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果平
2012年6月,由文化部藝術司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舉辦的首屆“華樂論壇”暨“新繹杯”民族管弦樂作品評獎頒獎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此次活動共有十二首作品獲獎,這次活動是舉辦方經過長期的蘊釀而舉辦的。它的意義重大,已不是一般的評獎,它總結了三十年來的民族管弦樂創作,對今后的民族管弦樂創作的發展和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次獲獎的十二首作品包括:彭修文《秦.兵馬誦》(1984年)、劉文金《長城隨想》(1982年)獲得“特別創作獎”; 何訓田《達勃河隨想》(1982年)、譚盾《西北組曲》(1985年)、金湘《塔克拉瑪干掠影》(1985年)、劉錫津《靺鞨組曲》(1987年)、劉湲《維吾爾風情》(1990年)、郭文景《滇西土風三首》(1993年)、唐建平《后土》(1997年)、劉長遠《抒情變奏曲》(2003年)、趙季平《古愧尋根》(2005年)、顧冠仁《歲寒三友》(2008年)獲得“經典作品獎”。
這次活動限定在1979-2009三十年期間經常上演,活躍在舞臺上,深受群眾歡迎的民族管弦樂作品。1979年是我國政治實行改革開放的開始,國門打開以后西方的各種音樂流派、各種作曲技法、各種美學思想如洪水般地涌向中國,對中國音樂創作以強烈的沖擊。民樂的創作在這一時期最為活躍,以譚盾為首的大批院校作曲家成為新潮音樂的先頭兵。另外有大部分作曲家仍然采用傳統作曲技法進行創作。這兩支隊伍都有強大的陣營,且都有優秀的作品留下。三十年來,理論界、作曲界在傳統與現代作曲技法之間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從這次獲獎作品來看,旋律優美,富有民族特色,并善于巧妙運用西方近現代作曲技法的作品有著較強大的生命力,這類作品很受歡迎,經久不衰,很有可能成為其后創作的風向標。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⑴結束了魚龍混雜的混亂局面;⑵確立民族管弦樂未來的創作方向;⑶開創了新的局面;⑷強調音樂美學思想(理念)對音樂創作的作用。
盡管1979-2009這三十年民族管弦樂創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下面談談青年作曲家在創作方面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作品定位要準確
創作一般分為三種風格:純正的傳統的風格;雅俗共賞的風格(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完全現代的風格。在開始寫作之前,定位很重要。另外要充分作好素材及相關方面的準備。比如:你要寫的題材是否已有經典作品,如果有,你的寫作難度會加大,你就要想法寫出個性,另辟蹊徑。受歡迎的作品一般都有旋律優美,富有民族特色,配器色彩豐富(包括音響造型)等特點。
1、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這句話說起來一點也不過時,它是多種音樂元素最表面的一層,最易察覺,給人印象最深,如能寫出旋律優美,富有民族特色且調式調性色彩豐富的旋律來,可以說作品成功了一半,但在音樂院校旋律寫作似乎強調的不夠,很多人都不愿直面談旋律,如果一談到旋律怕被別人看不起,認為水平低,這種風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猶為突出,另外在作曲界,很多人認為旋律技法寫了幾百年了,好聽的旋律早已被人寫完了,很難再寫出有新意又好聽的旋律來,西方交響樂經過幾百年慢長的發展,各種樂派、各種技法確實已發展到極致,已很難有所突破,但在中國,情況不是這樣,特別是中國民族管弦樂的創作,還有很多很多的題材、元素尚未開發運用,可以肯定地說,再過一百年旋律也可以出新,但一定會越來越難寫,眾所周知,旋律是由音高及節奏組成,他們之間進行巧合,可以組合出千姿百態的曲調。《長城隨想》是劉文金先生的代表作品,這首作品旋律優美,結構嚴謹、寓意深刻,作者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潛心研究京劇及曲藝音樂,并多次到長城觀察體檢,他的成功一是用心,二是觀念、技法正確。《古槐尋根》是趙季平先生的一首非常優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作曲家為了創作,曾三次到山西各地進行收集民歌,體檢生活,尋找靈感,這首作品旋律優美,質樸、親切而感人,它的成功再次說明,只要用心用情進行創作,是可以寫出好的旋律來的。
