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法院
柳安琪
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我國外貿依存度現狀及利弊探析
王 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法院
柳安琪
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低一直是國內專家學者爭論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在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借助于數據研究分析我國外貿依存度變化的特征。我國高外貿依存度的兩個重要成因是加工貿易比重大和“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高外貿依存度對我國來說有利有弊,它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緩解勞動力就業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我國外貿的貧困化增長、貿易摩擦增多等弊端。據此,本文在最后給出了解決我國高外貿依存度的策略。
外貿依存度;貧困化增長;擴大內需
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2012中國外貿形勢報告會”上表示,我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而且貿易摩擦形式不斷地翻新,涉及的產業不斷擴大,發起的國別也不斷地增加。根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受貿易保護措施傷害最重的國家。我國遭受這么多的貿易摩擦本質是因為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和連續十年高于50%的外貿依存度。一般來說,大國的外貿依存度不會太高,美國、日本的外貿依存度都在30%左右,為什么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如此之高?有好多專家學者認為我國高外貿依存度和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外貿結構以及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所承擔的加工裝配角色是分不開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柄雙刃劍,利弊兼具,那么我國這么高的外貿依存度對于經濟發展的利好和弊端又體現在哪些方面?本文將對這些問題一一做出分析。
對外貿易依存度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所占的比重,即:對外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GNP(GDP)×100%,在本文中采用GDP做分母進行計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組織:《國際貿易新教程》,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參與程度和經濟開放程度及本國經濟對于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
一般來說,國際上對于外貿依存度這一指標沒有通用的高低評判標準,一般的解讀是外貿依存度高的經濟體對國際貿易依賴程度高,但在進行判斷時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目前,美國、日本、印度和巴西等四國的外貿依存度在30%左右,法國、英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四國低于50%,而中國與加拿大、德國等三國在50%以上,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貿易額超過了其GDP水平。大國擁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外貿依存度一般較低,小國由于國內市場狹小,資源短缺,往往對于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要高些,相應的外貿依存度就要高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06年世界經濟展望》表明,由于世界貿易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等組織的成立,極大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也使得世界范圍內貿易依存度的普遍上升,這也是分析我國外貿依存度現狀的一個國際大背景。
(一)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1.外貿依存度總體高位。2001年年底中國結束了馬拉松式的入世談判,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極大的便利了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開展國際貿易。由于中國政府積極的對外貿易態度、優惠的外商投資政策、中國廉價優質的勞動力資源,中國對外貿易的進出口總值從2002年起連年不斷攀升。入世后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以年平均22.6%的增速發展著。*數據來源:戴道華:《中國外貿依存度下降說明了什么?》,載于《金融博覽》2013年第5期。分析相關數據可以發現,這10年間我國外貿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幾乎所有年份都超過了50%,2005年、2006年、2007年這三年更是超過了60%,平均依存度達到了53.9%。
2.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變化趨勢。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頭五年即2002年至2006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一直處于上升趨勢(見圖1),從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65.2%;從2007年開始,外貿依存度進入下降階段,到2009年下降到了最低點44.2%,這是因為2008年全世界范圍內遭遇了金融危機,這場最初由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的危機迅速蔓延到了全世界,經歷過這次金融危機后我國的出口額急劇下降;從2010年開始我國對外貿易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外貿依存度又恢復到了50%。另外,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增幅已達三成,這也導致開了對中國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這進一步說明了在當外圍經濟有所復蘇的狀態下,我國2012年的外貿出口依然不樂觀的現實。
(二)我國外貿依存度高的成因。
一般來說,大國的外貿依存度不會很高,況且中國擁有13億人口的龐大國內市場,事實上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高是有其特殊性的。
1.加工貿易比重大導致我國外貿依存度較高。根據貿易方式劃分,國際貿易可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區別如下:第一,從參與貿易的貨物來源角度分析,一般貿易貨物主要是來自本國的要素資源,符合本國的原產地規則;而加工貿易的貨物主要來自國外的要素資源,不符合我國的原產地規則,只是在我國進行了加工或者裝配。第二,從參與貿易的企業收益分析,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獲得的收益主要來自于生產成本或收購成本與國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而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實質上只是收取了加工費。第三,從稅收的角度,一般貿易進口時要繳納進口環節稅,出口時在征收增值稅后退還部分稅收;加工貿易進口料件不征收進口環節稅,而實行海關監管保稅,出口時也不再征收增值稅。*黃建軍:《國際貿易》,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圖1 2002年至201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變化趨勢資料來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和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報相關數據計算。
