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芬+王敏芳
摘 要:培養不同層次的信息化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信息化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闡述了信息化人才的含義、類型和特點,分析了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若干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信息化人才;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
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人類正從工業經濟社會進入知識經濟社會。與工業經濟不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利用為基礎。知識經濟的發展對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從戰略高度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應變能力、高水平、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就成為我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國家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需要。
一、信息化人才的含義
信息化人才是隨著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發展而形成的一類特殊的人才群體。信息化人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信息化人才是指在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各類人才。狹義的信息化人才是指高等學校培養的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人才,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自動化、信息安全等。
一般來說,信息化人才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宏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是高度復合型人才,以戰略性預測人才為代表,包括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制定者、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者、信息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者等;中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是復合型人才,以信息主管(CIO)為代表,包括行業信息主管、政府信息主管、ERP實施顧問和企業信息主管,也包括系統分析師、系統構架師、項目經理等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微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以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和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為代表,包括硬件設計人才,軟件設計人才,系統集成人才和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及系統運行和維護的人才。由此,信息化人才層次應該是金字塔結構:微觀層次人才處于塔基,宏觀層次的信息化人才處于金字塔的塔頂,中觀層次信息化人才位于中間。
信息化人才應當具備的特點是實踐型、復合型和開放型。所謂實踐型,是指應該具備實際組織和建設信息系統的能力,因為信息系統的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問題,在實施中更需要一定的組織和實際動手能力。所謂復合型,是指在精通信息技術的同時又通曉相關學科的知識。所謂開放型,是指應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是由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變化非常快的特點所決定的。
二、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從1993年起,我國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了信息化進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同時,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不斷受到重視與加強,高校為信息化建設輸入了大批的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國信息產業從業人員中有70%以上來自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培養,這批人才對加快我國信息化進程,推進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不少高校設有計算機科學學院,部分還建立了軟件學院等。
然而,由于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我國成功加入WT0,信息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服務領域的拓展,市場經濟的形成,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國外信息領域的迅速發展,給我國信息事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顯得難以適應要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學、研分割,從信息化人才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缺少系統、全面的預測與規劃。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時,缺乏足夠的協作與溝通,沒能形成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信息化人才發展總體規劃。結果是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信息化人才可能在規模或素質上不能滿足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
(2)信息化人才總量少,人才的戰略儲備不足。2002年9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2002年至2005年)》中稱,到2005年,我國的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國內市場銷售額目標要達到2500億元及80萬人的從業人員規模。然而,據有關統計調查顯示,我國國內企業現有軟件技術開發人員不足40萬人,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100萬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缺口和20萬的軟件人才缺口,從2005年到2009年,中國1T行業將以18.5%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速增長。在信息化發展勢頭的帶動下,我國信息化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已全面啟動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從2004年1月1日起,已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開展信息技術職業資格培訓、繼續教育和在職學歷教育,加快培養一大批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和后備人才,培訓5萬名高級信息技術人才,50萬名中級信息技術人才和500萬名初級信息技術人才。
