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連等
摘 要 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其內涵與其發展規律的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適宜于產業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能力是可以評估的.通過德爾菲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產性評估指標體系,采用FCE-AHP法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層次評估模型,并探討該模型在實踐中的應用和價值.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產性;FCE-AHP法;評估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1 引 言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56個民族的大家庭”,擁有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適應經濟社會的要求,通過市場化途徑,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非遺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同樣受到重點關注.這些問題主要有:一是市場風險較大.一些非遺市場運作失敗或出現前期瓶頸,對傳承人(團體)造成重大打擊,形成一種“不市場化就消亡,市場化就淘汰”的錯覺,最終加速非遺的認同衰減和消亡[1].二是文化空間被割裂.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單一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非遺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原生態環境,人為地選取非遺的片段、或者將非遺進行不當的商業運作,以迎合市場需求的做法,改變了非遺不易損耗、易于復制、可反復利用的資源特性,使非遺的文化價值被耗盡[2].三是社區大眾被邊緣化.在非遺的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市場營銷以及利潤分配等各個市場化環節,缺乏作為非遺承載者的普通社區大眾的自覺、自愿和積極參與,大眾參與普遍形式化與虛無化,削弱了非遺的傳承性和活性.而外來文化者和強勢文化者在非遺產業化中的主體地位,勢必造成對非遺的“保護性破壞”[3].四是產業開發的無序化.成功的產業化案例和文化產業的浪潮,容易讓人產生“非遺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只要將非遺產業化,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誤解[4].對眾多非遺不分類型、特點、性質、主次的進行無序開發,勢必形成投入不足的困境和產出甚微的尷尬.
這些問題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但追根溯源,都離不開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眾多學者都認同或提到的一個觀點,即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都適宜產業化[5],產業化的成功與否會受到非遺自身某些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將某項非遺自身所具備的適宜產業化的性質特點稱之為“宜產性”.當對一個非宜產性的非遺進行產業化時,由于先天不足的關系,注定會困難重重甚至加速非遺的消亡.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和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試圖建立一個評價非遺宜產性的體系,實現對每項非遺宜產性的定性和定量評價,以降低非遺產業化的市場風險,真正發揮產業化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作用.
2 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產性
評價指標的確定
2.1 評價指標的初步確定
1)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目的和任務
建立非遺宜產性評價體系的目的是,用產業經濟學和文化遺產學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分析非遺自身因素對其產業化的影響,從中尋找提高非遺宜產性和預控非遺產業化風險的途徑.其具體任務為四個方面:研究非遺產業化的內涵和發展規律;從非遺自身角度研究影響其產業化的因素;區分“宜產性”和“非宜產性”非遺,降低非遺產業化失誤的發生;從非遺自身因素角度找到有效預控其產業化風險的措施和途徑.
2)評價指標的初步選取
非遺產業化是指為了保持非遺的活性和充分發揮非遺資源的功能,在深入研究其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將其市場化和企業化,直至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使之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遺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全面的市場化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產業化導入、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穩定和產業化動蕩四個階段.導入階段是指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技術的形成階段,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研發、產品化及商品化階段.發展階段是指全面開展生產技術成果的商業運作的初級階段,包括小批量生產和大規模生產兩階段.穩定階段是指商業化運作成熟階段,整個產業全面盈利,生產規模趨于穩定,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及配套的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群鏈結合發展模式.動蕩階段是指新的相關技術或是產業開始崛起,舊的產業機制已經不適應市場,生產規模開始縮減,利潤萎縮,整個產業體系呈現在動蕩之中 [6].
通過理論研究、案例分析、文獻查詢發現,實現非遺產業化首要的是通過技術研究開發,實現非物質文化的產品化、商品化,進一步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同時,結合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這一產業化的主要目的.初次選取了非遺產業化導入階段的產品研發、產品化和商品化及產業化對非遺傳承的影響作為衡量其宜產性的四個一級指標和若干個二級指標.
2.2 指標體系的修改和建立
2.2.1 指標體系修改的方法
鑒于非遺宜產性評價體系的指標都是定性的,而且專業性很強,本文擬采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7]對初步建立的指標體系作進一步修改,最終確立評價體系.
