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蘭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我們崇尚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于是,小小的我也曾在作文本上寫下理想——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總是有人問我:你為什么那么會寫?你的課為什么上得那么輕松?學生還學得不錯!我想說,我的夢想之所以能真正揚帆起航并取得小小的成果,離不開四個平臺的搭建,或者說是幫助我成長的四個法寶。
悅讀書,讓精神世界飽滿豐盈
我的廣泛閱讀是從中學時代開始的,這都得益于我在集美中學圖書館當了六年的學生義務管理員。我一直很感恩集美中學的這項學生義務管理員制度,這讓作為寄宿生,沒有閑錢買書的我,只要付出點課余勞動,就能比別的同學更有條件、更有機會開展閱讀。從此,閱覽室、借書室成了我經常待的地方。
我覺得,世界名著一定要讀,因為名著集世界精華、各國薈萃,是培養個人文學素養的最有力渠道,文學底蘊就是這么積淀來的;報紙雜志也要讀,這是我們了解外界的窗口,為我單純的學習之余注入新鮮的血液。這些書籍和報刊都是滋養心靈,陶冶情操,進而培養語感,提升素養的精神食糧。我發現,我的知識面在不斷的閱讀中拓寬了,眼界開闊了,書卷氣也濃了,成了學校里那個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學生。
除了這兩類,教育教學類的書更要讀。但遺憾的是,真正教育教學類的書,我反而讀得不夠——這其實也是制約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硬傷。最為薄弱的當屬課程理論和哲學著作這方面的書,我看得比較少,以至于自己感覺在處理教材的時候,還不能從深層次上把握文本的內涵,思考問題的視野也還不夠開闊,這是今后要花力氣彌補的。
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飽讀詩書的人,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優秀語文教師,必須要多讀書。
愛學生,讓教師角色外延無限
猶記得前年參加廈門市市級骨干教師培訓時聽了福州市臺江區第三小學陳銘校長的一次講座。陳銘校長對我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好老師嗎?”當時我心里就在想,如果陳校長提問到我,我就要這么回答:“我的辦公桌上常常會有糖果、巧克力之類的小玩意兒;我女兒的小玩具很大一部分是我班上的學生悄悄給她的;我的生日他們牢牢記在心里,并且尋思著在生日那天給我驚喜;畢業了,他們用卡紙做了一個很大的愛心,上面簽滿了全班同學的名字和祝福;中學作業不會做,他們還會打電話發信息求助于我。我想,這些小細節就足以滿足我作為一個好老師的要求了吧?真的,作為老師,我感到自己很幸福。
我常想,我為什么能收獲這么多細小的感動?我也會生氣,也會狠狠地批評學生,甚至有時是班級里的母老虎。可他們為什么還是如此愛我、敬我?是的,是因為我真心愛他們,不僅把他們當學生,更把他們當孩子,他們能感受到我的付出,不僅是教學上的付出,還有生活上的關心,為人處世上的潛移默化。在我的心里,教師不單只有一種角色定位,而是良師益友,甚至是親人。我不單單對學生如此,對學生家長也是如此。相信以誠相待,我們收獲的將是滿滿的感動與幸福。
多開課,讓公開課磨礪精彩課堂
很多老師都怕上公開課,原因很簡單,太累了!誠然,承擔一堂公開課,執教者內心要承受許多壓力、許多煎熬。從接受之日起,就得在心里時刻惦記著,努力構思準備著,到處翻閱資料,向同行請教,尋找最佳設計方案,然后試上、修改,再試上,再修改!這一過程被大家稱為“磨課”。在這個“打磨、雕琢”的過程中,我們對教材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越來越靈活,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越來越科學,由最初的完成教案到課堂上的智慧生成,由最初的關注活動形式到關注學生的思維和課堂的內涵。可以說,“磨課”,磨去了執教者的迷茫,磨出了執教者的自信。
我自己也是在公開課的磨礪中成長起來的。從教13年,我數了數自己承擔過的各級各類公開課教學,至少也有三四十次了吧?若說我為什么不怕上,借用賣油翁的話說“無他,熟能生巧”罷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2008年承擔的作文教學比武參賽課。那次我執教的是《我也會寫兒童詩了》,從選題到備課,從試上到修改,從學校上到區賽,再從區賽到市賽,一磨就是兩個多月。說實話,我也感到很累。但看著那么多的同事為了我的課忙前忙后,出謀獻策,我還有什么權利退縮和抱怨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我之力把這件事做好。那次的教學比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僅感恩于領導、同事對我的支持與幫助,更是有感于自己的教學真的上了一個層次!從教案的設計,環節的設置,到教師導語的梳理,真的,我感覺自己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從那以后,我多次承擔省、市級教學比武和研討課,我總是告訴自己,你能行,然后抱著一顆平常心,認真做好該做的每一步!得失不用太放在心上,因為我堅信,功到自然成!
勤思考,讓鍵盤留駐美麗人生
我一直認為,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志。教師的專業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斷的反思。正所謂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我們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常常用這樣的幾個問題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節課,我投入激情了嗎?對教材的解讀,有更恰當的角度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可測嗎?這節課中最難忘的一個細節是什么?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么?如果重新來教這節課,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
反思的深度,往往決定著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活躍在教壇上的大師們,其實也是反思的高手:竇桂梅的《秋天的懷念》開篇,九易其稿;王崧舟的《二泉映月》《只有一個地球》三個版本截然不同;靳家彥的《陶罐和鐵罐》,常上常新,都得益于他們高超的反思能力。大師們對課精益求精的態度,也一直激勵著我要做個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人。
反思一定要與鍵盤為伴。用鍵盤留下文字,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這幾年,學術界比較倡導“敘事研究”,所謂的“敘事研究”,我想,說簡單點,也就是將教育教學中的故事和體會記錄下來。我們日常的反思錄,就是最好的敘事研究的樣本。當然,我的鍵盤記錄下的不僅僅只是教育教學反思,也有我在教育教學中的感悟,或者是孩子成長中的一些趣事,這些都是鍵盤為我留駐的美麗人生的一大佐證!
期冀——讓夢自由飛翔
冰心先生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教育也是如此。從教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而我,也調入新的一所學校迎接著新的挑戰。14年來,我幸福地從事著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幸福地享受著學生的親昵與擁戴。身于幽谷處,孕育蘭花香。我想,無論歲月如何更迭,我會永遠愛我的講臺,愛我的學生,期待事業如花般美麗綻放,讓夢自由飛翔!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