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等
摘 要 對干熱河谷地區潞江壩的5個基因型咖啡品種進行評價調查,在3年里記錄各個品種的生長量,單株產量,鮮果千粒重,干果千粒重等并進行分析比較。為今后干熱河谷地區的咖啡種植品種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咖啡 ;品種資源 ;調查
分類號 S324
Abstract Five different genotypes of coffee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on the experiments which were carried o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Lujiangba.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growth, yield per plant, thousand grain weights of fresh fruits and dried fruits of every varietie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sis. We hope these data will provide reference on how to select coffee varieties o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Keyword coffee ; varieties ; survey
公元6世紀左右,咖啡在埃塞俄比亞被發現。15世紀前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1884年咖啡引入中國臺灣省,1892年咖啡引入云南省賓川縣。20世紀50年代,為了滿足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咖啡的需求,我國才開始咖啡的研究和商業化種植,形成了海南和云南兩大咖啡生產基地,其中海南以生產中粒種咖啡為主,云南以生產小粒種咖啡為主[1-5]。近幾年來,由于國際市場咖啡價格的波動及海南改種其他高效熱帶作物,海南省的咖啡種植面積銳減至不足333.3 hm2,而云南省的咖啡種植面積增加至9.18萬hm2,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9.7%[6]。目前云南省的咖啡種植品種混雜,忽略了不同品種對植地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評價,致使生產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7-10]。本文的研究旨在選出適合干熱河谷地區種植的咖啡優良品種及優良的親本,為今后咖啡種植推廣和育種提供參考依據。
2006~2007年云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的李貴平老師等對云南省主要咖啡植區及部分早期種植區進行了考察與調查,并收集了生長性狀優良及有特點的單株作為種質資源,于2008年種植于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潞江壩[11-15]。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種植地概況
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壩屬南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年雨量為750 mm,年均溫21.3℃,最冷月平均14℃以上,極端最低溫為0.2℃,極端最高溫為40.4℃,年有效積溫為7 800℃,年日照2 334.5 h,年蒸發量2 111.5 mm,熱量豐富,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降雨適中,蒸發量大,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水熱垂直變化大,立體氣候明顯。海拔高度704~750 m。土壤為燥紅土、褐紅壤,土層深厚,肥力中上,有機質含量1%~1.5%,全氮含量0.206%,pH值6.0~7.5[16]。
1.1.2 品種
調查材料為卡杜拉、T5175、黃皮果咖啡、鐵皮卡,以保山潞江壩的咖啡主栽品種卡蒂莫7963為對照。
卡杜拉是巴西從波邦品種中選育的變種,株高較鐵畢卡和波幫品種矮小,產量相對較高,在巴西和哥倫比亞曾大面積種植,咖啡品質較好,對銹病較敏感。
T5175 由洪都拉斯從雜交種CIFCHW26/13中選育而來,在中美洲地區種植比較多,在植株長勢及產量等方面表現優良的植物學特性,對銹病具有良好的抗性。
黃皮果咖啡也是波邦中選育出的變種,因其果實成熟后果皮為黃色,具有不同于正常咖啡的特異性。
鐵畢卡品種原產于埃塞俄比亞及蘇丹的東南部,是最原始的咖啡品種之一,植株較健壯,再生能力較強,對水肥條件要求較高,是西半球栽培最廣的咖啡變種。咖啡品質較好。