本文采用德爾菲法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第一,確定調查目的,擬訂調查提綱.根據確定的目標,擬訂出要求專家回答的問卷,其中包括背景介紹、初步構建的指標體系、各指標的含義和解釋,以征詢專家的意見.第二,組成專家小組.根據課題所需要的知識范圍,確定一個20人專家小組,其中文化產業專業教授10人,文化企業管理者10人.第三,第一輪專家調查.當面一一向20位專家發放問卷進行調查,詢問專家意見及提出意見的依據,作好書面記錄.第四,第二輪專家調查.將20位專家第一次判斷意見匯總(但不說明發表各種意見的專家的具體姓名),列成圖表,進行對比,分發給各位專家,讓專家比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見,修改自己的意見和判斷.第五,重復以上收集專家意見和信息反饋的工作,直到20位專家不再改變自己的意見為止.第六,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對專家意見進行綜合處理,構建出最后的指標體系.endprint
2.2.2 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含義
1)非遺的產品化指標
非遺產品化是指有關組織將非遺通過研發、生產、驗收、專利保護等過程,制造成能夠提供給市場,被消費者注意、獲取、使用或者消費,以滿足其某種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非遺產品化的過程主要包括轉化、生產、驗收和專利保護等.①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非遺是人類創造的、前人遺留下來的、有精神和觀念方面價值、意義的文化遺留,其基本價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觀念能力及觀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載的觀念和精神性質影響,或者受現有調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項非遺的產品研發創新可能性顯然是不相同的,有的產品類型豐富,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醫針灸;有的產品單一,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產品生產企業化的可能性,是指研發出來的非遺產品能否通過企業化管理批量制造出來.這涉及到生產技術、生產材料、社會生產時間等方面的問題.③產品統一檢驗的可能性,即非遺產品批量生產出來后,通過質檢時有沒有統一的質檢標準,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統一的質檢標準.④產品專利保護的可能性,是指研發出來的非遺產品能否獲得專利保護,有沒有相關的專利保護政策法規,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應的專利保護政策法規.
2)非遺的商品化指標
非遺商品化是指將原本不屬于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非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以進一步彰顯非遺在經濟社會中的價值.顯然,非遺的商品化依賴于消費者是否愿意選擇購買該非遺產品.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是該產品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即非遺產品的消費價值.因此說,非遺的消費價值是影響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標.這里借鑒希斯(Sheth)、紐曼(Newman)和格羅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費價值模型,將非遺的消費價值具體分為五種類型,即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認知價值和條件價值[8].①功能價值是指非遺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實體或功能價值.即非遺產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屬性,且能滿足消費者使用該產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會價值是指非遺產品使消費者與其他社會群體連結(包括社會階級、符號價值以及參考團體)而提供的效用.即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提升社會地位、塑造社會形象、或是滿足內在的自我欲求的社會效應.③情感價值指的是非遺產品使消費者得到情感抒發,獲得來自于所選擇的非遺產品引起的感覺或喜愛感受.④認知價值是指非遺產品所具有的滿足消費者好奇心、新鮮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條件價值是指消費者面臨特定情況時,非遺產品產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節慶活動所購買的特定節慶食品、裝飾品等.
3)非遺的傳承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指標
非遺產業化與其他事物產業化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遺資源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外,更為了保持非遺的活性,使非遺能得到有效傳承.非遺的傳承包括傳授、繼承和發展三個內容.①非遺的傳授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非遺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記憶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對于非遺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非遺的傳授,主要由傳授者、傳授環境、接受者三因素構成.本指標衡量的正是非遺產業化對這三因素產生影響的程度.②非遺的繼承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在人類學的文化研究中,總是將各種文化現象視為一個有著內在有機聯系的整體.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遺也不例外.因而,認識和繼承非遺,除了傳承非遺本身外,還應該不脫離該文化傳衍地區的歷史、自然環境、家庭結構、言語模式、社會結構、政治經濟體制、宗教、藝術和服飾風格以及社區和人的日常活動等文化空間,以保持非遺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本指標衡量非遺產業化對非遺及其文化空間繼承的影響情況.③非遺的發展受產業化影響程度.傳承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鏈,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遺產得以存在、延續與發展的必要機制[9].因此,傳承非遺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凍結風俗和傳統,將其放入“博物館”保存,而是承上啟下,一方面傳授和繼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標所衡量的內容,接續和沿襲創新,即在將非遺融入現代文化體系,增強其適存性的過程中,其產業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產性評價模型的構建
非遺宜產性評價是一個涉及多因素的綜合判斷問題,其中許多指標是主觀指標,需由人們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結論也存在著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綜合評價(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為主體,利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對各指標賦以權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評價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圖1).
5 結 論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遺宜產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遺總是處于發展之中,影響非遺宜產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會發展變化,因此,該評價模型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并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產業化經營探索[J].商業時代,2008,27(24):85-86.
[2] 饒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思考[J].湖南農機, 2008,35(1):52-53.
[3] 劉志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大眾參與[J].文化藝術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華,廖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1): 107-112.
[5] 楊亞庚,陳亮,陳文俊,賀正楚.論宜產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J].河南社會科學,2014,23(1):118-122.
