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梅
[摘 要]秦腔和陜北民歌作為我國古老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給人們美的享受,在民族文化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本文簡潔地對秦腔和陜北民歌做了相關的介紹,探析了演唱形式下,秦腔與陜北民歌的關聯性。
[關鍵詞]演唱形式 秦腔與陜北民歌 關聯性
引言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這些歷史文明的發展中,孕育出了多種多樣的民族特征,其在我國民族文化建設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華夏文明的每一個歷史的篇章中都會有民族藝術所記憶的深深烙印[1]。在我國陜西的關中及陜北地區流行比較廣泛的就是秦腔和陜北民歌,秦腔和陜北民歌有效的反應了我國傳統文化,將秦腔和陜北民歌以演唱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有效的增加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從而更好的傳承下去。
1.秦腔與陜北民歌的基本介紹
1.1秦腔的概述。秦腔,是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在我國陜西地區廣泛流傳。陜西地區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黃河環繞,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秦腔的表演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這些角色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秦腔音樂反映了陜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形成了比較適宜于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在表演傳播中逐漸創造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種以不同的影響,并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1.1.1秦腔的流派。秦腔憑借著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代的稱為東路秦腔,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為西路秦腔,也叫西府秦腔;流行于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勉縣一帶的稱為南路秦腔,也叫漢調恍恍;流行于西安一帶的稱為中路秦腔;流行于禮泉、富平、三原、臨潼一帶的稱為北路秦腔[3]。不同的秦腔流派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東路秦腔代表作有《游西湖》,北路秦腔代表作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南路秦腔代表作有《劉高磨刀》,西路秦腔代表作有《三結義》,中路秦腔代表作有《金沙灘》。
1.1.2秦腔的藝術特點。秦腔所表現出來的及時一種高昂激越、強烈急促的氛圍,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秦腔的歌詞特征表現為民風純樸、性格豪爽,通過秦腔說唱,展現給人們一種別樣的文化風情。秦腔唱腔主要包括板路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4]。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
1.2陜北民歌的概述。陜北,一塊歷史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風水寶地。中原的農耕民族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這一地帶經歷了無數次的碰撞、沖突與整合,最終交融在此。特殊的地域性,讓陜北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陜北民歌、大秧歌、二人臺、說書、道情、榆林小曲這些文藝形式除外,還有剪紙、炕頭獅子等等民間工藝。其中,陜北民歌便是黃土高原文化中一朵絢麗的奇葩,作為一種既原始而又使人感到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不僅是陜北地域文化的真實寫照,更是這塊黃土地上優秀文化發展重要的精神食糧。在陜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陜北民歌,人們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這種演唱形式,不僅表現了在重力勞動下勞動人民的困苦、哀怨,也抒發了苦難生活中勞動人民對愛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陜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1.2.1陜北民歌的流派。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傳統的陜北文化已經演變成陜北民歌,陜北民歌體現出了黃河兒女的壯志豪情,是我國陜北文化的特色。在我國陜北地區,陜北民歌的流派很多,不同的民歌種類反應出了不同的民族風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小調和信天游[5]。小調,是以敘事為主的,有場景,有人物,還有故事情節和細節描寫,能夠形象的展現我國陜北民族文化風情。主要的代表作有《送情郎》、《下樹林》等。而信天游是一種很隨性的創作形式,篇幅較短,人們可以根據陜北不同的風情地貌自由歌唱,只要人們心有所感,都可以亮起嗓子唱起來,這種隨性的民族歌曲語言樸實,節奏鮮明,給人一種濃郁的色彩感,這種風格的民歌代表作有《這么好的妹子見不上面》、《你媽媽打你》等。
1.2.2陜北民歌的藝術特點。陜北民歌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十分的豐富,陜北民歌上承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有著深厚的傳承作用。在我國陜北地區,不同的地區所呈現的文化風情也是多樣的,藍藍天,青青草,廣闊的草原,這里既可以聽到委婉動聽帶有民族風味的民歌,還可以感受陜北兒女們的慷慨情懷。鏗鏘有力的歌聲表達了人們內心的世界,更是為陜北民歌的藝術特點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藝術色彩。動聽的旋律、質樸的歌詞以及獨特的演唱形式讓陜北民歌成為了我國北方最能反映勞動人民的內心世界。陜北民歌有著其獨特的地域特征,人美、山美、氣勢撩人,為我國陜北民歌的發展提供了靈魂力量。
2.演唱形勢下秦腔和陜北民歌的關聯性分析
2.1兩者在唱詞方面的關聯。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慣用的使用十字一句,在陜北民歌中,唱詞結構為兩句體,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十字句為基礎,上句寫景物,下句寫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陜北人的豪放性格。秦腔和陜北格言都屬于我國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秦腔和陜北民歌的唱詞都得到了美化。從文化底蘊上將,唱詞已成為秦腔和陜北民歌等藝術作品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通過唱詞來帶給人們優雅的旋律和戲曲之美。例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歌詞:
咱們革命的力量大發展 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喲紅艷艷
毛主席領導咱們打江山 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喲紅艷艷
用音樂形象地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體現了革命精神的偉大,秦腔和陜北民歌唱詞樸實、山野、堅定,給人們一種感同身受的氛圍,給人們無限的遐想。
2.2兩者藝術風格的關聯。一件藝術創作成熟的標志就體現在這件藝術的藝術風格上。通過藝術風格可以完整的展現出藝術魅力所在,是創作藝術美從內容到形式的一種自然流露。秦腔和陜北民歌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所創造出來的美感和韻律與人們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秦腔和陜北民歌是根據當地的民族地域風情來進行藝術表現的,兩者在藝術風格上,都是土里土氣的民族風情,是陜北地區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6]。這種藝術反應了當地老百姓的情感、追求、愿望。體現了當地人的對生活的追求。秦腔的藝術特點比較豪邁、高亢,這些都源于陜西人們的粗狂性格,陜北民歌的藝術特點簡明、直了,盡管秦腔與陜北民歌在藝術特點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兩者帶給人們的藝術風格和韻味是相同的。秦腔和陜北民歌有著都是我國藝術的形式載體,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脈絡,它所表現的都是地道的陜甘地區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形象,雖然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表現出各自的獨特的風格,但在表現特定的人物性格和歷史事件的旋律應用中有其殊途同歸的類在聯系。
2.3兩者在調式上的關聯性。秦腔唱腔部分分為歡音和苦音,兩種唱腔都是以徵音為調式主音的,在陜北民歌的信天游當中,也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音的構成與秦腔的主音是相似的,兩者主音都是對景物的描寫,通過虛實結構有效的反映出當地人民的民族風情,為我國陜北地區的藝術形式增加了一份新的動力。
3.結語
秦腔和陜北民歌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對于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演唱的形式,能夠讓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從而使得中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秦腔和陜北民歌產生于古代文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是相當豐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秦腔與陜北民歌在發展中不斷升華,在發展的歷史過程,兩者不僅在陜西境內廣泛流傳,對周邊的地區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秦腔和陜北民歌融入和吸納了其它藝術門類的藝術精華,是我國陜西地區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兩者在藝術形式上、唱詞、以及調式上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因此,大力發揚秦腔和陜北民歌在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