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丹清
之所以說再評汪蕩平的戲劇創作,是因為張文剛在他的長文《搭建“凡塵”與“詩意”間的平臺——汪蕩平現代戲劇作品分析與思考》里,已經非常系統而精準地評析了汪蕩平的戲劇。他認為,汪蕩平的作品的主要價值在于引發人們對現代戲劇作品審美定位的思考。而在細讀汪蕩平的作品之后,筆者認為,“接地氣、續傳統、寫人生”是其創作突出特征,也是他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并得以遠播的原因。也就是說,作品的自身藝術表現與感染力把他的作品推向了藝術的高峰。為此,我們的論斷成為張文剛表述的問題的補充與強調。
一、接地氣:描摹時代,展現世俗生活
汪蕩平的創作,起步于中國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份——“文革”期間。這個時期對他的創作肯定是一場歷練,特別是樣板戲的被推崇,給文學愛好者找到一種寫作描摹方式。我沒有考察此時期汪蕩平的生活經歷,此處也只是根據作者介紹的“70年代開始創作”進行的一個推斷。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春天。現實主義的、現代主義的、荒誕的等等現代戲劇不斷攪動著人心,無疑激發了汪蕩平的創作熱情。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汪蕩平劇作選》,是汪蕩平三十余年創作的重要收獲。
劇作家汪蕩平在常德當代劇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也就是說他是常德乃至湖南、中國當代非常杰出的劇作家之一。他的《桃花汛》、《紫蘇傳》、《世紀風》的晉京公演和獲獎,充分顯示了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之高。可以說生活經歷、深入生活,避開書齋創作,促成了他的創作成功。文藝創作受大眾喜愛,關鍵在于他描摹時代,展現世俗生活,讓作品真正接地氣。
他的作品更多地展現與時代共進的問題。《青橄欖》、《離婚也精彩》等展現改革開放后變遷社會中的百姓生活與態度,特別把一場離婚寫得那么富有人情味。歷史劇的創作脫開了人們一貫借古喻今的方式,細細表現了人物生活,即使《蔣翊武》這種表現革命人士的作品,也是生活氣息濃郁。
展演世俗生活,除開貼近時代,表達普通人的生活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符合身份的民間俗語與方言的大量運用。
在形式上他怎樣接地氣?在于貫通生活,他在現代劇作中大量使用了常德有生活氣息的方言土語,用于對話之中,體現濃郁的常德特色和地方特性。關于地方語言給文學的魅力,作家周立波是突出代表,在20世紀40至60年代引起廣泛爭議,“方言寫作為什么會引起爭議?”“如何看待方言寫作?”等問題被熱烈地討論著。作為回應,周立波這樣說“要不是采用在人民的口頭上天天反復使用的生動活潑的、適宜于表現實際生活的地方性的土話,我們的創作就不會精彩,而統一的民族語言也將是空談,或是只剩下干巴巴的幾根筋。”這些話當然有些偏頗,即太絕對化,但終究說明大眾語言來自廣大群眾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接上了地氣。從全國視域上看,土語的存在在閱讀和傳播上都會產生困難,也可以說是民間最原始的語言,交流的活力已經不夠,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很恰當地表述和摹寫一些東西。《桃花汛》、《雨荷》、《青橄欖》、《離婚也精彩》、《世紀風》等作品中的對話,引用了大量方言與民間俗語,如“莫聊騷”、“莫扯邪”等,表現了世俗生活的樂趣。《雨荷》、《青橄欖》等中的人物語言,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正是構成戲劇能夠讓地方民眾喜愛的重要因素。同時,語言在交流中得以相互滲透。因此,大劉、憨胖、丑丫頭等能夠運用政策性的語言,如“引進”、“經濟警棒”、 “辯證法”、“下崗”等新名詞成了口頭禪;而童干部他們,也喜歡說“精打光”、“結了秋北瓜”等常德方言。一些詞匯雖然外鄉人不太懂,但它們卻是能夠恰當表達意思的最好選擇。
眾所周知,方言口語和普通話是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一個具有民間性,一個具有現代性。汪蕩平的選擇,正好讓他的戲劇在語言因素上排進了獨具特性之列。行文至此,我們形成這樣一種思路:不僅從其現代戲劇創作“取巧”形式看,而且從文學關注民生出發,他的創作仍然具有強烈的共時和歷時意義。把握生活,把握身邊,永遠是創作生命力凸顯的砝碼。
