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暉
【摘要】探討胸痹心痛的中醫治療及護理。方法:觀察98例胸痹心痛患者,對其實施穴位貼敷治療及中醫辨證施護。結果:有效92例,減輕2例,無效4例,有效率95.9%。結論:中藥穴位貼敷及中醫辨證施護治療胸痹心痛療效顯著。
【關鍵詞】胸痹心痛;穴位貼敷;辯證施護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現代醫學中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可屬本證范疇。多由勞累、飽餐、寒冷及情緒激動而誘發,亦可無明顯誘因或安靜時發病。西醫治療胸痹心痛多采用舌下含化或注射藥物,而中醫常配合中藥及針灸、穴位按摩等技術,均可促進疾病的康復。近年來我院心病科采用本科自制中藥泥敷貼膻中、心腧等穴對胸痹心痛進行治療,配合中醫理論辨證施護,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98例病人中,男72例,女26例;年齡34~73歲,平均51歲;病程2個月~21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胸痹心痛的診斷。
治療方法:將中藥白芷、赤芍、川穹各2份,桃仁、紅花、乳香、沒藥、附子、白蘚皮、地膚子各1份混在一起磨成粉,取少許的藥粉用適量冰片、生姜汁、陳醋調成藥餅,大小、厚薄同兩分錢硬幣,平攤在一次性穴貼上,然后貼敷在膻中、心腧、至陽、內關等穴位上,保留4~6小時,1次/日,疼痛緩解改為每周1~2次,1個月為1療程。
療效標準: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治愈:癥狀消失,心電圖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②好轉: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間歇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③未愈:主要癥狀及心電圖無改變[1]。
結果
98例病人經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施護方法,并與醫生治療同步,治愈92例,好轉2例,無效4例。
討論
一般護理:①嚴密觀察病人胸悶心痛發作的時間、性質、程度,部位,注意監測心率、心律,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觀察血壓、脈搏、體溫的變化,必要時定時測試并記錄。本病常于夜間發作,要加強巡視病房,以及時發現病情變化。②清淡易消化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切勿努責,以免誘發心痛。病人便秘時應及時給予通便治療和護理。如外用甘油栓、開塞露,或口服麻仁潤腸丸,或每天飲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腸等方法協助排便。
辯證施護:①心血瘀阻型:癥見胸部刺痛,痛定失處,入夜加重,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心悸,時作時止,日久不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或結代。護理:取穴膈腧、通里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此型多因情志不遂而誘發,故情志護理尤為重要,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情緒穩定,利于氣血條達。因胸痛入夜為甚,應加強夜間的巡視觀察 ,如發現病情變化速告訴醫生并配合救治。中藥宜熱服,以利活血化瘀,溫陽補氣。飲食宜清淡,食薤白粥、桃仁粥,以行氣開郁。②痰濁內阻型:癥見胸悶如空而痛,氣短喘促,多形體肥胖,肢體沉重,脘痞、痰多口黏、舌胖嫩、苔濁膩、脈滑。護理:取穴膻中、豐隆穴位貼敷治療。飲食宜素食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煙酒,以免助濕生痰。肥胖病人應限制飲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體重,減輕脾胃負擔;可進食薏苡仁粥,羅卜粥以起到化痰開竅之功。對咳嗽痰多者,應定時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以豁痰除瘀。③心腎陽虛型 癥見胸悶憋氣,甚則胸痛徹背,心悸自汗,動則更甚,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酸無力,下肢水腫,舌質淡津、苔白膩,脈沉細遲。護理:取穴氣海、足三里、腎俞、三陰交、關元穴位貼敷治療,原則為補益陽氣,溫振心陽。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待癥狀緩解后再適當活動。飲食宜高蛋白、高維生素,可食用桂圓、人參等,忌辛辣油膩食物及煙酒。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出現神志不清,手足冰冷等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④氣陰兩虛型:癥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疲乏無力,倦苔懶言,面色少華,頭暈目眩,遇勞則甚,舌質紅,脈細無力結代。護理:取穴氣海、足三腎俞、三陰交、關元穴位貼敷治療。以休息為主,體力允許適當活動,活動量以不引起心痛發作為度。飲食宜予補氣養陰之品,如紅棗、蓮子、桂圓、蛋類等。
中醫認為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里,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2]。本科穴位貼敷中藥有通溫胸陽、活血止痛、舒肝理氣等作用,可以促使心脈通暢,達到止痛目的。根據不同的證型取穴達到整體調節,來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環來增加心臟功能。在穴位貼敷的基礎上,重視辯證飲食、情志調護,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
[2]吳桂華.穴位貼敷的臨床實驗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