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齊
“形態、業態、生態、動態、文態、美態”六態融合,業興、家富、人和、村美,這是四川省武勝縣白坪鄉高洞村的真實寫照。
高洞村位于風光秀麗的嘉陵江畔,自四川省會成都出發,經廣安市沿304省道車行28公里即到高洞村。放眼望去,山水田園相映成趣,綠樹環繞下,柏油公路、石板小路連通村內外。進到村內,綠樹掩映下錯落有致的特色民居,郁郁蔥蔥的瓜果田園盡收眼底。房前屋后,瓜果飄香,村民笑臉迎來客,忙碌中透著幸福。
“居家小洋樓,煮飯天然氣,出門柏油路,打工去果園,吃穿住用行,樣樣都方便”。這是記者在高洞村采訪時聽到村民廣為流傳的順口溜。高洞村8組村民邵光華指著自家的小別墅告訴記者,他家新房一樓一底,一共200多平方米,一樓租出去做超市,全家5口人住二樓,他家承包地流轉出去搞了鄉村旅游,每年能收獲不錯的租金,兒媳婦又在超市做收銀員,每月工資有1800元,全家日子幸福安定。
高洞村黨支部書記譚政告訴記者,在武勝縣委、縣政府及白坪鄉黨委、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種植,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使高洞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一步步成為了美名遠揚的“形態、業態、生態、動態、文態、美態”六態融合,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
望著如今的高洞村,村黨支部書記譚政、村委會主任楊開云不約而同的感慨到:十年磨礪終成“形”啊!
據介紹,高洞村占地約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1個社,450戶近1300人,其中黨員38人。10年前的高洞還是一個封閉的小山村,村民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頭也只能勉強糊口。而一些不安現狀的年輕人則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為生計而忙活。
2004年,當兵復員回鄉的譚政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主導下,村“兩委”一班人仔細考察村情,研判形勢,帶領村民苦苦尋找致富之路。他們利用當時產業調整的政策利好,成功運作了該村第一個產業項目,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租給業主,以公司化方式發展甜橙種植,村民們除收獲租金以外,剩余勞動力有的外出打工也不擔心地沒人種了,有的為照顧家人或照顧孩子上學就地進種植園打工創收。第一批土地流轉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村領導班子受到了村民的交口稱贊。
隨著“小康直通車”優惠政策的實施,高洞村改廁、改灶、改圈、打沼氣等工程迅速改變了村容村貌。此后,村里開始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對既沒勞力耕種又舍不得流轉土地的部份村民,村領導班子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動員。經過發動,村里一條條硬化公路迅速建成,新村的雛形已然形成。
2011年,借著新村建設的大好時機,高洞村進行了大規模的民居住房建設和產業發展。該村先后引進養豬基地(場)3個,年出欄肥豬上萬頭,創建甜橙園700畝,甜橙產業年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除了甜橙園,村上還有間種的梨園、桃園、葡萄園等特色果園300余畝,花卉苗木基地500畝。新建成柑桔博覽園100多畝,最近還引進了動物園1個。
據介紹,高洞村先后引入13家企業和業主,在實施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項目的同時,租用農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戶空置房產,發展鄉村酒店、農家樂、農家超市等服務業,組織農民就近創業就業增收致富。“下壩記憶”的農村房屋年代秀,展示出從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到現在不同年代的房屋;甜橙新村的旅游特色街、農夫集市薈萃了全縣的名優特新旅游商品、全縣各地的特色農副產品;甜橙廣場搭建起鄉村大舞臺,展示著縣內文化藝術名流的特色技藝;桔子紅了鄉村酒店、讓游客舌尖留下美好的農家菜記憶……高洞村閃亮的鄉村旅游名片,吸引著武勝縣周邊地區及縣內各地的游客,為村民增收致富帶來了新機遇。
如今的高洞村,景美民富人和,產業、新村、旅游三位一體。村內建有現代蔬菜基地、優質甜橙基地、花卉苗木基地、蓮藕種植基地,旅游配套設施齊全,精心打造的集吃、住、娛為一體的甜橙新村旅游一條街。在高洞村,游客可在此賞花、品果,體察自然景色之變遷;采蔬菜、摘甜橙、挖蓮藕、捉魚鰍,體驗農民收獲之樂趣;聆鳥聲、尋蛙鳴、吃農家飯、嘗農家菜,品味農家生活之韻味;柳下垂釣、花間品茶、荷塘賞月,放松工作疲憊之身心。
高洞村無愧為四川最值得去的鄉村農家樂旅游目的地,是名符其實的四川省“最美生態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