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璟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國內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實力明顯增強。由于經濟水平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集中的體現,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主要內容之一,更是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地區經濟協調性發展刻不容緩
1.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會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布局很不平衡。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以及地區經濟之間的關系,不僅關系到各種優勢的發揮和經濟的合理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統一和全國各民族的團結。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元拉動的作用日益明顯,這為促進各產業協調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很多企業會將高端人力資本投入多的環節安排在戰略資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將土地、機器設備和一般加工工人等資本投入多的環節,安排在常規資源密集的欠發達地區,通過規范管理,引導帶動社會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通過擴大財力總量和多元化投入格局的形成,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跨越。
2.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實現良性互動。當前,我國城市化在快速推進過程中面臨著與區域經濟發展非協調性問題日益突出,城鄉經濟發展不協調、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等重要問題。同時,由于當今世界經濟競爭已經變成城市群經濟的競爭,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也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資源和要素快速集聚,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加速轉變。因此,要促進城市化健康發展, 必須要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面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建立城市化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充分激勵各區域社會資本的跨區域流動。逐漸改變優勢在資源、制約在環境,差距在總量、瓶頸在交通等弊端,這都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實現良性互動。
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能夠使城市經濟區域協調性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中國政府提出的一項十分重大的戰略決策。我國75%以上的城市未能達到協調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代價高昂。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實現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并加快推進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同時,由于我國的經濟結構非常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產業發展不協調。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好8億農民消費水平偏低和整體收入的問題,既是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又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講加快發展絕不是要認同盲目發展,而是要使國民經濟在較長時間里保持持續、協調、較快、健康發展。因此,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就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力做好穩增長、控物價、惠民生、調結構、促和諧的工作。這不僅意味著中國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我們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良好發展格局。加快實施這一戰略,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區域產業定位,加強區域合作,使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形成整體競爭優勢。從而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地區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
2.實現跨區域合作。實現跨區域合作發展戰略,是我國在準確把握國情的基礎上,從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出發,著眼加快提升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所作出的一項事關長遠的重大決策。當今世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日益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如何實現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實現跨越發展成為日益緊迫的任務之一。中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如何抓住這歷史性的契機在于戰略協同,尤其是政府之間的跨區域戰略合作有助推動經濟戰略的整體發展,促使中國有限的資源在戰略作用下發揮最大的效用,為合理配置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戰略基礎。因此,跨區域合作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果。
3.要統籌兼顧,推動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基本形成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實踐證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就難以實現長期的持續協調發展。因此,我們要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根據“短邊”進行平衡,引導核心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促轉型與保增長的關系,形成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出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好的實現跨區域合作,形成資源整合,產業互補的發展格局。
三、結束語
總之,實現地區經濟協調性發展就要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實現路徑有機統一;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不斷改善區域差距過大的局面,以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民生進步,增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張艷,胡蘇娜,王瑩.區域經濟“回浪效應”向“擴散效應”過渡的條件與對策[J].江淮論壇,2011.06
[2]楊宜勇,顧嚴,魏恒.我國城市化進程與就業增長相關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2.04
[3]韓江衛.城市化與就業協調增長的機理與途徑[J].特區經濟,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