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鳴
[摘 要]舞蹈作為一種多樣性的文化藝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一種消費性的經濟活動,尤其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舞蹈作品的創作也需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征、貼近市場需求的舞蹈作品。
[關鍵詞]市場化 產業化 舞蹈藝術 舞蹈創作
舞蹈藝術起源于生活,是人類藝術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舞蹈作品的創作與編排,需要貼近人民群眾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準確地反映社會生活。隨著舞蹈創作理念不斷的變換與更新,目前舞蹈作品的表現風格日趨多樣化,這一方面滿足了不同群眾的舞蹈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舞蹈作品的創作水平良莠不齊,出現了很多脫離市場需求和低級趣味的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舞蹈創作資源的浪費。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為了能夠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征、貼近市場需求的舞蹈作品,推動舞蹈表演行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
一、我國當前舞蹈創作面臨的主要“困惑”
(一)創作風格過于統一。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的舞蹈演出市場上,大致是以西方舞蹈和民族舞蹈為主要表演內容,在西方舞蹈作品的創作上,主要是進行模仿和改編,缺乏足夠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容易出現脫離國人欣賞需求的舞蹈作品;而在民族舞蹈作品的創作上,普遍存在與中華傳統文化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有些民族舞蹈的創編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夠熟悉和了解,加之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和分析,所以很難創造出精彩的民族舞蹈作品。如此一來,導致中國舞蹈市場上舞蹈作品的創作風格相對單一,普遍缺乏創新型作品和有影響力的作品,容易讓觀眾產生對舞蹈藝術的審美疲勞。
(二)盲目迎合市場的急功近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對舞蹈作品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由于我國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到過猛、過快,導致很多舞蹈藝術家出現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一味迎合部分群體世俗化的欣賞需求,或者為了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舞蹈創作的客觀規律,沒有堅守舞蹈創作的基本原則,尋求捷徑、淡化傳統、脫離生活、內容低俗化的舞蹈作品日益增多,沒有真正體現出舞蹈作品應當具有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對我國舞蹈藝術的產業化進程是非常不利的。
二、舞蹈創作市場的發展趨勢
(一)舞蹈演出市場的消費需求在不斷擴大。自從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普通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快速的增長,居民消費結構也逐漸實現了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的積極轉變,尤其是在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呈現出逐年增長的喜人趨勢,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舞蹈演出市場消費需求的增長,所以舞蹈演出市場的前景是非常樂觀的,為舞蹈市場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舞蹈演出市場的產業化水平在不斷提升。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國家制定了很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為舞蹈演出市場的產業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內外部條件。一方面,國家鼓勵文化出口,積極發展本土文化,增強了舞蹈演出部門的融資能力,拓寬了舞蹈演出產業的投資渠道,所以全國各地的很多部門都陸續提出了自身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如 “文化強省”、“文化立市”等發展戰略的提出,對舞蹈市場的擴容和產業化水平的提升都能夠形成有力的促進。另一方面,全國各地的很多舞蹈文化事業單位紛紛改制、改組,在改革中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一批舞蹈文化基地和企業集團,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舞蹈文化產業鏈、舞蹈文化產業園和舞蹈文化產業集群,同時舞蹈文化企業的經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此外,國內很多專業舞蹈演出機構的改革創新,也讓很多民間舞蹈演出團體大放異彩,促進了舞蹈市場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改善。
(三)舞蹈創作市場化的管理還不夠規范。我國舞蹈作品創作走的市場化道路還不是很長,相關的配套政策和產業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法律規范還不夠健全,舞蹈文化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實現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成功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舞蹈作品創作市場的健康發展。首先,許多舞蹈文化企業還沒有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仍舊存在產權不清晰、組織結構不健全、權責劃分不明確等方面的問題,導致自身在市場上缺乏核心競爭力,甚至面臨生存難題;其次,法制規范上的不健全,導致舞蹈演出市場競爭的混亂,如資本運營混亂、知識產業得不到保護等,都不利于舞蹈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三、基于市場化視角的舞蹈創作策略
(一)樹立精品意識和市場意識。隨著舞蹈創作主體市場化、多元化趨勢的增強,很多舞蹈文化單位開始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市場因素己經成為舞蹈作品創作最為主要的支配因素,需要將舞蹈作品的藝術創作同商業制作進行有效的結合。但是在轉變過程中,許多舞蹈創作者過于強調舞蹈創作的實用和速度,忽略了舞蹈作品的藝術性,導致舞蹈作品創作陷入了低俗化的誤區,喪失了舞蹈作品創作應有的個性和品質。此外,還有的舞蹈創作者盲目追求舞蹈作品的外在形象,如大規模的舞蹈作品大量出現,但是舞蹈作品的內容卻比較膚淺,缺乏足夠的藝術價值,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面對舞蹈作品創作實用化、世俗化的傾向,舞蹈創作者一定要克服速成、浮躁的心態,本著嚴肅、負責、認真的創作態度,增強舞蹈作品創作的精品意識和市場意識,在尊重觀眾審美習慣和舞蹈創作規律的同時,要慎重選擇舞蹈創編的內容與形式,提高舞蹈作品的思想內涵、文化價值和個性特征,這樣才能確保舞蹈作品藝術性和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強化舞蹈創作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基于市場化視角的舞蹈創作,其本質就是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創作出貼近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作品。因此,強調舞蹈作品創作的群眾性,是舞蹈產業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舞蹈作品的創作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實現生存與長遠發展。但是,舞蹈創作的群眾性,并不代表著要對群眾的審美需求進行一味的迎合,而是要通過舞蹈作品質量的提升,借助舞蹈作品的藝術品位來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進而促進舞蹈創作水平不斷的提高與完善。強調舞蹈作品創作的社會性,則是要求舞蹈作品的創作必須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增強舞蹈作品創作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積極展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嶄新風貌,反映和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多弘揚蓬勃發展的民族精神和真、善、美,增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從而為我國精神文化的繁榮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注重舞蹈作品的品牌效應。隨著舞蹈創作作品的增多,舞蹈作品品牌價值建設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舞蹈作品品牌價值的提升,將會對舞蹈產業的發展形成有力的促進,帶動我國舞蹈行業的產業化發展。因此,與舞蹈創作相關的企業、團體以及學者要多加強聯合與協作,拉大舞蹈創作的產業鏈和市場規模,借助資本的整合與運作,創造出更多的舞蹈精品,發揮出應有的品牌效益,提升自身在舞蹈作品創作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2003 年,大型舞蹈詩《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即大獲成功,氣勢磅礴的“盤古開天辟地”;或激情神秘、或純凈質樸的人聲和音樂;色彩斑斕且富有民族美感的手工服飾;如詩如畫般的舞美效果,充分展現了舞臺表演藝術醇厚的感染力,無論在舞蹈創作領域還是在演出市場領域都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與反響。不僅如此,2004 年 11 月云南映象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后,又與昆明城建房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注冊資本 5000 萬元人民幣,這對“云南映象”品牌價值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有助于舞蹈藝術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為云南民族文化打造國家文藝精品,為云南民族歌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民營企業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總之,新時期的舞蹈作品創作應當是多元化和市場化的,這就對當代的舞蹈藝術創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戰,不僅要求舞蹈作品的創作者要有基本的舞蹈藝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還需要具備相應的市場意識、民族意識和文化意識,能夠主動探尋和遵守舞蹈作品創作的市場化規律,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彰顯時代精神、民族內涵,且貼近市場審美需求的舞蹈作品,加快我國舞蹈藝術市場化進程的步伐。
(責任編輯:曉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