(3)信息化人才結構不合理。一方面表現在缺乏高端技術專家和復合人才,另一方面表現在也缺乏低端技術人才和熟練技能人才。從教育部關于緊缺人才的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軟件人才結構就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不僅缺乏一大批能從事基礎性工作的“軟件藍領”,更缺乏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軟件金領”。合理的軟件人才結構應該是軟件藍領、軟件工程師、軟件架構分析師并存的金字塔形狀。人才基數由小到大、形成梯次,他們之間的比例應該大致是7∶4∶1。
(4)人才培養模式不盡合理。之所以形成軟件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軟件人才過分缺少等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與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有關。目前,國內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正規院校的學歷教育,并集中在本科階段。
據統計,中國當前軟件從業人員3/4以上來自于全國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計算機與軟件相關專業,來自職業技術學院及各社會培訓機構的軟件從業人員尚不足總數的1/4。而印度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其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與他們的人才培養模式關系不無密切。在印度軟件人才的培養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職業教育,而非學歷教育。在教學方面,采取的辦法是讓學生先從“做”開始,在做的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再以此問題為基點去學習專業理論,在“做中學”。而當前我國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其模式幾乎千篇一律是從理論到實踐。
三、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措施與對策
針對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建議采取的應對策略。
(1)設立研究專項基金,做好國家信息化人才發展戰略的研究和頂層設計工作。以科技部牽頭,科技、教育和信息產業等部門的相關領導、專家參與,以國家科學技術專項基金的方式,長期資助“信息化人才發展戰略”方面的研究工作。站在科技發展和產業需要的高度,對未來5年~20年我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狀況、素質要求、培養體系、管理體系、成長規律、成長環境與動力機制、人才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國外發展狀況等進行研究,以便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權威的、實時的決策依據。
(2)加大信息人才培養力度,提高信息人才數量和質量。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進、持續擴大招生規模的背景下,可進一步提高信息科學技術相關專業招生比例,同時通過建立軟件學院、網絡學院等多種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養數量。在提高人才質量方面,首先,要鞏固完善正規高等教育,強化普通高校信息專業人才教育。以本科生培養為重點,調整課程結構,保證基礎,突出專業重點,重視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高校教學要緊跟“潮流”,加緊在本科生中培養一批具有扎實基礎的應用信息技術類工程師,以適應產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其次,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培養高層次信息人才。在信息教育方面中國已落后于發達國家幾十年,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在信息領域,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人才更是供不應求。但是,我們可以抓住“入世”后國外先進信息技術和教學管理經驗涌入中國的機遇,在信息領域中對碩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的培養加大力度,培養出一大批高層次的信息人才。
此外,高校教學要保持高“新鮮度”和“開放度”,與國外高校、國內外企業緊密合作,進行信息交流溝通。同時還可以聘請業界優秀人才擔任高校兼職教師。
(3)優化信息化人才培養結構。國際范圍內,人才競爭不僅是對人才總量的競爭,更是人才結構優化的競爭。以軟件人才為例,我國正亟須從目前的人才“橄欖型”結構轉變為“金字塔”結構,需要大批工程化實用型的基礎軟件人才,同時還需要具有創新能力,能趕超世界先進技術的高端信息化人才。我國高校應具備發展的眼光、長遠的思路,在培養信息化人才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化信息化人才結構,充分體現人力結構的力量。要從只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向注重多層次、多方位的人才培養轉變。一方面,要注重復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這類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高級信息管理人才,這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管理水平,影響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微觀層次中“低端”人才的培養。要通過引導,使學生樹立從“低端”人才做起的決心,同時要改善實驗室條件,加強實踐教與學,企業聯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培養信息化的應用性人才。
(4)借鑒發達國家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我國信息化人才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信息產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主要分三個層次。①基礎教育:幾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和社區學院的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信息技術系和有關的繼續教育系都設有軟件工程、網絡設計等軟件基礎課程,為本科生提供軟件理論與工程方面的專門知識,為軟件公司培養從事軟件開發與設計方面的人才。②系統理論:高等院校中的研究生教育側重系統軟件理論的教育,為高校的教學和研究以及大公司輸送從事軟件研究和項目人才。③很多大的軟件公司都設有自己的培養部門或中心,它們主要根據市場和公司的需求,培養各個層面的動手能力強的操作和編程人員,學習者不僅可以獲得專業證書,而且可以獲得學位。一些大的軟件公司,為推銷公司產品,還與高校和社區學院合辦培訓項目或委托社區學院代辦培訓項目。此外,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見習生制度是高校與公司的橋梁,高校學生可以利用假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奠定自己的就業基礎,公司則可以通過見習生的才能、人品和工作表現,來選拔人才,拓展公司的實力。
從高校、社區學院、公司到社會構成了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訓網絡,它們都由市場驅動,為社會發展提供就業和服務。雖然高等院校、社區學院和大的軟件公司,都提供學歷和非學歷的信息教育和培訓,相比之下,高校提供的信息教育更寬泛、更具有理論性,培訓機構或中心提供的信息教育更實際、更新穎。它們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又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李曉東.信息化與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2]程軍.宣裕方.加強信息人才培養[J].人才開發,2003(9).
[3]葛道凱.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
2004(1).
[4]張新生,蘇東平.經濟全球化與我國信息人才建設[J].現代情
報,2004(2).
(南京理工大學)
(選自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