卡蒂莫品種是葡萄牙咖啡銹病研究中心用蒂莫種與卡杜拉雜交,經多回交選育而成。其抗銹、豐產,目前為云南省各咖啡產區的主要栽培品種。
1.2 方法
筆者2010~2012年,連續3年對圃內的10個不同咖啡種質資源進行調查和統計。3年期間,所有調查品種的管理和施肥完全相同,每個月進行一次病蟲害的觀察和記錄,如有病蟲危害及時處理。每個品種咖啡植株測量調查時隨機選取其中10株,設3個重復。每年10月對植株的株高、莖粗、分枝長度、分枝對數進行測量和調查,記錄3年的生長量,9月至次年1月采果記錄咖啡樹單株產量(g/株)、鮮果千粒重(g)及干果千粒重(g)。對不同品種的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并校正產量數據在3個環境(3年)的分析結果。為描述品種對多組環境表現的參數評價,對產量數據做進一步的穩定性分析[17-20]。并對不同農藝性狀(株高、莖粗、分枝長度、分枝對數)與單株產量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找出對單株產量影響較大的農藝性狀。
2 結果與分析
2.1 5個品種的生長情況
觀察測定5個品種3年間的株高、莖粗、分枝對數及分枝長度等數據,結果見表1~3。從結果可以看出,T5175在5個品種中株高增長最快,卡杜拉3年間均為最矮的植株,與對照品種也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在2010~2011年間所有品種株高增長都較快,其中卡杜拉最快達到0.405 m,最慢的鐵皮卡也達到0.334 m,而在2011~2012年株高增長較上一年度稍慢,主要是植株已經達到其生長的正常高度,其中T5175一直保持較快的生長速度,達到0.385 m,最慢的卡杜拉則只有0.162 m。在莖粗的比較上,T5175的莖粗也是所有品種中最粗的,所以T5175總體表現出高且粗壯的植株特性,其次是對照品種也僅次于T5175,鐵皮卡再次之,而卡杜拉則表現出矮壯的植株特性,黃皮果咖啡具有較高的株高和較細的莖粗,總體表現為細長,不利于植株的生長。在分枝對數上,除黃皮果咖啡與對照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余品種與對照也無顯著性差異。在分枝長度上,表1中所有品種與對照品種無顯著性差異,但表2、3中,卡杜拉的分枝長度與對照出現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看出,5個品種的生長情況均較好,T5175的營養生長是所有品種中最大的,其次為卡蒂莫7963,卡杜拉、鐵皮卡次之,最后為黃皮果咖啡。endprint
2.2 參試品種在各品比點的產量表現
從調查情況來看,產量表現較高的是投產第3年的對照品種7963,單株產量達到4 391 g,其次表現較高的是投產第三年的卡杜拉,單株產量達到4 192 g,同年產量比較中,最低的為黃皮果咖啡。綜合咖啡植株生長情況和產量表現來看,對照品種卡蒂莫7963是所有品種中高產、生勢旺盛的品種,卡杜拉次之,T5175營養生長是所有品種中最旺盛的,但產量卻相對來說較低,黃皮果咖啡則是5個品種中最不理想的品種。
2.3 生長量情況分析
觀察5個品種定植后3年的株高、莖粗、分枝對數、分枝長度等生長量數據可以看出,5個品種中,卡杜拉植株最為矮小,其余品種株高都較高,這是品種本身特性所致。由于現今云南省的咖啡鮮果一直采用人工采摘,因而,卡杜拉的株高最有利于咖啡植株的管理和后期的果實采摘,其余品種則需要在后期進行控頂,否則會造成后期的管理和采摘的不便。
2.3 產量與生長量相關性分析
選用肯德爾相關系數分析可知,株高和分枝長度與單株產量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333和0.352,屬于低度相關(圖1),而莖粗與分枝對數與單株產量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524(P=0.006<0.01)和0.600(P=0.002<0.01),屬于顯著相關,因此,莖粗和分枝對數對單株產量的影響比較大。這主要是因為莖干是輸送養分和支撐植株的,較粗的莖干運輸養分能力更強,植物吸收養分更好,更能保證植株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咖啡植株分枝對數的多少決定著咖啡的產量,分枝對數越多,結果枝相對來說越多,咖啡的單株產量也就越高。由分析中可以得出,株高和分枝長度對植株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如今咖啡植株的管理和咖啡果實的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因此,咖啡植株過高會造成后期管理和采摘的困難,需要進行控頂等處理,而較長的分枝長度則需要植株間的行距相對來說更寬,植株的種植密度就會降低,最終影響咖啡單位面積的產量。綜上所述,卡杜拉的植株結構在5個品種中最好,卡蒂莫7963次之,黃皮果咖啡最差。
2.4 鮮果千粒重及干果千粒重
所有咖啡品種3年的鮮果千粒重和干果千粒重(帶內果皮的咖啡豆)均無明顯變化,干鮮比也都在5~5.62,果實表現正常,所以筆者就沒對二者3年來進行比較。
2.5 其他調查結果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所有品種都未出現銹病、褐斑病等咖啡常見的病害,但在黃皮果咖啡及鐵皮卡中發現滅字虎天牛危害各1株,黃皮果咖啡在脫皮脫膠中,空果率高達5.5%,其余品種空果率不到1%。