2、配器: 民族管弦樂的配器由于受民樂構造及聲音特性的制約,只能在常用的調內演奏,在音色的組合上更難調配,但只要深入地學習民樂演奏法就一定能夠組合出新的樂隊色彩,劉文金先生的《節日之夜》譚盾先生的《西北組曲》趙季平先生的《古槐尋根》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節日之夜》是劉文金先生的又一力作,1-5小節為引子,由樂隊全奏奏出。民族管弦樂樂隊由于個性很強,聲音很難融合,特別是場景性的描寫,更是無能為力。1-5小節的引子,最難之處是4只嗩吶的聲部處理,它的音量大、個性強,稍不注意它就會冒出來,作曲家巧妙地把嗩吶安排在低音區,另外用短膜笛、長膜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彈拔樂組及拉弦樂組,云鑼、編鐘,三角鐵去重復它、軟化它,使它融入到樂隊中,整個樂隊音響朦朧而又富有金屬之聲,使人在節日的夜晚產生豐富的聯想,給人耳目一新,這種音響在傳統的民族管弦樂樂隊中是沒有的。《西北組曲》配器有以下幾個特點:⑴.管樂演奏的傳統手法如滑音、剁音、花舌等技法在合奏中的運用(過去主要在獨奏中使用)。⑵.人聲的使用。⑶.高胡、二胡、中胡極限音的快速演奏,笛子、管子、嗩吶極限音滑奏。《古槐尋根》是趙季平先生的一首力作,也是近年來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這首作品引子很長,1-6小節用高胡、二胡Ⅰ、二胡Ⅱ、中胡、大提琴演奏,縱向由4個小七和弦下行級進構成,它的音響古樸、靜謐、意境深遠。高胡、二胡Ⅰ、二胡Ⅱ、中胡、大提琴全部在低把位演奏,高胡在低把位重復二胡Ⅰ,增加了二胡 的亮度,而二胡 使高胡更柔美,中胡略帶鼻音的音色使高胡、二胡的聲音更加融合同時增加了音響的厚度,大提琴則作為低音起音響 的支撐作用,這種音響組合真是妙不可言。如果去掉任何一件樂器或者將音區移高一個八度,這種意境都將破壞,甚至消失,這種寫法具有音響造型的特征,很有創意,稱得上神來之筆。在這里我只是給大家一種提示和啟發,以后的創作還有很多可能性,等待著大家去探索、去發現,希望能起到一舉反三的作用。
二、關于創作中的積累
1.素材的積累
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寫作,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掌握極為重要,中國民歌、戲曲、包括古典音樂極為豐富,要有目的的學習、長期的學習,不能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掌握得越多越透徹越好,這樣的好處是隨時可調用,如這方面不過關創作將是蒼白的、無特色的、缺乏后勁的。
2.技術的積累
“技術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術萬萬不能”,器樂作品的技術性很強,除了掌握好作曲四大件以外,還要不斷地學習古中今外的優秀作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同樣適合于音樂創作,在實際創作中,靈感與技術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相互作用,素材好比是一個金礦,如果你技術不好,盡管你站在金礦上,你也開采不出金子來,反過來說如果你技術好,但沒有礦產資源最后也是白撘。
三.民族管弦樂創作的未來
1.前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社會上弘揚民族文化的良好風氣,學習民族樂器的人逐年增多,有60年的民族管弦樂創作探索經驗,有一大批老、中、青作曲家,這些都是宏偉的民族管弦樂事業的成功基礎。
2.憂慮。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從這次評獎來看,沒有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都是在50歲以上,有一種斷層之感,這不得不令人擔憂。
3.對策。這一問題主要反映出我們的音樂院校專業課程設置上有一些不妥,應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⑴作曲學生一般要求最少要求掌握1-2門民族樂器,且學習不能走過場,在這里我特別想講一講為什么很多民樂作品出自民樂演奏家之手,這是因為他們太熟悉樂器性能了,太熟悉民族民間音樂了,再學一點作曲方面的知識,就能輕松寫出優秀的作品來。
⑵加強對民歌、戲曲教學的力度
⑶在高校成立民歌收集、保護、傳承中心
民族管弦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次評獎我們即要看到成就又要看到不足,深入思考,深入生活,深入中西音樂文化的學習,銳意進取,不斷創作超越,則中國民族管弦樂事業一定能夠更加輝煌,為中華音樂文化建設添磚加瓦,為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再添能量,再奏強音!
(責任編輯: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