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肇鵬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等特點。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當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兒童的發展需求,采取多樣的活動方式,有效的活動策略,使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得到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如下教學策略。
一、故事法: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小學生比較喜歡聽故事,用故事作為教學的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品德現象,因此,用故事作為輔助手段對學生進行品德的教育,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時,教師生動地講述了《胡蘿卜?搖?搖?搖蛋?搖?搖?搖咖啡》的故事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總結。教師問:“老師剛才講的故事中,胡蘿卜生的時候是硬的,煮完后卻變得那么軟,甚至都快爛了;生雞蛋是那樣的脆弱,蛋殼一碰就會碎,可是煮過后連蛋白都變硬了;咖啡豆沒煮之前也是很硬的,雖然煮了一會兒就變軟了,但它的香氣和味道卻溶進水里變成了可口的咖啡。同學們,你們覺得自己像它們之中的哪一個?”剛開始,學生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云,但通過小組討論,他們明白了這個故事的寓意。其實老師想問的是,面對生活的煎熬,你是像胡蘿卜那樣變得軟弱無力,還是像雞蛋那樣變硬變強,抑或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損而不墮其志,無論環境多么惡劣,都向四周散發出香氣,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圍所有的人?
這些情節生動的故事是引領學生認識生活,細致地了解生活的好方法,通過講、辯等方式進一步深入探討面對生活中挫折的態度,激起學生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樹立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人生觀。
二、對比法:明辨是非識別善惡
對比是分辨是非,識別美丑、善惡的最佳方法。在《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教學中,對比手法省時、有效、直觀,是進行品德教學常用的教學手段。
如《走出煩惱》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煩惱,它常常讓我們心情憂郁,你們能說說,當你們遇到煩惱時,是怎樣解決的嗎?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下面,有兩位小朋友也想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咱們一起來聽一聽。邊聽邊想:他們倆誰的想法好?請說明理由。
(課件1出示)同學們,大家好,我是萌萌。一說到煩惱,我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前幾天,我跟我的同桌因為座位的事吵了一架,還有這幾天,我感覺別的同學也不理我。愁得我吃不好,睡不好,學習也走神。我一個人感到孤單,心里想,既然他們不理我,我也不理他們。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同學們幫我想想辦法吧!
(課件2出示)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亮亮,提起煩惱,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關鍵是看自己怎樣對待這些問題。前天上午,第二節下課的時候,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媽媽給我新買不久的褲子摔破了一個大洞,腳上還流血了,當時我心里挺難受的,但又一想,這也不錯嘛,現在正流行穿破洞的褲子,這可是一種時尚啊!心里舒服多了。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萌萌的做法好,還是亮亮的想法好?為什么?
這一環節的設計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對待煩惱的態度,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然后,借助準備的材料,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交流知道,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生活才會微笑著向你招手。
三、討論法:思維沖擊印象深刻
只有學生親自發現、親自探究的感知才能夠成為學生內化的品質。在品德與生活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思維辯駁、碰撞,從而得到心理、道德層面上的認同與感化。
如《吃穿住話古今》教學片段。
師:吃穿住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呢?讓我們一起去考察吧。(學生暢所欲言,談變化)
師:你們可曾知道,我們的生活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小組討論)
師:同學們說的對,從古至今,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奮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大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變化。同學們,放開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共同來設想一下,未來還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討論中,學生進行了思維的重組,能針對生活中的變化進行詳細地闡述,感受生活的變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這堂課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演繹法:演中體悟快樂學習
演繹法十分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小學生見識面較窄,但愛說愛演,通過演繹道德事件或者生活事件,有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道德的存在與它的重要性。
如《汗水換來的快樂》教學片段。
1. 引導談話。師:同學們,你們擁有過快樂嗎?你是怎樣獲得快樂的呢?
2.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進行小組合作,開展《左手運動會》。
3. 請參加比賽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請獲得冠軍的小組發表自己的感言。
4. 小結:請學生談談此時心中的快樂,為什么感到快樂。
這種演繹情境中的主人公的做法,讓學生進入了情境,同時也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感知與表達能力,讓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到,快樂是建立在付出了努力的基礎上的,讓學生在愉快的角色演繹中獲得了知識,得到了感化。
五、換位法:互換角色理性感知
換位思考,就是讓學生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事情,分辨是非。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學會從高處看事情的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教學《我愛我的家》中“談談我的煩惱”一節時,當孩子們暢所欲言自己的煩惱后,讓孩子們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么做?鼓勵孩子們用恰當的方法與父母交流,以解決生活中的煩惱。
此外,我們還可以采用游戲法、活動法、情境法等方式引領孩子們了解生活,走進生活,學會生活中的知識,掌握生活中的技巧,學會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簡單的事件,使兒童的生活更加有序、積極、陽光。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洋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