加工貿易的原材料、設備等都來自國外,這些貨物在進口到中國的時候已經計算在了我國的進口額中,當企業利用進口的設備加工完成進口的原料之后,這些成品中絕大部分又要被返銷到國外市場,它們的出口價格又被統計到了我國的出口額中,這樣就存在兩次計算。按照外貿依存度=進出口額/GDP計算得出的外貿依存度就會較高。我們用芭比娃娃的生產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外商在中國生產的芭比娃娃,進口原料1美元,運輸、管理費為65美分,中國獲得的加工費只有35美分,出口價2美元,美國售價9.99美元。該產品的進出口總額3美元,中國的要素所得為1美元(即記入GDP統計的部分),單獨計算該產品的外貿依存度為300%。
加工貿易由于存在“大進大出,重復計算”的問題使外貿依存度較高,再考慮到我國加工貿易在整個對外貿易中的比例較大(如圖2),2002年到2007年都超過了50%,近3年來雖有降低但也超過40%。加工貿易進口原料和出口成品的重復統計是我國外貿依存度高的主要成因。
2.長期實行“出口導向”經濟增長戰略導致我國外貿依存度較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于內需不足、外匯短缺,一直實行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

圖2 2002年至2012年我國出口分貿易方式比較
21世紀80年代恰逢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我國把握住了這一良好國際契機,依托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質量優、報酬低的優勢,一方面吸引外商到中國投資,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遠遠高于國有企業的出口額,從圖3我們可以看到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約是非外資企業出口額的3倍,這促進了我國加工制造業規模的擴大。
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的不同是,一般貿易產品可以內銷,而加工貿易的產品必須全部復出口。本土企業在國內可能有著較好的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因此內銷成本相對較低,這時做一般貿易可能會是較好的選擇。而外資企業,特別是全資外企,在國內銷售其產品可能比較困難,所以其產品通過加工貿易出口,還可以得到退稅的好處。因此這些外商投資企業制造的產品絕大多數返銷到了歐洲、美國、日本等市場,這就提高了我國的出口額,進而推高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
(一)我國高外貿依存度的利好分析。
1.積極參與世界經濟。1978年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出的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強有力的信號。20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產業結構,將制造環節加速向國外轉移,我國充分利用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和政策優勢,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制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張幼文、黃仁偉:《2008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我國高達50%的外貿依存度說明我國積極參與了世界經濟,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上進行生產銷售,與世界市場進行著更加充分的、更具深度的聯結。雖然很多專家學者對于我國在這場國際分工中所扮演的“世界工廠”的角色頗有微詞,但這一角色是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質優這一要素稟賦相符合的,按照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就應該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2.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的原因是當時我國國內需求不足,需要借助于國外市場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對就業和國民收入均有倍增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了,我國通過參與國際貿易極大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20%。*數據來源:《中國外貿直接帶動超8000萬人就業》,南方周末,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8/24/content_7001770.htm。

圖3 2002年至2012年1至9月中國分企業性質出口額 數據來源:商務部官網,《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1年秋季)》,http://zhs.mofcom.gov.cn。
3.緩解了我國勞動力的就業壓力。我國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如何解決這么多人的就業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發展穩定的大問題。作為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蓄水池,中國的外貿直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8000萬人,其中60%來自于農村轉移勞動力,有效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城鄉統籌發展。再加上我國的經濟結構中占國民經濟主要地位的仍是第二產業為46.8%(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43.1%),而早在2003年美國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就達到77%,日本的達到68%,相比之下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落后,這就限制了服務業吸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之下就更需要加工貿易來分擔勞動力就業,緩解我國勞動力的就業壓力。
(二)我國高外貿依存度的弊端分析。
1.高外貿依存度會提高“貧困化增長”的風險。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巴格瓦蒂把貿易條件和經濟增長聯系起來研究,提出了“貧困化增長”(亦稱為“悲慘的增長”,Immiserizing Growth)命題。1991年經濟學家彼得—林德特在其著名的教科書《國際經濟學》中對貧困化增長進行了簡明而深刻的詮釋:如果一個國家滿足以下三個關鍵條件,該國貿易條件惡化所導致的國民福利的下降將足以抵消從增加供給中所得的收益。這三個條件是:一國民經濟的增長必須是偏向出口;二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以致出口供給的擴張將導致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三國民經濟必須是已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貿易。*彭鴻斌:《論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實行偏向出口的經濟發展戰略,這符合上述條件一;但是我國出口的玩具、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都是非耐用品,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較低,國內外貿企業為爭取國外訂單競相削價,競爭無序,再加上東南亞各國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中國出口的擴張必然導致出口價格的下降,即貿易條件的惡化,這符合條件二。目前我國是一個有著高外貿依存度的貿易大國,這符合條件三;以上這些條件綜合起來發生連鎖反應就會造成我國外貿的貧困化增長。這會給我國帶來負面效應。