二、續傳統:尋找源泉,揚棄戲曲藝術
中國現代戲劇有一個重要時期不能避開。1957年7月文藝界和全國一起開始“反右”;1958年開始大躍進,周揚發表《戲劇一定要表現新的群眾時代》的講話,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無產階級文學藝術應采用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同時,現代戲劇家田漢在1956年7月、11月于《戲劇報》分別發表了《必須切實關心并改善藝人的生活》與《為演員的青春請命》,認為黨和政府應該關心藝人生活與工作,使他們各得其所。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之下產生多部歷史劇,諸多的假想必然產生。也就是說,一個歷史人物要在現代背景下附具新意,尺度就很難把握。這樣觀念的相互抵牾成為必然,而更多地關涉作家的個性與追求。
回到汪蕩平的歷史劇創作,我們不難發現,浪漫抒情的個性氣質是溝通“詩人”汪蕩平與主人公心靈的重要因素,而飽滿的情感、詩意的辭藻、抒情的獨白,又是劇作洋溢著濃濃的詩情的根本原因。由于汪蕩平的詩意抒情繼承了戲曲審美的主觀表現原則,它就具有其獨特的風采。這就與外國戲劇強調在矛盾沖突的尖銳中揭示人物情感不同,汪蕩平更注重在矛盾沖突的背景中去展示人物的心靈歷程。過去,中國戲曲不大注重再現事物的實在面貌,而是更多地強調感物詠志,將開掘人物的情感世界放在首位。《紫蘇傳》等圍繞著紫蘇步步近冤展開沖突。《紫蘇傳》更多的是以情緒去結構劇情,在劇情結構中突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活動,以情感的發展牽動劇情的發展。《紫蘇傳》的高潮不是紫蘇的悲劇命運,而是在劇中展現的紫蘇為人帶“春天”引發的真摯情感的奔涌和抒發。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對汪蕩平影響深刻。但很多作家在初期模仿中,會把借鑒的東西變成一種固定模式,進而制約自己創作的創新。無論是歷史劇還是現代劇,汪蕩平借用多種戲曲藝術形式,如花鼓戲、音樂劇、漢劇等,讓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強調藝術的繼承,不追求人為而霸蠻的技術突破,是汪蕩平對傳統藝術的繼承態度。
三、寫人生:提升精神,演繹悲歡離合
我們引用田漢的話語:“從眼睛看到的物的世界,去窺破眼睛看不到的靈的世界,由感覺所接觸的世界,去探知未來的世界。”以此去考察汪蕩平的戲劇創作,可以找到新的理由。由此,我們的評判是,浪漫主義比其它創作方法具有更新、更實在、更深入的表現人生的特征。由于這種觀念的引入,浪漫主義對汪蕩平的戲劇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在并不理想的社會中找到具有詩意的東西,使其思想出現唯美主義傾向;二是重主觀、重抒情使汪蕩平在早期的劇作中蘊含濃厚的詩意;三是汪蕩平吸收新浪漫主義使其作品緊抓“愛”的主旨,進而顯現一種現代人文觀念;四是浪漫主義使其劇作在人物塑造上重抒情而輕心理刻畫。當然,這些,無法剝離他的作品中溶解了濃厚的現實主義的成分。
上述分析,浪漫主義可以推動人的激情,激發精神的提升。汪蕩平的漢劇、花鼓戲、歷史劇等接近生活,描寫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無不表現為一種生活的基調,展示社會生活的變遷。《桃花汛》、《雨荷》、《青橄欖》、《離婚也精彩》、《世紀風》等不是給人提供一個演出的劇本,而是寄托一位劇作家的內心情感,以此傳遞一種精神
這種精神,張文剛把它稱為一種普遍的意蘊,一種超越時空的的魅力,一種向上的自在的精神。《世紀風》給人們展示的是在社會變革時期,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一種艱難抉擇,《桃花汛》舒展著改革的春天的畫卷…‥
汪蕩平的劇作為地方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他也為繁榮常德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今,日益變化的社會生活需要展示,人們也需要藝術的補養,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必須延續。汪蕩平們面臨底層、面臨發展的社會,責任依然。
(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