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雨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從廣義上講,凡是具備互聯網精神的金融業態統稱為互聯網金融。而從狹義的金融角度來看,則應該定義在跟貨幣的信用化流通相關層面,也就是資金融通依托互聯網來實現的方式、方法。
2013年可謂互聯網金融元年,阿里巴巴余額寶的問世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極大地改寫了傳統金融格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2014年,隨著互聯網金融在國內遍地開花,仿佛掀起了一場“金融革命”的風暴。在我國,由于金融管制嚴格、利率雙軌制沒有徹底改變、小微企業和居民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等影響,這對互聯網金融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未來該領域勢必會涌現更多的創新產品,同時也會促進競爭格局的大變革,需且行且珍惜。
“三大模式”催生巨大效益
互聯網金融服務前景廣闊。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可以節約大量中間成本,而且這個中間成本是巨大數量的,如果把這個成本節約過來,要么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收益,要么融資企業得到更合理的融資成本,獲得更多發展后勁。
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從服務的形式而言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延伸、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延伸,是一種廣義的互聯網金融。電子銀行、網上銀行乃至手機銀行都屬于這類范疇。在這一模式下,傳統金融服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在時間和空間上外延了銀行服務。
從狹義的層面來看,互聯網金融只包括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前者典型的應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臺、P2P信貸、眾籌網絡等;后者是網絡形式的金融平臺,包括網絡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基金、保險銷售平臺等,這一模式多為電商向金融行業的滲透。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企業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各種金融交易,風險定價、期限匹配等復雜交易都會大大簡化。更為重要的是,現在金融業的分工和專業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聯網及其相關軟件技術替代了;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傳統支付結算領域不斷拓展新的渠道,如移動支付、電話支付、電視支付、移動pos等服務方式陸續推出,不斷為客戶提供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隨著電子商務形式的不斷創新,B2B、 B2B2C等支付服務模式也隨之推出,并伴隨著包括從結算、擔保、融資等多個方面的創新。
互聯網金融模式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推出“余額寶”被看做是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爆點。這款自稱為屌絲理財神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產品,因其超高的活期利率收益以及靈活的資金轉入轉出,一度成為了互聯網金融的代名詞。上線短短5個月資金規模即超過了1000億元。
大有顛覆傳統信貸業務之勢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關鍵在于互聯網金融有兩個傳統金融不具備的突出優勢。
一是成本優勢。互聯網金融主要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上開展業務,無論是尋找客戶,還是完成支付均在網上進行,都省去了傳統銀行的龐大營業網點費用。像騰訊、百度、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若從事金融業務,將會比傳統的銀行、證券公司在用戶拓展上更有優勢,更容易展開零售批發型金融業務。
二是信息優勢。傳統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評級時提供的利潤、現金流等財務數據,即銀行信息主要依賴貸款申請人提供和調查人員的搜集。與之相反,互聯網金融借助掌握的海量客戶數據,能精準地發現和接觸客戶,增強了與客戶的粘性,并借助大數據的處理技術,以較低的成本,快速準確地掌握了客戶的行為特征,包括客戶的消費行為和信用等級,這對于互聯網金融開展小微金融極為便利。另外,互聯網金融還能通過社交網絡、電商平臺、搜索引擎、云計算等互聯網平臺或技術獲取客戶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信息,然后運用數據挖掘、模型分析等技術手段,對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及還款能力進行準確評估。
因此,互聯網金融憑借無門檻、成本低、信息透明等優勢,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安全便利的用戶體驗,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相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更為透明高效,并打破了金融機構對金融資源強勢定價權,緩解了金融領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信息配比效率,讓金融需求更便捷、高效地獲得滿足。
確實如此,在阿里推出余額寶之后,微信的微支付、騰訊基金超市、新浪微博錢包、百度“百發”“三馬”共同推出的眾安在線、京東的“京保貝”3分鐘融資到賬業務,各家互聯網巨頭紛紛以一種低調而又迅猛的姿態快速滲透到中國的金融業中。
而阿里巴巴、拍拍貸等互聯網金融公司推出的基于人人貸模式的新興互聯網融資平臺,其目標就是實現像在淘寶上買賣東西一樣便捷地買賣資金,用戶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自由配對借貸。這種模式一旦成功,必將對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產生顛覆性影響。
鯰魚效應與金融轉型
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給了原本安于一隅的傳統金融業一記重拳,卻也喚醒了金融業。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金融是一條鯰魚,能夠倒逼金融業轉型。
隨著寬帶傳輸、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這樣的新特征的出現,互聯網進入了新時代。互聯網新時代給銀行客戶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客戶也對銀行的服務,或者對金融的服務,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對此,多數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將成為未來銀行間競爭的重要戰場,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是戰略轉型和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由于互聯網本來就是顛覆傳統的,其興起就是要對金融格局重新進行劃分,這給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帶來了很大沖擊。相對于傳統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公司能以更廉價的成本,更好地解決小微金融客戶的信息不對稱,更準確地識別和評估客戶風險,并實現科學地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對傳統商業銀行來說,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發展,也自然成為了其必須轉型發展的前進動力。
大數據、高效率、顛覆性等信貸交易核心風控特點,已形成和體現了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其具有的獨特優勢,將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并在銀行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發揮鯰魚效應。這包括改變銀行傳統盈利模式、調整業務結構、改變客戶基礎、改善服務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統等。
面對壓力和沖擊,銀行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加大創新和變革力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此,有專家指出,未來金融和互聯網應該會深度融合,傳統銀行和互聯網金融互補是大勢所趨。互聯網發展讓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成為必然趨勢,面對這種趨勢,傳統銀行應該主動參與互聯網融資中,從服務客戶基礎上推動自身改革。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傳統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開放式平臺、大數據等新的信息技術,對產品、業務、流程等進行全方位的重構,將產品和服務積極融入各種形態的網絡平臺,豐富并有效利用客戶的信息,滿足企業和個人基于互聯網應用所產生的新的金融服務,并最終打造出切合自身優勢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如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歷了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個人貸款、企業融資等多個階段,并且越來越在融通資金、資金供需雙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與盈利方式,互聯網金融讓守舊的金融業看到了不一樣的未來。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加入,正如沙丁魚群中,那條突然出現的饑餓鯰魚,攪動并促進著魚群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傳統銀行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顛覆、反顛覆,這種沖擊挑戰對于銀行的變革是有利的,可以倒逼銀行改革。銀行改革也會促進互聯網企業進一步創新,并為全社會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