因為貿易條件惡化所導致的國民福利的下降將足以抵消從增加供給中所得的收益。我們用下圖所示的模型來進行分析:假設我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的服裝,進口資本密集型的飛機,我國生產可能性曲線如圖4所示,S1為我國初始進行分工時的生產點,C1為我國初始進行貿易后的消費點;由于勞動力豐富,生產擴大,生產可能性曲線外移至P′P′,S2為我國由于勞動力豐富不斷擴大生產后的生產點,C2為我國此階段進行貿易后的消費點。我國是貿易大國,外部市場對服裝的需求彈性較低,服裝的相對價格下降,C2處于較低位置的社會無差異曲線U2上,顯示由于貿易條件惡化,使我國的實際消費水平低于經濟增長前的狀況。

圖4 貧困化增長模型
2.高外貿依存度表明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過于依賴。有專家根據1995年的數據計算得出一般貿易出口1元得到的增加值是0.57元而加工貿易出口1元得到的增加值是0.22元。*沈利生:《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測算》,載于《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第4期。據此,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首先就一般貿易的增加值來說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很高,每出口1元得到的0.57元的增加值對我國經濟的增長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對于我國這個大國來說是有一定的經濟風險的。其次,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相比創造的增加值較低,因此它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就業方面,這種影響力也不容小覷。綜合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地區比較集中,當這些出口目的國發生經濟衰退和需求大幅度萎縮,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必然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風險。
3.高外貿依存度導致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增多。近年來歐盟和美國頻頻發起針對我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及打著綠色貿易旗號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我國和歐盟、美國的貿易糾紛不斷增加,究其本質是因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外貿依存度高于50%的一個貿易大國。美國和歐盟各國迫于國內失業工人、勞工協會的壓力或者是為了達到某些政治意圖就拿我國高外貿依存度和巨額的順差大做文章。根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受貿易保護措施傷害最重的國家。統計顯示,最近2012年里,中國出口產品遭遇了100項貿易保護措施,而自2008年以來累計高達600項。*新京報:《我國連續17年成貿易摩擦最多國家》[N/OL].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3/24/content_326402.htm?div=-1。
(一)將“擴大內需”定為首要經濟發展戰略。
不管在人口上還是經濟上我國都是一個大國,作為一個大國國內市場的需求才是它發展的原動力。一國國內需求能突破要素稟賦的限制,為本國競爭優勢的獲得提供更大的范圍和空間。*彭鴻斌:《論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中國注重外需的戰略已表現出局限性,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可能在下個十年導致發展的中斷。所以,我國原來的“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應該做出調整?,F在,應該將“擴大內需”作為首要經濟發展策略,釋放“內需紅利”。
政府通過擴大投資的方式能起到拉動內需的效果,但是擴大投資需求可以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在長期中則收效甚微。從長期來看,保持旺盛的消費需求才是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保證。因此,我國政府在擴大內需時應該多關注事關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問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居民在沒有民生問題壓力時,預防性需求就會降低,支出預期減小會使即期消費增加,這樣居民作為消費者的消費潛能就自然會得到釋放。
(二)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產業價值鏈環節發展。
制造業的世界工廠曾經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產業價值鏈低端制造也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羈絆。發展高端制造業,提升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并創建自己的品牌優勢等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會在外貿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方面要加大對國內企業的技改投入,推動我國企業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向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轉變,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并帶動國內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充分重視價值鏈前端的自主創新和設計,發展高端制造業,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層級。
(三)外向型企業面向國內市場重新規劃。
我國好多做出口貿易的制造加工企業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面臨的生存環境、重新為企業制定發展規劃。這些企業成立之初的目標市場定位就是國外市場,生產的產品都是按照國外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進行設計、國外的各項標準進行制造的,如今國外市場不景氣,這些出不去的產品如何在國內市場銷售呢?總之,企業要重新規劃,注重勞動效率的提高,重視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節約,充分發展國內消費者的需求。
外向型企業轉型的推動力來自政府引導和企業的內在需求,前者通過政府政策的調整,如出口退稅的減少、限制高污染行業的發展等,引導外向型企業實行結構調整;后者是企業積極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提高自身面對國內市場的設計、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以企業的自發轉型為主,以政府引導為輔。
略)
本文為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項目(11YJC860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F752.1
A
2095-3151(2014)4-00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