[6] 鐘杏云.產業化發展階段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盧泰宏.消費者行為學(中國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盧嵐.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艷,張希良,王恩創,等.基于VIKOR多屬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評價研究[J].科學決策,2012,(1): 65-77.endprint
2.2.2 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含義
1)非遺的產品化指標
非遺產品化是指有關組織將非遺通過研發、生產、驗收、專利保護等過程,制造成能夠提供給市場,被消費者注意、獲取、使用或者消費,以滿足其某種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非遺產品化的過程主要包括轉化、生產、驗收和專利保護等.①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非遺是人類創造的、前人遺留下來的、有精神和觀念方面價值、意義的文化遺留,其基本價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觀念能力及觀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載的觀念和精神性質影響,或者受現有調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項非遺的產品研發創新可能性顯然是不相同的,有的產品類型豐富,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醫針灸;有的產品單一,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產品生產企業化的可能性,是指研發出來的非遺產品能否通過企業化管理批量制造出來.這涉及到生產技術、生產材料、社會生產時間等方面的問題.③產品統一檢驗的可能性,即非遺產品批量生產出來后,通過質檢時有沒有統一的質檢標準,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統一的質檢標準.④產品專利保護的可能性,是指研發出來的非遺產品能否獲得專利保護,有沒有相關的專利保護政策法規,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應的專利保護政策法規.
2)非遺的商品化指標
非遺商品化是指將原本不屬于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非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以進一步彰顯非遺在經濟社會中的價值.顯然,非遺的商品化依賴于消費者是否愿意選擇購買該非遺產品.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是該產品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即非遺產品的消費價值.因此說,非遺的消費價值是影響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標.這里借鑒希斯(Sheth)、紐曼(Newman)和格羅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費價值模型,將非遺的消費價值具體分為五種類型,即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認知價值和條件價值[8].①功能價值是指非遺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實體或功能價值.即非遺產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屬性,且能滿足消費者使用該產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會價值是指非遺產品使消費者與其他社會群體連結(包括社會階級、符號價值以及參考團體)而提供的效用.即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提升社會地位、塑造社會形象、或是滿足內在的自我欲求的社會效應.③情感價值指的是非遺產品使消費者得到情感抒發,獲得來自于所選擇的非遺產品引起的感覺或喜愛感受.④認知價值是指非遺產品所具有的滿足消費者好奇心、新鮮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條件價值是指消費者面臨特定情況時,非遺產品產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節慶活動所購買的特定節慶食品、裝飾品等.
3)非遺的傳承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指標
非遺產業化與其他事物產業化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遺資源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外,更為了保持非遺的活性,使非遺能得到有效傳承.非遺的傳承包括傳授、繼承和發展三個內容.①非遺的傳授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非遺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記憶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對于非遺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非遺的傳授,主要由傳授者、傳授環境、接受者三因素構成.本指標衡量的正是非遺產業化對這三因素產生影響的程度.②非遺的繼承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在人類學的文化研究中,總是將各種文化現象視為一個有著內在有機聯系的整體.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遺也不例外.因而,認識和繼承非遺,除了傳承非遺本身外,還應該不脫離該文化傳衍地區的歷史、自然環境、家庭結構、言語模式、社會結構、政治經濟體制、宗教、藝術和服飾風格以及社區和人的日常活動等文化空間,以保持非遺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本指標衡量非遺產業化對非遺及其文化空間繼承的影響情況.③非遺的發展受產業化影響程度.傳承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鏈,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遺產得以存在、延續與發展的必要機制[9].因此,傳承非遺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凍結風俗和傳統,將其放入“博物館”保存,而是承上啟下,一方面傳授和繼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標所衡量的內容,接續和沿襲創新,即在將非遺融入現代文化體系,增強其適存性的過程中,其產業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產性評價模型的構建
非遺宜產性評價是一個涉及多因素的綜合判斷問題,其中許多指標是主觀指標,需由人們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結論也存在著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綜合評價(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為主體,利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對各指標賦以權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評價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圖1).
5 結 論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遺宜產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遺總是處于發展之中,影響非遺宜產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會發展變化,因此,該評價模型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并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產業化經營探索[J].商業時代,2008,27(24):85-86.
[2] 饒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思考[J].湖南農機, 2008,35(1):52-53.
[3] 劉志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大眾參與[J].文化藝術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華,廖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1): 107-112.
[5] 楊亞庚,陳亮,陳文俊,賀正楚.論宜產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J].河南社會科學,2014,23(1):118-122.