3 討論
(1)調查結果中,對照品種卡蒂莫7963表現出了生勢旺盛、高產等優良性狀,在今后的一定時間內,仍可作為主栽品種推廣種植,同時也有表現較為突出的品種卡杜拉,其生長量和產量與對照品種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力,今后可繼續觀察,看是否也可作為干熱河谷地區的主推種植品種[21-23]。
(2)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5個品種的植株都未發現銹病侵染,這主要是潞江壩的干熱河谷氣候所決定,銹病孢子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風和雨水,潞江壩常年無明顯大風,降雨量較少,不適宜銹病孢子的擴散繁殖,可適當推廣種植不抗銹但品質產量較好的品種[23-26]。在調查中同時也發現鉆蛀性害蟲滅字虎天牛危害,今后也應加強此類害蟲的防控。
(3)由于云南省近幾年干旱氣候的影響及潞江壩干熱河谷氣候條件所限,在今后進行品種調查中,應側重品種抗逆性,尤其抗旱性的調查和篩選。
(4)調查結果中,具有特異性的黃皮果咖啡生長量表現和產量與對照有一定差距,目前建議僅作為種質資源保存,今后可從其不同觀賞性、杯品口感等方面入手,看其是否有其他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龍乙明,王劍文. 云南小粒種咖啡[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2] 黃家雄,李貴平. 中國咖啡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 西南農業學報,2008,21(4):1 178-1 181.
[3] 黃家雄,張星燦. 云南咖啡的發展與回顧[J]. 熱帶作物科技,1994(3):20-27.
[4] 黃家雄. 小粒咖啡標準化生產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2.
[5] 周 華. 咖啡種質資源的引進、研究及利用[J]. 云南熱作科技,2002(2):1-6
[6] 普洱市咖啡產業及企業發展情況匯報. 2013
[7] 黃家雄,李貴平,楊世貴. 咖啡種類及優良品種簡介[J]. 農村實用技術,2009(1):42-43.
[8] 潘家駒. 作物育種學總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9] 吳 裕. 淺論植物種質、種質資源、品系和品種的概念及使用[J]. 熱帶農業科技,2008,31(2):45-49.
[10] 朱之悌,林惠斌. 森林基因資源收集與保存的要點和方法[J]. 世界林業研究,1992(2):13-20.
[11] 李貴平,楊世貴,黃 健,等. 云南咖啡種質資源調查和收集[J]. 熱帶農業科技,2007,30(4):17-19.
[12] 俞 浩,陳振佳,陳月梅. 咖啡種質資源收集與抗銹鑒定(初報)[J]. 熱帶作物研究,1991(4):32-36.
[13] 陳振佳,陳月梅.咖啡抗銹種質資源收集與抗銹鑒定(第二部分)[J]. 熱帶農業科學,1996(2):18-24.
[14] C J Rodrigues, Jr, A J Bettencourt, and L Rijo. Races of the Pathogen and Resistance to Coffee Rust.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1975(13): 49-70.endprint
[15] Eskes A B.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races of coffee leaf rust(Hemileia vastatrix) detected in the arace of S?o Paulo, Brazi.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3(89): 31-46.
[16] 張星燦. 云南干熱河谷發展咖啡生產之我見[J]. 熱帶農業科技,1993(3):58-61.
[17] 蔡傳濤,蔡志全,解繼武,等. 田間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長和光合特性[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7):1 207-1 212.
[18] 釧相仙,白燕冰. 小粒種咖啡7963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總結[J]. 云南熱作科技,2001,24(2):13-16.
[19] 周 華,李文偉,李錦紅,等. 咖啡優良品種篩選及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J]. 熱帶作物產業帶建設規劃研討會——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產業發展論文集,2012.
