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41-01
語文課的教學,對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社會活動能力,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把所學的知識都教給學生,許多知識都要靠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來完成。如果學生有良好的課外閱讀能力,不僅能學好語文,也能為學好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就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應當成為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教學活動,用多種感官去體驗,從中獲得種種發現,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形成自己獨特感悟的一個自由發展空間,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巧妙設計主問題,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要巧妙設計的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設計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引發全體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重要問題。它的作用之一是形成學生的活動。巧妙設計的主要問題是提高閱讀教學的關鍵。教師巧妙設計的問題,會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步驟
多讀,層層深入領悟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步驟。讀書雖有不同的方法,但總離不開——初讀:了解大意,質疑問難;細讀:理清段落層次,找出重點詞句,理解含義;精讀:品析好詞好句,摘抄、熟讀成誦,運用到寫作上,進行吸收性的自學。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切實讀懂文章,掌握閱讀學習的步驟。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方法和步驟,自學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會迅速提高。在教學實踐中,一篇課文的講讀,就是一個反復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小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步驟。
三、閱讀教學中營造交際場,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新課標在口語交際中對聽、說能力的培養分段作了具體的要求。如:第一學段“以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別人請教”。第二學段是“能簡要轉述別人講話的內容,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課標給出的這些要求,就是我們教學中應該做到的。老師可以從學生聽、說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首先是聽,在聽同學回答問題時,聽清楚別人回答的是不是你所想到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其次是說,把你想到的,讀懂的說出來,說清楚,說完整,像這樣去要求學生,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去留心和注意,時間久了,就養成了習慣,進而形成了能力。
四、突出情感因素
這是閱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的。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必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愿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或是教說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愛憎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設計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設置問題,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從而引起學生認識興趣和認識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種心理緊張,是激發學生自主、積極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思考,進行閱讀實踐的有效方法,可以說,有效的提問是學生主體性閱讀教學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的外顯標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后習題,結合本班實際,設計教學問題,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促使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
總之,情感、思維、需要、方法、語言是構成閱讀教學藝術的五個基本要素,它們互相聯系,相互作用,交叉滲透,缺一不可。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由語言感知課文傳達的情和意,引起大腦神經系統的思維活動,理解知識和獲取知識,并不斷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進而推動其更加自覺積極地學習。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是貫穿始終的。這個過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這個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又體現了閱讀教學中學生認識過程的特殊規律。閱讀教學是否有效,不但要看教師有沒有精心研讀文本,精心設計問題,是否恰當運用多媒體,是否靈活運用教學技巧,還要看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積累是否豐富……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情趣,才能使學生善思、樂學,讓閱讀教學變得更高效,更精彩。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