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禮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51-01
長期以來,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創新品質和實踐能力,在當下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和非常熱門的話題。我在近幾年的物理教學中,積極推進新課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成績。
一、激發求知欲望,激發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
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一個玻璃槽中裝入水,水中放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學生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是準確的,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從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密度的教學是初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個教學難點。在實施“密度”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索。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處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和進行。本節課可以用實驗——探索貫穿全課。首先提出問題,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有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物質可以根據其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中發現。找出物質隱蔽著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的這種特性叫做密度,這樣緊緊圍繞密度這個概念,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二、促進學生發展,為其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1.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
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教師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弦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獨立的學習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體現著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性活動,學習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教師關鍵是要立足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引導啟發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索。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設計題目時,題樣的設計應該有一定的難度,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刺激智力發展的作用,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時,學生就能夠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
如在教學“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時,教師提出,要想使濕的衣服盡快變干怎么辦?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想出自己的辦法,越多越好,于是學生會想出許多辦法,諸如用電熨斗燙、放在爐火旁邊烘、用電風扇吹、盡量把衣服攤開等,再引導學生通過辦法,總結歸納出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來,這樣在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也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進行新課改就必須就要解放思想,改變以往教師拼命地教、拼命地灌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的做法,大膽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最終養成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