[20] Zobel B J, Talbert John. Applied Forest Tree Improv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84.
[21] 李維銳. 云南咖啡產業發展現狀及今后發展對策[J]. 熱帶農業科技,2009,32(1):26-28.
[22] 孫 燕,董云萍,楊建峰. 咖啡立體栽培及優化模式探討[J]. 熱帶農業科學,2009(8):43-46.
[23] 張洪波譯. 小粒種咖啡與四倍體中粒種咖啡種間雜交與回交的實驗結果[J]. 中國熱作科技,1994,17(3):41-45.
[24] Russell P J.Genetics(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5]章傳政,黎星輝,朱世桂. 國內咖啡光合作用研究[J]. 熱帶農業科技,2005,28(3):38-41.
[26] 林 鵬,鄭元球,丘喜昭,等. 影響小粒咖啡光合作用的生態生理因子的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20(4):468-475.endprint
[15] Eskes A B.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races of coffee leaf rust(Hemileia vastatrix) detected in the arace of S?o Paulo, Brazi.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3(89): 31-46.
[16] 張星燦. 云南干熱河谷發展咖啡生產之我見[J]. 熱帶農業科技,1993(3):58-61.
[17] 蔡傳濤,蔡志全,解繼武,等. 田間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長和光合特性[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7):1 207-1 212.
[18] 釧相仙,白燕冰. 小粒種咖啡7963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總結[J]. 云南熱作科技,2001,24(2):13-16.
[19] 周 華,李文偉,李錦紅,等. 咖啡優良品種篩選及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J]. 熱帶作物產業帶建設規劃研討會——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產業發展論文集,2012.
[20] Zobel B J, Talbert John. Applied Forest Tree Improv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84.
[21] 李維銳. 云南咖啡產業發展現狀及今后發展對策[J]. 熱帶農業科技,2009,32(1):26-28.
[22] 孫 燕,董云萍,楊建峰. 咖啡立體栽培及優化模式探討[J]. 熱帶農業科學,2009(8):43-46.
[23] 張洪波譯. 小粒種咖啡與四倍體中粒種咖啡種間雜交與回交的實驗結果[J]. 中國熱作科技,1994,17(3):41-45.
[24] Russell P J.Genetics(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5]章傳政,黎星輝,朱世桂. 國內咖啡光合作用研究[J]. 熱帶農業科技,2005,28(3):38-41.
[26] 林 鵬,鄭元球,丘喜昭,等. 影響小粒咖啡光合作用的生態生理因子的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20(4):468-475.endprint
[15] Eskes A B.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races of coffee leaf rust(Hemileia vastatrix) detected in the arace of S?o Paulo, Brazi.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3(89): 31-46.
[16] 張星燦. 云南干熱河谷發展咖啡生產之我見[J]. 熱帶農業科技,1993(3):58-61.
[17] 蔡傳濤,蔡志全,解繼武,等. 田間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長和光合特性[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7):1 207-1 212.
[18] 釧相仙,白燕冰. 小粒種咖啡7963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總結[J]. 云南熱作科技,2001,24(2):13-16.
[19] 周 華,李文偉,李錦紅,等. 咖啡優良品種篩選及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J]. 熱帶作物產業帶建設規劃研討會——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產業發展論文集,2012.
[20] Zobel B J, Talbert John. Applied Forest Tree Improv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84.
[21] 李維銳. 云南咖啡產業發展現狀及今后發展對策[J]. 熱帶農業科技,2009,32(1):26-28.
[22] 孫 燕,董云萍,楊建峰. 咖啡立體栽培及優化模式探討[J]. 熱帶農業科學,2009(8):43-46.
[23] 張洪波譯. 小粒種咖啡與四倍體中粒種咖啡種間雜交與回交的實驗結果[J]. 中國熱作科技,1994,17(3):41-45.
[24] Russell P J.Genetics(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5]章傳政,黎星輝,朱世桂. 國內咖啡光合作用研究[J]. 熱帶農業科技,2005,28(3):38-41.
[26] 林 鵬,鄭元球,丘喜昭,等. 影響小粒咖啡光合作用的生態生理因子的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20(4):468-4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