[6] 鐘杏云.產業化發展階段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盧泰宏.消費者行為學(中國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盧嵐.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艷,張希良,王恩創,等.基于VIKOR多屬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評價研究[J].科學決策,2012,(1): 65-77.endprint
2.2.2 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含義
1)非遺的產品化指標
非遺產品化是指有關組織將非遺通過研發、生產、驗收、專利保護等過程,制造成能夠提供給市場,被消費者注意、獲取、使用或者消費,以滿足其某種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非遺產品化的過程主要包括轉化、生產、驗收和專利保護等.①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非遺是人類創造的、前人遺留下來的、有精神和觀念方面價值、意義的文化遺留,其基本價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觀念能力及觀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載的觀念和精神性質影響,或者受現有調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項非遺的產品研發創新可能性顯然是不相同的,有的產品類型豐富,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醫針灸;有的產品單一,產品研發創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產品生產企業化的可能性,是指研發出來的非遺產品能否通過企業化管理批量制造出來.這涉及到生產技術、生產材料、社會生產時間等方面的問題.③產品統一檢驗的可能性,即非遺產品批量生產出來后,通過質檢時有沒有統一的質檢標準,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統一的質檢標準.④產品專利保護的可能性,是指研發出來的非遺產品能否獲得專利保護,有沒有相關的專利保護政策法規,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應的專利保護政策法規.
2)非遺的商品化指標
非遺商品化是指將原本不屬于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幣實行交換的非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幣等價交換,以進一步彰顯非遺在經濟社會中的價值.顯然,非遺的商品化依賴于消費者是否愿意選擇購買該非遺產品.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是該產品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即非遺產品的消費價值.因此說,非遺的消費價值是影響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標.這里借鑒希斯(Sheth)、紐曼(Newman)和格羅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費價值模型,將非遺的消費價值具體分為五種類型,即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認知價值和條件價值[8].①功能價值是指非遺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實體或功能價值.即非遺產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屬性,且能滿足消費者使用該產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會價值是指非遺產品使消費者與其他社會群體連結(包括社會階級、符號價值以及參考團體)而提供的效用.即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提升社會地位、塑造社會形象、或是滿足內在的自我欲求的社會效應.③情感價值指的是非遺產品使消費者得到情感抒發,獲得來自于所選擇的非遺產品引起的感覺或喜愛感受.④認知價值是指非遺產品所具有的滿足消費者好奇心、新鮮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條件價值是指消費者面臨特定情況時,非遺產品產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節慶活動所購買的特定節慶食品、裝飾品等.
3)非遺的傳承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指標
非遺產業化與其他事物產業化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遺資源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外,更為了保持非遺的活性,使非遺能得到有效傳承.非遺的傳承包括傳授、繼承和發展三個內容.①非遺的傳授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非遺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記憶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對于非遺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非遺的傳授,主要由傳授者、傳授環境、接受者三因素構成.本指標衡量的正是非遺產業化對這三因素產生影響的程度.②非遺的繼承受產業化影響的程度.在人類學的文化研究中,總是將各種文化現象視為一個有著內在有機聯系的整體.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遺也不例外.因而,認識和繼承非遺,除了傳承非遺本身外,還應該不脫離該文化傳衍地區的歷史、自然環境、家庭結構、言語模式、社會結構、政治經濟體制、宗教、藝術和服飾風格以及社區和人的日常活動等文化空間,以保持非遺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本指標衡量非遺產業化對非遺及其文化空間繼承的影響情況.③非遺的發展受產業化影響程度.傳承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鏈,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遺產得以存在、延續與發展的必要機制[9].因此,傳承非遺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凍結風俗和傳統,將其放入“博物館”保存,而是承上啟下,一方面傳授和繼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標所衡量的內容,接續和沿襲創新,即在將非遺融入現代文化體系,增強其適存性的過程中,其產業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產性評價模型的構建
非遺宜產性評價是一個涉及多因素的綜合判斷問題,其中許多指標是主觀指標,需由人們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結論也存在著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綜合評價(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為主體,利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對各指標賦以權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評價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圖1).
5 結 論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遺宜產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遺總是處于發展之中,影響非遺宜產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會發展變化,因此,該評價模型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并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產業化經營探索[J].商業時代,2008,27(24):85-86.
[2] 饒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思考[J].湖南農機, 2008,35(1):52-53.
[3] 劉志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大眾參與[J].文化藝術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華,廖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1): 107-112.
[5] 楊亞庚,陳亮,陳文俊,賀正楚.論宜產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J].河南社會科學,2014,23(1):118-122.
[6] 鐘杏云.產業化發展階段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盧泰宏.消費者行為學(中國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盧嵐.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艷,張希良,王恩創,等.基于VIKOR多屬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評價研究[J].科學決策,2012,(1): 6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