度變化:在患者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過程中,對患者定期進行B超監測,觀察患者用藥前后子宮內膜厚度的變化。112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的平均值分別為,1.4cm、0.7cm、0.6cm,測量誤差分別為0.3cm、0.1cm、0.1cm。可知,用藥前后,患者子宮內膜變化顯著,米非司酮在降低子宮內膜厚度治療上的藥效極為明顯。同時,統計用藥前后患者子宮內膜厚度變化,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上述112例患有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患者在施以小劑量米非司酮的治療過程中,均為閉經狀態,米非司酮效果顯著。治療結束后通過對112例患者進行用藥隨訪7~10個月發現,上述患者中有84例在停藥后閉經,百分比為72%;有9人在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現月經現象,但月經稀少且經期延長,百分比為8%;有14人停藥一段時間后月經重新出現且經期固定。另外,還有5例在停藥4個月后病情重新發作,陰道出現出血現象。在病情復發的5例患者中,有3例重新到我院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方式,治療效果明顯。
藥物不良反應:小劑量米非司酮藥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我院在對上述112例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的過程中,有40例患者出現潮熱、多汗等癥狀。經過檢測,米非司酮對肝臟、腎等器官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統計P>0.05,無統計學意義。
討論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是患者生殖系統出現病變引起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過程中有出血量大、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同時,發病過程中極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貧血、休克等現象,為患者帶來了極大心理負擔和生理痛苦[6]。米非司酮是由法國一制藥公司在上世界八十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抗孕激素藥物。其要用機理為,作用于人體的下丘腦,影響人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從而使得血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出現障礙,還能作用于人體垂體器官,直接阻礙血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釋放從而阻礙卵泡的發育[7]。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在人體內還可以進入卵巢顆粒細胞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卵巢中顆粒細胞的死亡,進一步使得用藥者出現閉經的現象。
通過上述對分析可知,小劑量米非司酮在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上的效果極為明顯,不論是止血效果還是促進患者閉經效果相比于其他藥物都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小劑量米非司酮的不良反應小,服用安全也使得其是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的首選藥物。
參考文獻
[1]倪娜,張安紅,凌玲.去氧孕烯炔雌醇聯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子宮內膜、血清激素的影響.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6).
[2]王榮.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治療.中外健康文摘,2013(7).
[3]張玉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山西醫藥雜志,2011(6).
[4]陳華.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觀察.健康之路,2013(1).
[5]楊蘭英.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61例效果分析.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2(12).
[6]馮雪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7例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3(20).
[7]王海燕.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6例臨床觀察.當代醫學,2011(22).
【摘要】目的: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效果的評價。方法:選擇2011年2月~2013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3個月,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患者用藥前后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多數患者服藥期間閉經,貧血癥狀得到控制,血紅蛋白提高,內分泌正常。結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效果比較好,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劑量米非司酮;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效果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是婦女卵巢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其他因素導致功能衰退而引發的疾病,患病群體多為40~55周歲的女性[1-3]。發病過程中會造成患者出現出血、貧血性休克等病狀。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基本原則是對患者進行先止血,然后逐步誘導或采用其他醫學方式使患者過渡至絕經期[4-5]。例如對患者施以刮宮治療、性激素治療、子宮切除等方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米非司酮的主要功效是抗孕激素,因此,在進行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時采用米非司酮抑制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現將我院在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治療過程和結果做如下總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次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患者均為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共計112例。患者年齡分布不均,為40~55周歲之間,平均年齡46.5周歲,患病過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現過貧血病狀,經我院檢查并記錄,112例患者的血紅蛋白平均值為70.2g/L,誤差值為1.3g/L。對參與本次醫學實驗的患者均滿足以下標準:①超過一年的時間未注射或口服過激素類藥物。②對米非司酮無過敏反應或其他重大不良反應。③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參與。④經過B超等相關檢查,患病患者均為子宮內膜增長過長引起子宮出血。⑤排出患者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變等器質性疾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予以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
治療方法:對上述112例患有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的患者進行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藥物服用劑量及用法如下:選用上海制藥廠產生產的米非司酮,規格為25mg/片,每天服用1片,服用方法為,睡前口服。以3個月為1個療程。在治療期間,每隔1個月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驗。檢查項目包括FSH、LH、P、肝功能等,同時還對患者進行B超監測,通過上述檢查,了解患者在用藥過程中病情的變化。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圖標分析:對112例患者施以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的方式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經過對患者用藥前后血清內分泌水平的變化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
根據上表可知,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過程中FSH、LSH、T值的變化有無明顯變化。但P治標的下降現象顯著,PRL指標也有一定的下降現象。通過對T、PRL進行統計,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前后子宮內膜厚度變化:在患者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過程中,對患者定期進行B超監測,觀察患者用藥前后子宮內膜厚度的變化。112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的平均值分別為,1.4cm、0.7cm、0.6cm,測量誤差分別為0.3cm、0.1cm、0.1cm。可知,用藥前后,患者子宮內膜變化顯著,米非司酮在降低子宮內膜厚度治療上的藥效極為明顯。同時,統計用藥前后患者子宮內膜厚度變化,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療效:上述112例患有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的患者在施以小劑量米非司酮的治療過程中,均為閉經狀態,米非司酮效果顯著。治療結束后通過對112例患者進行用藥隨訪7~10個月發現,上述患者中有84例在停藥后閉經,百分比為72%;有9人在停止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現月經現象,但月經稀少且經期延長,百分比為8%;有14人停藥一段時間后月經重新出現且經期固定。另外,還有5例在停藥4個月后病情重新發作,陰道出現出血現象。在病情復發的5例患者中,有3例重新到我院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方式,治療效果明顯。
藥物不良反應:小劑量米非司酮藥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我院在對上述112例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的過程中,有40例患者出現潮熱、多汗等癥狀。經過檢測,米非司酮對肝臟、腎等器官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統計P>0.05,無統計學意義。
討論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是患者生殖系統出現病變引起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過程中有出血量大、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同時,發病過程中極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貧血、休克等現象,為患者帶來了極大心理負擔和生理痛苦[6]。米非司酮是由法國一制藥公司在上世界八十年代研制出的具有抗孕激素藥物。其要用機理為,作用于人體的下丘腦,影響人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從而使得血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出現障礙,還能作用于人體垂體器官,直接阻礙血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釋放從而阻礙卵泡的發育[7]。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在人體內還可以進入卵巢顆粒細胞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卵巢中顆粒細胞的死亡,進一步使得用藥者出現閉經的現象。
通過上述對分析可知,小劑量米非司酮在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上的效果極為明顯,不論是止血效果還是促進患者閉經效果相比于其他藥物都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小劑量米非司酮的不良反應小,服用安全也使得其是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疾病的首選藥物。
參考文獻
[1]倪娜,張安紅,凌玲.去氧孕烯炔雌醇聯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子宮內膜、血清激素的影響.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6).
[2]王榮.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治療.中外健康文摘,2013(7).
[3]張玉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山西醫藥雜志,2011(6).
[4]陳華.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觀察.健康之路,2013(1).
[5]楊蘭英.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61例效果分析.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2(12).
[6]馮雪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7例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3(20).
[7]王海燕.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6例臨床觀察.當代醫學,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